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无可忍,到底能不能打孩子?(深度分析)

文 / 积木宝贝成都中心
2019-04-11 16:46
前几天,一位女性朋友一见面就问我:

实在没忍住,打了我儿子。现在挺后悔的怎么办,我能做些什么去弥补?

生活中常遇到这种马后炮的问题。

我实在不想……可是没忍住怎么办?

我真的后悔当初……我现在还能做些什么弥补我的孩子?

其实我知道,这些父母的内心充满了内疚、自责和焦虑。我也知道,哪怕我给了他们一个完美无比的答案,下一回,到了那样的情景下,他们该打还是会打,该骂还是会骂。

要是书本和科普知识这么有用,怎么说我们就能怎么做得到,那这个星球早就太平一统了。

所以,我不愿意像和尚念经一样,毫无创意地再次告诉你:打孩子是不对的,骂孩子是不对的,它们又会导致什么什么严重的后果。

我想说的,是教科书里、育儿圣经里可能没告诉过你的一些事。

首先,我不赞成打骂,但万一你真的打骂了孩子,不必太纠结。

我相信,那些打骂不过是你一时情绪激动,在很用力地试图给孩子立规则。

也有的妈妈会担忧的更多。因为她们看过更多的育儿书,了解过更多的专业术语,做过更多的对照,发现自己过往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似乎犯下了太多不可饶恕的错,于是非常忐忑。

然而,怎么说呢?我们每个人一生都要经历非常多的事。孩子他不是一天就长大了,也不是一个人长大的。形成他最终问题的成因,涉及方方面面。

说实话,你从现在开始把一个心理特别健康的人给搞病,还是要费非常大的功夫的。

我小时候,父母也打过我。长大后,父母为此表达过他们的内疚。然而当他们提起那些打骂细节的时候,我却一点儿记忆和感觉都没有。相信你也会有跟我类似的经历与体验。

孩子们没我们想象的脆弱。

如果你打了孩子,但是大部分时间里,你和孩子的关系是好的,有爱的,孩子也知道,爸爸妈妈是爱我的,那么你对孩子的责打,也就不至于造成你幻想层面那么大的影响。何况,你总有机会去弥补。比如,你一个真诚的道歉,一个拥抱,你接下来每一天的陪伴,都会迅速修复孩子身上那些小的创口。

如果,你仍然在为自己曾经对孩子的某些不恰当教养细节追悔,那么,请反复念下面这几句话:

第一,没有绝对的对错,你做的是你的情境之下的事情。

第二,没有绝对的因果论,尤其人这个东西,这么复杂和微妙,至今科学界都还没研究个明白出来。谁敢断定一个A,就一定会导致B?

只要你给孩子一个安全、稳定、温暖的环境,就算自己偶尔有情绪,情绪来了有失控,有打骂,也都是正常的。

我们接纳自己的这个部分,那孩子也将会允许自己是一个有情绪的人。

说到这里,我想起一个有意思的故事。

是国外一个很有名的心理学家,他非常宠自己的女儿。作为一个学心理学的人,他太知道怎么去对待自己的小孩了,故而从来未曾伤害过她。

有一天,这位心理学家从外面回来的时候,看到他的女儿从楼梯上滑了下来。一瞬间,他感到有一股愤怒冲上了自己的头顶,他不敢相信自己的女儿会做出这样可能会伤害自己的举动。于是,暴怒之下,他飞快冲到女儿面前,给了她一巴掌。

那一瞬间,他的情感非常复杂。他很震惊。心想自己怎么会打自己的孩子。他不是最爱他的宝贝女儿吗?

他愣在那里,他女儿也愣在那里。

而让他更无法置信的事情发生了,女儿说:

爸爸,我今天终于知道,你是爱我的了。

这个心理学家特别特别惊讶。但最后他开始明白了,这就是爱与边界的关系。他为孩子构建了许多的爱,而这一个巴掌的动作,是界限。我温柔待你是爱你,可我情绪失控、紧张、发脾气,甚至打骂你,也是爱你的一部分。因为我会紧张你可能伤害到自己的那部分。

这才是一份活生生的、有触感有温度的爱。

父亲变得如此真实、有温度,女儿才从父亲的真实中,感受到“人气”,也体味到实实在在的爱。

比较起来,父亲平日里的那些收敛情绪的“完美”,多少有些虚假,让孩子无法捉摸、难以触碰,甚至心存犹疑。同样,孩子也无法得到情绪管理的练习机会。

所以,面对孩子,你的无力感,你的愤怒,你的焦虑,都是真实的,应该被接纳的。

不仅如此,你的这些情绪还是可以被讨论的,可以去跟孩子开诚布公聊一聊的。

相反,如果你拒绝接受那个有情绪的你自己,如果你一直为了曾经的某些不当教养动作心怀内疚,甚至焦虑重重,纠结万分,那么,你的孩子一定不可能很安心地做自己的事情。

他们感知父母情绪的能力,非常敏锐。

举个很常见的例子。

一个家庭里,如果父母吵架,闹别扭,哪怕是小口角,之前非常快乐吵闹的小孩,会立刻变得沉默,小心翼翼,并且眼睛紧紧盯住父母的表情。他们还可能会尝试去转移父母的注意力,希望凭借自己的微薄之力,改变/拯救正在变得可怕而疏离的爸爸,妈妈,和家。

所以,你不必费力去隐藏那些你必然会拥有的消极情绪。你也隐藏不了。

比起假装完美的父母,孩子更需要的,是温暖的、能够跟自己保持爱的链接的父母。

或者,更简单点说,你过好了,你的孩子才能好。你紧张兮兮,焦虑不堪,孩子只会误以为自己哪里不够好,或者认为自己和自己周围的环境都过于糟糕。

从根上来说,你,才是孩子最大的成长环境。

精神分析家们经常会这么说:

父母能教给孩子什么?什么也教不了。孩子学到的是父母人格深处散发出来的味道,而这正是父母极力想遗忘和掩盖的。

因此,与其担心孩子,不如先照顾好自己。

最后,如果你是经常性地打骂孩子,经常性失控,事情就另当别论了。

且不说如今打孩子是会触犯法律的。

如果你的孩子已经表现出特别叛逆的一面,或者特别退缩的一面,那么你可能需要心理支持。

一个人若重复打骂孩子、虐待孩子,那么相信,他小时候一定也是在这样严酷的环境中长大的。所以,唯一能够避免这般重复的方式,就是去讲,去表达。去找可靠的朋友,或者心理咨询师,去述说早年被虐待、被辱骂时,内心有过的那些复杂感觉和情感,包括痛苦,包括爱恨交织的感觉,还可能有很多的羞愧和内疚,等等。

通过表达的这个方式,来帮助完美回到过去的经历中,借由他人的心理支持,逐渐获得一种安全感和掌控感。

这是一个修复创伤的过程。我们有能力掌控自己的这些情绪,也才有可能面对孩子的时候,有心理空间,去掌控自己的行为。

愿责骂孩子、虐待孩子的可怕传统,都能到我为止。

★本文来源:积木育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