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启刚郭晶晶带儿子插秧:这是什么神仙家庭啊?

-第5篇好文-
所长
作者 | 爱丽丝
<爸妈研究所原创作者>
1“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每天都在跟着孩子念,但是真的知道背后的意义吗?
刚刚过来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周末,跟老婆孩子一起去香港二澳村,体验插秧,领悟农民伯伯的辛苦。
现在的孩子成长在幸福的时代,没饿过肚子,挑食和浪费粮食变成了习惯,他们更需要知道食物从哪来,学会珍惜,学会知足!”
@霍启刚
这是霍启刚在4月11日微博中写下的一段话,配图中是他与妻子郭晶晶其子霍中曦一起在水田间耕作的场景,衣服和手上虽然沾满了淤泥,但是脸上却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霍启刚
此微博一发就被顶上了热搜榜,网友们都赞叹“这是什么神仙家庭啊!什么神仙父母啊!”
来自微博评论
还有人说,他们这都是在作秀,跳水皇后的名头还需要靠这些圈粉吗?时间再向前追溯,其实霍氏夫妻的教育方针早就漏出苗头了。
霍启刚2002年从牛津大学毕业后,没有直接进入家族企业,而是与朋友成立MINT,一家企事业顾问公司,慢慢积累经验。
在2014年就有媒体拍到郭晶晶购买平价童装,嫁入豪门还买平价衣服?
对于这个问题她的回应是“没有为什么啊,普通人的生活不就是这样吗?我以前也这样啊。平时看东西,有些好的不一定是名牌,舒服就好。”
带着孩子一起下田插秧,亲身感受粮食的来之不易,把心里所想落实在行动上,他们深知对于孩子而言,最好的教育不是监督,是亲自示范,这很霍启刚郭晶晶。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
2自古高手在人间,神仙父母不止活在网上,毕竟不能顺着网线趴过来,我们普罗大众群体里也有冒着仙气的老母亲。
在知乎上有这样一个问题:你见过那些父母惊艳到你的教育?
在呆萌萌回答里,分享了表嫂对女儿的教育:
小侄女两岁多的时候,表嫂还在接一些设计公司的小活。有的时候需要去公司跟人交流,小侄女又没人照顾,表嫂会问她:
妈妈要出去一趟,你是在家等妈妈回来还是跟妈妈一起去?现在外面很冷,跟妈妈一起去你会觉得不舒服。
还有后来表嫂生了二胎,弟弟还不到一岁,如果小侄女想玩弟弟的玩具,她会过去跟弟弟说:
这个玩具,可不可以让姐姐玩一下。
如果她弟弟笑了,她就拿去玩,如果哭了,她就会放下。
每次玩完之后,还会说:弟弟,你的玩具还给你。
威廉 歌德法:教育孩子最重要的,要把孩子当成与自己平等的人,尊重她们的选择,给他们无限的关爱。
本图来源:123RF正版图库
还有一位老母亲,看着自家过了10岁后的情绪逐渐有些暴躁,会顶嘴不服管教的小男生。
她微微一笑竟然……在家拉了一个横幅,上面写着几个大字“恭贺我家孩子终于要进入叛逆期啦,老母亲很欣慰,凡上门的客人欢迎观赏!”
这下搞得孩子处在叛逆初期的小孩一点脾气也没有了,总不能再捣乱随了父母的意,叛逆期还没开始就熄火了,可怜的娃娃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有道行的老母亲,是熊孩子的克星。
你的孩子是你的一面镜子,从孩子身上可以看到父母的为人处世,温柔有原则的家庭里,养出来的孩子一定不会差。
3表哥家的小侄子因为成绩优异,就读于市里的最好的小学,有一次孩子闷闷不乐的回来告诉表哥表嫂:
“班里的同学都出国旅游过了,可我只去过迪士尼。”
表哥和表嫂都是工薪阶级,不是出不起国,而是如果出国一次所花的钱,再加上房贷车贷,会使他们生活质量下降很多,所以就一直没计划过,却忽视了孩子的需求。
他们两口思来想去,决定先和孩子坦诚家里的真实经济情况,又跟小侄子商议过后决定一起努力挣钱然后假期去国外。
计划如下:
首先是小侄子每天要独立完成作业,然后妈妈收拾家务,爸爸才可以趁下班时间去跑滴滴赚钱。
其次如果家里已经有小汽车了,去逛街时就不能买了。
最后把每个月的零花钱减半,但是会把钱交给孩子自己处理,每天花了多少钱都要好的记账。
我很费解因为一个小朋友的零花钱本来就不多,省出来又能办多大的事。
表哥说:“这跟多少钱没关系,重要的是要孩子参与进去,让他明白这件事不是一个人可以做到的,要一家人全部参与一起努力攒钱,只要努力就会有回报。”
后来小侄子如愿去了美国开阔眼界,回来之后还跟同学一起讨论时说“我们家不像你爸爸妈妈一样有钱,不能常去国外玩,但是只要我好好努力,总有一天可以的。”
富养并不只是钱财上的满足,更在于精神和心里的充实。
龙应台说:我们什么都可以等,唯一不能等的就是教育。
要从自身开始规范,用亲身经历告诉孩子:我都做的到,你当然也可以的,你不让孩子失望,孩子也不会让你失望。
有一对神仙父母,才能养出“小仙孩”,一家三口得道,缺一不可。
拥有一对精神富足的父母,是每一个孩子一生的福报,因为孩子的未来拼的不仅仅是钱,还有父母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
谁都不是生来就是父母,孩子的一岁也是父母的一岁,为人父母,我们都在路上,且行且谨慎,世界绝不会亏待你。
● End ●

|本文为<爸妈研究所>原创,作者:爱丽丝,心理学爱好者,自由撰稿人。
|本期编辑:周海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