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会“遗传”?一个心理学实验告诉你打孩子有多可怕

我很少看电视,不过大概也知道前段时间《都挺好》引起了特别多讨论,据说这部剧,一百个观众照进了一百个自己。
之前闺蜜也给我打来电话,哭了一通。她说:“苏明玉她妈因为她姥姥重男轻女,从小被家庭伤害,所以自己也重男轻女。而苏明玉明明受伤很深,但她脾气上来的样子跟她妈一模一样。我好像看到我自己。”
提到原生家庭,闺蜜说她从小被打,弄脏衣服要挨打,作业写得慢要挨打,考试没考好要挨打,甚至她妈妈认为她态度不对都要挨打。看到电视上的情节,她触景生情,所以她对结局非常不认可,她觉得自己绝不可能跟原生家庭和解。
小时候她就想,以后一定要考一个离家最远的大学,之后再也不回那个家。
她努力学习、努力工作,甚至参加心理辅导,想要跳出原生家庭的影响,最终却发现,妈妈的暴虐基因完美地遗传到了自己身上。
一次孩子玩的时候,碰倒了她的笔筒,各种笔撒了一地,她莫名有些烦躁,但还是压着脾气叫孩子一起来收拾。
叛逆敏感期的孩子拒绝,她突然暴怒,上来就给了孩子一巴掌。
她说:“我打了孩子之后,他用惊惧又不可思议的眼神看着我,那一刻我突然发现我太像我妈了。多可悲,我努力想逃脱她带给我的阴影,却最终还是变成了她。”

看着叹气的闺蜜,我不禁想到几年前有个豆瓣小组叫“父母皆祸害”。
肉体伤害或语言暴力,父母间的恩怨与争吵,被控制的人生,被漠视的痛苦,那些孩子在原生家庭中努力地寻找爱,却总是得不到自己想要的。
我不知道这种暴力或冷漠的行为会不会镌刻在基因里,但我想用心理学的实验来告诉大家,为什么“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攻击可以被复制
心理学告诉我们,孩子自出生起就在模仿着父母,他们跟着爸爸妈妈牙牙学语,模仿着父母的一举一动,从动作到语言,从习惯到思维。孩子们依靠模仿和学习,不断地适应社会,而父母就是他们最先开始模仿的对象。

我在中科院心理所学习儿童教育心理学的博士课程,最近老师专门讲到了这样一个心理学实验,我觉得以此来解释父母和我们关系以及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无不关系。
1961年,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用实验告诉我们孩子们会通过模仿学会攻击行为。
班杜拉在斯坦福大学进行了这个习得性攻击实验。他从斯坦福大学附属幼儿园挑选了36名男孩和36名女孩作为实验对象,这些孩子的年龄在3~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岁左右。
他把这72个孩子分成三组,其中,1个控制组,2个实验组,每组24个人。
为了保证实验效果,他首先要排除这些孩子本身攻击性的干扰,实验开始前,班杜拉首先对这些孩子的攻击性做了一个等级性试验,还专门咨询了他们的老师,具体了解这些孩子身体攻击,语言攻击以及对物体攻击的具体行为。
实验开始了。
三组孩子分别被安排进活动室。
孩子们会被安排在活动室的一角,他们面前摆着许多有趣的玩具,比如印章、贴纸,这些都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东西,实验者告诉孩子们,他们可以随意把这些贴纸贴在贴板上。
控制组的孩子们会自行玩着这些玩具。
而两个实验组里还被安排了成人“榜样”。在去往活动室的路上,实验者会假装遇到熟人,让孩子们和他熟悉起来,而这个熟人就是实验中的“榜样”,他被邀请和孩子们一起“玩玩具”。
在第一个实验组里,榜样坐在活动室的另一角,他的面前摆着拼图、木棍,还有一个1米5高的娃娃。实验者会告诉孩子们,这些玩具是专门给成人榜样准备的。
接下来,榜样会先玩一会拼图,一分钟后,他开始拿着木棍用力打娃娃,打的顺序是先把娃娃放在地上,然后坐在它的身上,反复拽它的鼻子,再把它提起来,用木棍打它的头,最后用力把它抛向空中,等它落在地上时再拳打脚踢。
榜样会重复三次这些动作,同时一边打一边说攻击性的言语,比如“拽它的鼻子”、“用棍子打它”等等。
10分钟后,攻击结束。

