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不听的孩子,原来是父母说话的方式错了

文 / 家庭英语启蒙
2019-04-19 11:58

Part.1

经常听到家长抱怨孩子不听话,让他不要做什么他就非要做什么,似乎就是要和我们对着干。

其实这还真不能怪孩子,尤其是对于3岁以下的孩子来说,每说一次“不要”做什么,对他们而言就是一次强化。

不仅仅孩子会这样,成人也是如此,这让我想起了曾经给大学生志愿者做培训的经历,我带他们体验了两个活动:

活动一:

让他们闭上眼睛,听我的指令在脑海中想象。

“不要想象一只粉红色的大象,

不要想象一朵紫色的云,

不要想象隔壁班的帅哥或美女...”

结束以后我问他们刚刚脑海中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毫无例外,全是我不要他们想象的内容。

我都说了“不要”想象这些东西,为什么他们还是不听?

是他们听不懂我的指令吗?是他们不听话,故意和我作对吗?都不是,只是因为我们大脑的机制就是如此。

活动二:

这个活动是在他们毫无意识和准备的状况下进行的。

当他们午休结束后回到课堂,我用略带严肃的语气说:

“不要坐在椅子上,

不要站着,

不要交头接耳...”

我看到他们的表情都是一脸困惑,胆子大的学生甚至直接问我到底想要干什么。

这是因为我只说了不要做什么,却没有明确地告诉他们可以或者应该做什么,所以大家都处于不知所措的状态中。

Part.2

这两个活动都告诉我们,与其制止孩子,警告他们不要做什么,不如明确地告诉或者引导他们可以怎么做。

还记得丑丑两岁多的时候,有一次带他去公园散步,他带着新买的挖掘机和沙滩工具,在公园的沙坑里玩得不亦乐乎。

沙子几乎是所有孩子的心头好,不一会儿,另一个小孩子也被吸引了过来。那个小孩什么玩具都没带,于是向我们这边走过来,可能是想和丑丑一起玩或者借玩具。

当他靠近的时候,丑丑粗暴地一把将他推开,我都来不及阻止。事情发生后,我马上将孩子抱起来并且跟孩子妈妈道歉,接着跟丑丑说:不能这样推小朋友,你看他都摔跤了。

虽然我的语气还算是温和,但是丑丑丝毫听不进去,当那个孩子再次靠近的时候,他又打算将别人推开,这次被我拦住了。

我换了个说法,问丑丑:你是不是怕小朋友把你的玩具给拿走了?

丑丑点点头,说是的。

我接着说:如果你不愿意小朋友玩你的玩具,你可以告诉他说,这是我的玩具,你现在不能拿。

然后让丑丑跟着我说了一次,后来他就没有再通过”武力“解决问题了。

很多时候孩子是真的不知道该怎样正确地处理问题,如果我们只是强调”不能“做什么,却不告诉他们可以怎么做,对于孩子而言几乎没什么帮助。

Part.3

另外,当孩子犯了错,我们在批评和指责之前,不妨试着在孩子错误的行为里找到积极的部分,用正面语言进行鼓励,你眼中的孩子是什么样子,他就真的会长成这个样子。

你看到了什么就得到什么

“当你把85%的时间和精力都用来关注15%的消极方面时,消极方面就会膨胀,而积极方面不久就会消失,你看到什么就得到什么。

另一方面,如果你把85%的时间和精力用来认可并鼓励积极的方面,消极方面就会很快消失。

当你关注积极方面时,对你自己和别人都是令人鼓舞的” ——《正面管教》

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说过,“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

有些家长会说,有时候孩子的一些行为真的是太糟糕了,即便是我想鼓励他,都找不到可以肯定和鼓励的地方。

我只能说,要么是你不够了解孩子,要么是你没有认真去发现。

经常扰乱课堂的孩子往往具有很好的领导能力;

爱打架惹事的孩子也许很讲义气、重感情;

爱黏人撒娇的孩子往往心思细腻,很会照顾别人的感受......

只要用心去发现,总会找到孩子的闪光点。父母要做的事情就是尽量去看到孩子积极的方面,强化孩子好的行为,而不是揪住孩子的错误和不良行为不放。

今天介绍的正面管教方法是将“不”语言转变成正面语言。

一方面指的是少说“不要”“不能”这种否定、制止的话,而换成更有建设性的建议,告诉孩子可以怎么做;

另一方面尽量去发现孩子的优点,及时肯定和鼓励,不断强化孩子的积极行为,不要总是将关注点放在孩子的负面行为上,更不要给孩子贴上“坏孩子”这样的负面标签。

你对孩子的信任会创造奇迹,这也是心理学上很著名的“期望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