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错父母打不得?如果是这种情况可以打

古语有云:棍棒底下出孝子。
又云:慈母多败儿。
这两句话的本意是指父母教育孩子要严厉些,要给孩子订立规则,对孩子的行为要有所约束,而不能过度纵容、过于宽松,才能让孩子有规矩、明事理、成大器。
然而,却被有些父母曲解为教育孩子非使用暴力不可,虽然我们现在大力提倡正面管教,但还是有一些父母习惯采用暴力的方式对待孩子。
网络上频频曝出的一些父母暴打孩子的讯息,只要稍加分析,便会发现,这些父母并不是出于帮助孩子成长而进行的理性教育,大多数不过是借由孩子在发泄自己的情绪而已。

实际上,不是不可以打孩子,而是要区分属于以下两种情形中的哪一种:
(一)父母借由孩子发泄自己负面情绪的情形。
这种情况是父母本身存在问题,是父母自己有负面情绪,只不过借由孩子的不良行为发泄了出来,孩子可能在整个过程中充当的是导火索或者替罪羊的角色。
现代生活节奏快、压力大,许多成年人身上都带着“邪恶”的戾气,在外面不能向上司、同事、朋友发脾气,也未能有意识地、及时地对负面情绪进行疏导,于是把坏情绪带回了家。
这个时候,家人就可能会成为被动接收负面情绪的人,被迫成为出气筒。这个人可能是配偶,也有可能是孩子,还有可能是其他家庭成员。

讲到这里,就要涉及到一个情绪管理的问题。许多父母打孩子,从表面来看,似乎是因为孩子不配合、不听话,本质上却是父母有负面情绪,借由孩子的不良行为,在发泄自己的不满。
退一步讲,如果在同一时间,孩子不在现场,父母的就有可能把自己的负面情绪发泄到对方,或者其他家庭成员身上,只是需要一根引燃的导火索而已。
然而,如果发泄在一个大人身上,引发的可能仅仅是一场争吵,但是发泄在孩子身上,就有可能会对孩子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
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曾说:长期遭受家庭暴力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通常会走向两个极端。
一种是性格变得非常懦弱。童年时期父母的拳脚相加给孩子留下了严重的心理阴影,导致孩子长大后,在生活和工作中出现畏首畏尾、逃避退缩的现象。
另一种是性格变得极端叛逆。孩子对父母的暴力伤害产生抵触情绪,因为年纪小,只能积压在心底。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出现心理扭曲的现象,容易用自我伤害或者伤害他人,甚至犯罪等方式来宣泄心中的不满。

如果是以上这种情形,需要解决的就是父母的问题。
01 客观地进行自我认知。
来自儿时的痛苦记忆与伤害、未被满足的愿望与期待、不被理解与接纳、没人理解与关怀、工作生活的不如意……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幸福感。
有心理学家指出,儿时的记忆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慢慢淡忘,但不代表已经彻底消失不见,它会留存在你的潜意识,无形地主宰你,成为你的本能行动。
也就是说,一些痛苦的记忆与伤害,也许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见踪影,但是,当你遇到不顺心、不开心的事,你的身体是不会说谎的,你的潜意识会让你第一时间就做出某种本能的反应。
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和周围人的关系不融洽,事业进展的不顺利,经济上遇到困难等等,你就会被负面情绪困扰,进而可能会把情绪反射到周围人的身上。
所以,第一步就是要对这些情绪做到深入地觉察,进行深度的自我认知,看到自己身体里潜藏的那个“受伤的小孩”。

02 放下期待、接纳自我。
找到情绪的源头之后,就要做到,无论是对原生家庭,还是对现在的爱人、孩子——对发生在曾经或者现在的,那些不可能被满足的期待完全不再强求、不再纠结,或者选择降低与放下。
然后,不排斥你的情绪,接纳你的委屈、愤怒与悲伤。并且好好地关照自己、爱自己,让自己的内心有爱在流动。
我们常常讲,人只能给出自己所拥有的东西,如果你的内心没有足够的爱,是不可能把爱给到别人的。
作为父母,要学会做一个快乐幸福的人,让自己先拥有乐观向上的心态,才能宽容地对待孩子,对待周围的人,真正把爱给出来。

03 学习相关的知识。
主动学习与生活经历都会让我们得到成长与提升,父母作为孩子的监护人,不能像动物一样凭借本能养育孩子,必须要有意识地专门学习情绪管理和科学育儿方面的知识。
可以通过选购相关书籍,参加相关讲座、微课,阅读专业的育儿文章,或者请教有育儿经验的专家等多种途径与方式来加强学习。
这些知识会帮你拨开迷雾、找到方向,让你看清自己,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也看清孩子行为背后的真相,真正做到与孩子和谐相处。

(二)出于给孩子建立规则而打孩子的情形。
我们现在的教育理念提倡的是温和而坚定的正面管教,不建议父母使用暴力对待孩子,不管是语言暴力还是行为暴力,都不建议用。
但是有一种情况是可以“打”孩子的——孩子犯了原则性错误,父母以建立规则为目的的理性行为。
这种情况不是父母发泄自己的情绪,而是因为孩子确实做错了事情。需要注意的是要做到:
就事论事,对事不对人。
要保持一种稳定、平和的情绪状态,不带有激烈的情绪反应。
要掌握好力度,不要对孩子造成伤害,轻拍几下即可。
不能使用工具、不能使用蛮力、不能打要害部位。

01 让孩子接受教训,学会承担责任。
理性的打传递给孩子的声音是:“你破坏了规则(你伤害了别人),这样做是不对的,你应该记住这个教训。”是对孩子形成一种心理上的震慑,让孩子有所忌惮,让孩子学会做事前要先考虑一下该不该做。
这种情况下孩子通常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不会因为挨打而激起愤怒情绪,也不会因为挨打而抵消应该承担的责任。而是让孩子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以后不再犯相同的错误。
02 提升孩子的抗挫能力。
有一句话说的好:你不好好教育孩子,总有一天会有人替你狠狠地教育。
对孩子的过错视而不见,或者为了避免争端而随意妥协的方式是不正确的,会让孩子变得脆弱,养成一颗玻璃心,听不得别人的一句重话。
孩子最终是要成为一个社会人的,世间的人不可能个个都对他温和友好,所以“打”从某种意义上说,也不失为一种挫折教育、逆商教育,可以帮助孩子树立规矩意识,练就强大的内心。

总而言之,我们应该探讨的重点不是孩子该不该打的问题,而是我们应该成为什么样的父母,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孩子,这才是需要我们去深刻反思的问题。
如果我们的出发点是正确的,那么,就算是使用了打的方式,也不会对孩子造成伤害,反而会帮助孩子更好的成长。有一天,孩子长大后,一定会对我们心存感激。
您好!我是百合妈妈,80后职场宝妈,育儿达人,多平台签约作者。热爱读书、码字,喜欢运动、旅行。我的生活理念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做智慧宝妈”。每日与您分享我在育儿路上收获的感动与成长!喜欢我的文章请点赞、关注、转发!您有什么育儿的心得与体会,也欢迎留言,和大家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