而在第二个实验组里,成人榜样则一直坐在角落里玩拼图。
随后,所有的孩子都被带进了一个更大的活动室里,这里有更丰富的玩具,玩具飞机、火车、汽车、娃娃等。实验者会先吸引孩子们玩玩具,等孩子们玩得正高兴的时候,实验者又告诉他们这些玩具是给别的小朋友的,所以他们不能再玩了。孩子们当然感到挫败、不高兴。
接着又换了另一个活动室,这里的玩具被分为两类。一类是没有攻击性的玩具,比如画笔、纸、小汽车、小卡片等;另一类是有攻击性的玩具,比如木棍和1米5高的娃娃,非标和画着人脸的气球。
实验者通过单向玻璃来观察孩子们的举动。

结果第一个实验组的孩子表现出明显的攻击性,男孩平均有38.2人次模仿了身体攻击行为,女孩平均有12.7人次。而在语言攻击上,男孩模仿了17人次,女孩有15.7人次。
结果惊人。
作为对比的控制组和第二个实验组的孩子则没有表现出任何的攻击行为。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人类的攻击行为是通过观察和模仿学来的。
随后,班杜拉又把成人榜样换做了真人、电影和卡通片,结果发现,真人榜样的攻击性影响最大,其次是电影和卡通片。
所以,从小生活在妈妈暴力阴影下的闺蜜,即便自己努力寻求改变,潜意识里还是习得了这种攻击行为。
不过,班杜拉通过实验还发现,如果榜样的暴力行为受到惩罚,那么他的暴力行为对孩子的影响会得到削弱,孩子会避免出现暴力行为。
遗憾的是,作为“榜样”的家长在家庭中处于主导地位,他们很难真正得到惩罚,这种暴力影响还会持续下去。

模仿也可以用来治愈
除了学习攻击行为,模仿还可以帮助孩子改变不良习惯,或是战胜自己的恐惧,我们把它叫做模仿学习疗法。
班杜拉找到了一些怕狗的孩子,并把他们分成4组。
在第一组里,有一个4岁的孩子并不怕狗。于是班杜拉把他当作了“榜样”,他让小男孩把狗带到第一组孩子的面前,然后和小狗亲近,摸摸它的头或挠挠它的背,让别的孩子看到亲近小狗并不会造成任何伤害,慢慢形成良好的氛围,逐渐消除了孩子们的恐惧。
第二组的孩子依旧观看小男孩和狗亲近,但并不营造氛围。
第三组的孩子会被组织起来观看小狗,但是并没有与狗亲近的“榜样”。
第四组的孩子则被组织起来玩耍,期间并不出现榜样或者“狗”。
一个月后,班杜拉让每个小组的孩子分别接触实验狗和陌生狗,然后观察孩子们的恐惧行为。

结果发现,第一组和第二组的孩子可以亲近实验狗和陌生狗,而且两组孩子间并没有明显差别,有67%的孩子可以单独和狗待在一起。而第三组和第四组的孩子仍然会害怕狗,无法与狗单独待在一起。
看到了吗?通过示范,我们可以引导孩子战胜心中的恐惧,甚至是消除不良习惯。
班杜拉用两个实验生动的诠释了“身教”的影响。有人说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他们的言行和态度里藏着我们的影子。
《原生家庭:如何修正性格缺陷》一书里曾写道:
“不健康的原生家庭就像高速公路上的连环追尾,其恶劣影响会代代相传”。
虽然在我们的成长中,父母可能对我们造成了很多伤害,但请从这个恶性循环的怪圈中跳出,即便不能和解,最好也能放下,别让这种负面影响再向下传递。
暖暖妈 微信:暖暖妈爱分享
北大硕士毕业。中科院儿童教育心理学博士班在读。
当妈后,更关注科学育儿,亲子教育,倡导有品质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