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17岁男孩跳桥理由令人唏嘘!什么原因让他没有一丝迟疑?

看完完整视频之后想谈一谈年轻人对这个事件的看法。因为有太多的共鸣,非常能理解这个男孩,但是不要冲动,也不赞同他的做法,只是想谈一谈从小到大我们所收到的教育中有哪些误区。
4月17日晚10时左右,上海卢浦大桥发生跳桥事故。经调查,跳桥者是一名17岁的高二在校生,当天在校与同学发生口角,后又与母亲在卢浦大桥发生争吵,最后跑出车门跳下大桥,母亲没能拦阻,至此悲剧发生。

从完整视频中能看到,这不是一场突发事件,而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视频一开始,母亲下车敲打后座车门,后又回到驾驶位。几分钟之后,男孩突然拉开车门,边跑边抹眼泪,没有一丝犹豫的跳下大桥,母亲来不及阻止,蹲在地上悲痛大哭。
视频一经传出,听到最多的声音便是:“孩子太冲动了”“都是父母溺爱的心灵脆弱受不得一点委屈”“现在的孩子抗压能力太弱”等,更多的是批判孩子的,却没有人去关心这个事件本身。
可是事实是这样的吗?当代的孩子真的一点抗压能力都没有吗?
不是的。不是孩子太脆弱,而是教育方式的不当。

视频一开始母亲停车,再到下车敲车门这些举动,我们可以推测,当时在车内,母亲批评孩子在学校跟同学争吵的事情并言语刺激孩子,孩子情绪激动说“信不信我跳下去”,这时母亲停下车,拉开车门对孩子说“我把车停了你敢不敢跳?”看到男孩没有反应又回到车内以更加难听的词语刺激他,导致悲剧发生。而他拉开车门时还在抹眼泪,奔跑的身影显得特别委屈,让人心疼。
部分中国式父母常见的教育方式中便有用言语刺激孩子,以父母的话为标准,而很少考虑孩子的内心。这是我们很多年轻人所经历过的,或许我们无法得知17岁男孩的心理活动,但我们能理解,因为我们同样受到来自父母的言语攻击,虽然是充满对我们的担心,也包含着对我们爱,但是方式不对。在我们的成长中,鼓励是很奢侈也是父母吝啬于表达的,这是中国人的感情含蓄的表现。
随着时间积累,父母也许已经忘掉当时是如何言语批评孩子的,但是孩子却永远不会忘记当时的场景。我们每一个人都会犯错,但是犯错就一定要用激烈的言语去谩骂吗?这样就一定会改正吗?为什么不用更正确的方式教会我们如何去改正呢?

经过这样的成长经历,所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想要孩子,不是不想生,而是不敢生。除去高昂的生活费用,最重要的便是孩子的教育,但是一想到自己的童年中受到的不正确的教育方式,就会胆怯,孩子是脆弱的,在没有一个强大的内心和正确的价值观的时候,就会害怕教错,不敢大施拳脚。
父母,是唯一没有通过任何考试就能上岗的。我们应该理解父母也是第一次做父母有很多不足,但希望父母也能理解孩子也是一个三观尚未形成需要父母来教育的,用语言贬低孩子是一个最不正确的教育方式。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三观形成都是来自于原生家庭。父母夫妻恩爱和谐的,孕育出来的孩子也是充满爱的,而一个充满争吵与暴力的家庭,孕育出来的不是一个坏孩子,而是一个对世界充满不信任、不相信爱的内心极度脆弱的孩子。

小编认为,每个孩子都是优秀的,不应该攀比,父母要做的,就是从心出发着重对孩子内心的引导,不吝啬的鼓励机制。这样的孩子我们不知道他以后会有多么成功,但我们能知道的是,他一定很幸福,对世界充满爱与信心。
没有一个孩子是天生是坏的,有的,只是不正确的教育方式,所有正在当父母的你们,希望这篇文章能给你警醒,从工作中抽出一些时间陪一陪孩子,给孩子一个充满爱的童年环境,以正确的姿态去教育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