很多时候,童年的阴影都是父母留下的

记得之前有位“同事”跟我说过她的事情:小的时候,因为自己肤色比较黑,所以亲戚朋友们都经常会叫她“山药蛋”。可是当时的她是只是一个小姑娘,根本分不清这种“玩笑”的性质,总感觉大家都嫌弃她长的不好看。所以她一直很自卑自己的长相,就算上学时候有展示自己的机会,甚至是有男生追她,她都会特别自卑和谨慎,怕自己不行。
而造成这种对自己样貌极其不自信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那些“亲戚朋友”,而是她的妈妈。因为她的妈妈也总爱说她长得“跟山药蛋一样”。
后来,大学的一年暑假,我的那位同事怀着惴惴的心,“斗胆”去问妈妈。
“妈,我真的很丑吗?”
妈妈对突如其来的对话感到很莫名其妙,“你不丑啊,而且很漂亮!”
“可是我小的时候,大家一直说我丑,我真的以为我很丑!因为连你,我最爱、最信任的妈妈也这么说。”
妈妈听到女儿的回答,显然一脸懵……
“从小到大,我一直因为自己的长相很自卑,我怕大家嫌弃我不好看,不愿意跟我做朋友……”
同事一股脑把心中多年的委屈,带着哭腔全都发泄了出来。
妈妈听了女儿的话,久久没有吱声,过了很久妈妈,妈妈也落下了眼泪,跟女儿说:“对不起,妈妈错了,没想到一句玩笑话对你的影响这么大。”
是啊,一句玩笑话,可是在一个孩子的心里那就是最爱的妈妈对她的评价。
没错,那个“同事"就是我,现在我早已经原谅的妈妈,也依然很爱妈妈,而且知道自己真的不丑以后,也慢慢变成了一个自信的girl~ 但是不得不说,在那些不知“真相”的年月里,真的很难过。

之前跟朋友聊到“童年阴影”这个话题的时候,她说,她也有一个可以说的上是非常严重的问题,同样也是来自她的母亲。
“……现在已经过去十几年了,我已经工作、结婚,也有了自己的孩子,但是我依然记得母亲朝我吼叫时那张愤怒的脸。”
我想,很多朋友小时候都被父母吼叫过,而父母又是孩子们最愿意亲近的人, 父母的的音容笑貌也是孩子铭记内心最珍贵的礼物, 可是, 让一个成年人记忆深刻的却是母亲吼叫时愤怒的脸, 这不能不让人感慨。
如果你也有类似的记忆,那么请你先冷静下来, 做两件事:一是原谅当年的母亲,她也很无奈, 没有办法, 只能是 “好心” 来吓唬你;二是从现在开始, 别让你的 “好心” 继续吓唬自己的孩子。

如果你还在 “无辜” 地冲着孩子大吼大叫, 那就是在非常 “努力” 地做一件事———用自己的吼叫填满孩子的童年。
例如,你的孩子哭了,你第一时间想到的一定是想要帮助孩子止住哭声。但是,如果你妄图把你的吼叫当成了孩子哭声的开关,那你就错了!
你大声吼道: “不许哭!”
然而是根本不会起作用的, 孩子的哭声是不会停的。 因为他是一个独立的人, 他的情绪是需要一个释放过程的, 哪怕是成年人恐怕都做不到将自己的情绪收放自如, 更何况是孩子。
这时你又吼道: “给我闭嘴, 再哭就不理你了。”
依旧是没用的, 孩子可能会哭得更厉害。 因为他注意到了那个重点———“不理你了”! “妈妈怎么可以不理我? 那太可怕了!” 这种可怕的情绪, 会让他觉得更伤心。
你怒吼道: “真讨厌! 再哭就把你丢掉, 再也不要你了!”
好吧, 这时候你会发现, 孩子哭得简直伤心极了, 不仅如此, 他会比之前更贴近你。 因为他不愿意被妈妈讨厌, 他此时的行为和心理重点全都转移到了“我一定要黏着妈妈, 否则就被抛弃了”。
你看, 你的吼叫就好像让孩子中了毒一样, 之前的状况非但没得到缓解,反而越发严重了。 你吼叫得越厉害, 孩子 “中毒” 越深。
而 “解毒” 的唯一方法, 只有让你自己冷静下来。

但还是有很多妈妈难以自控, 时不时就会大吼大叫一番。吼叫的当时, 你认为自己迫不得已、 不得不吼, 还自以为孩子会记住你为什么吼和吼了他什么。 可实际上, 孩子并不能理解吼叫的深层含义。
孩子对大千世界的记忆, 是从最直观的图像开始的, 因此妈妈大吼大叫的样子, 或者说妈妈长期大吼大叫的情境, 将会逐渐刻在他的内心, 成为他最主要的童年记忆。
童年经历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有深刻影响的, 因为童年正是一个人开始接触世界、 认识世界、 不断学习以至于形成自己独特个性的重要阶段。 因为单纯, 所以更容易接纳与学习, 也就会对很多事有更深刻的记忆。 就如白纸染墨, 一滴便能显眼至极, 而且铭刻恒久。
童年的记忆应该充满了许多家庭成员间温暖的回忆,这是日后难以复制的珍贵记忆, 但其中若是加入了妈妈常常吼叫的画面, 这无疑是孩子成长道路中难以抹掉的灰暗色彩。
所以, 每一位妈妈都应该对 “吼叫之毒” 有深刻清醒的认识与反思。孩子天性爱模仿, 你如何对待他, 他也将如何对待你。 所以, 你吼他, 他也将学会吼你, 不仅如此, 他还会吼别的人, 吼别的事!
如果你爱你的孩子, 那就想办法让他免于留下 “吼叫之毒”的童年阴影 , 让他的童年多留下一些日后想起能笑得灿烂、温馨的回忆吧!
如何才能控制好自己的行为,做到低声教育呢?推荐大家可以读一下鲁鹏程老师的书《不吼不叫,妈妈的一场修行》。当然, 这本书不仅仅是写给妈妈的, 爸爸也可以读, 因为有时候爸爸由于工作、 生活等事务的影响, 难免也会情绪不良, 而 “戒吼叫是一场修行” 的道理是父母通用的。 所以, 也期待更多的爸爸从本书所传递的 “不吼不叫” 教育理念中获得修正自己、 教育孩子的方法、 智慧、 力量与信心。

每个妈妈都有100种替代吼叫的方法
保存二维码图片
打开淘宝扫一扫
扫码立即预约购买
需要指出的是, 本书的核心教育理念是 “不吼不叫”, 受教者不仅是男孩,也同样适用于女孩, 之所以定位为 “男孩”, 是因为男孩比女孩更淘气一些,所以在教育男孩的时候, 一些妈妈更容易 “失控”。 同样, 施教者也可以是爸爸, 因为 《三字经》 说: “养不教, 父之过”。 所以, 做爸爸的也要冲到教育的“前线”, 承担起自己做爸爸的职责。
往期精彩回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