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忍住,我和孩子同学爸爸,在群里“杠”了起来……
关于到底该怎么教育孩子,咱都有和其他人意见不一致的时候吧?
我觉得和家人需要多沟通,带孩子尽量多统一思想,至于其他人说些啥,比如妈妈群、家长群、邻居、朋友啥的,一般我也不太掺和——因为一时半会,也很难改变别人的看法。
不过前几天,我反常的、主动的卷入了一场育儿大辩论,在小叶子幼儿园班级的家长群里。
起因是,有个爸爸,旗帜鲜明地站“打孩子”这边,而其他家长,竟然还认可,也想用这招。
慢
事情是这样的:
这个同学的爸爸,上传了一段自己孩子讲故事的视频,孩子说的特别好、惟妙惟肖的,我看了也很喜欢,觉得这小男孩真伶牙俐齿。
群里家长也是,夸完纷纷问,怎么培养的啊?
本来以为爸爸会说些培养口才的方法啥的,没成想,他说,“戒尺都打断两根了。”

我看到时已经有些不舒服,之前也听小叶子说过,这个同学平时会挨家长揍,但我还是比较犹豫,觉着贸然干预别人家的教育方式,可能不太好。
而且我总觉得,应该只是吓唬吓唬、不是真打断了吧?这家人也挺爱孩子的。
但这个爸爸说,打断的戒尺,还真是材质很硬那种,而且他关于买戒尺打孩子、貌似也很有心得了,还知道“竹子的戒尺会劈。”

本就无语,而这时候,群里竟然不只一个家长说,也要这么管孩子,“不听话就得打”……

甚至有人,直接把某宝卖戒尺的页面截了图:

这画风,我实在是忍不住了,分享了这样一段话:

说的时候我还是挺委婉挺小心的,一来家长们不知道我是做啥的,我不好突然自居育儿专家指手画脚;二来我也是真的不想粗暴批评别人的方法是不对的,因为每个人的经历、认知都不一样。
最简单的,我只是希望正一正楼,给家长提供一个别的思路和选择,别好像一边倒都站打孩子这边,其实不打孩子,也可以让孩子“听话”(我更喜欢用“合作”这两个字)啊!
你猜怎么着?
哈哈,你猜对了,基本是——无用功。
孩子的妈妈认为,我主张的“不打骂孩子、跟孩子做朋友”的正面管教方式是好的,但对他家孩子没用。
孩子的爸爸也说,他家孩子拧起来,就像石头一样,不敲打不行,而且“坚毅的品质是男生必然选项,错了就要认罚,挨打就要立定。”

我们又沟通了几个回合,我也把可以学习正面管教的方式私信给了孩子妈妈,不过得到的回复是,“现在这种方式挺管用的”,以及,“没时间研究这个。”


我当时的心情呢,有点小沮丧,又觉得孩子父母的想法很真实、甚至有点普遍。
因为在他们眼中,“惩罚、拿戒尺打”之所以好,是因为“孩子会立马听话”——以这个标准来看,我无话可说,确实啊,小叶子要是不听话,我狠劲儿打一顿,她也会消停、乖乖服软。
——这就跟我们的头被人用枪指着,威胁我们不听话照做就开枪,对方有武器而我们没有,就像大人有权威而孩子是弱小的一方,孩子并不是真的认可家长或是明白了做人做事的道理,孩子只是——害怕。

所以惩罚只会“一时有效”,但绝不会“长期有效”,而且惩罚,会给孩子造成这4个后果:
愤恨(Resentment)——“这不公平!我不能相信大人!”
报复(Revenge)——“这回他们赢了,但我会扳回来的!”
反叛(Rebellion)——“我偏要对着干,以证明我不是必须按他们的要求去做。”
退缩(Retreat)——偷偷摸摸(“我下次绝不让他抓到”);自卑(“我是个坏孩子”)
为啥推荐他们去上线下课?因为当我们真的有机会去扮演孩子,去体会一个高高在上的父母对自己进行言语刺激、或是直接动粗是什么感受、在想些什么,我们就会更容易设身处地的去理解孩子、明白惩罚的不良后果。
不过这场在群里的“大辩论”,我终究是没能“说服”对方,而一度,群里还有几个站“孩子不乖就要打”的爸爸,也在反驳我。

也有不乏认为“男孩就该打、女孩才要温柔以待”的家长……

那晚,我问老公,“你说我发这些有意义吗?”
他说,“有啊!我支持你!”
我很激动,终于有人挺我了!“快说,啥意义?”
老公说,“因为你不吐不快……”
我想锤(是锤,不是睡,谢谢
)他……
哈哈,知道他是在和我开玩笑,我说:
“这件事我觉得我不是在多管闲事,因为我不说,他们儿子一定会继续挨揍,虽然我说了也可能没改变啥,但至少,我提供了选择,这是我该做的事,至于他们选不选,不是我能控制得了的。”
慢
慢
我想起,这件事发生的前两天,我刚刚去深圳的一所幼儿园,给100多位家长做了正面管教讲座,家长们听得很投入,有个坐在第一排的妈妈举手问我:
“如果我用了这些方法,但是我的家人没有,他们还在用原来的、不好的方法的话……”

听到这里,我以为她会问我,该怎么去影响家人……
没想到,她下面问的是,孩子会不会有心理阴影?
我说,“谢谢你的提问,你应该感谢自己,没有和他们用一模一样的老方法,而是愿意给孩子开一扇新的窗、让他有机会呼吸到真正自由的空气,孩子会感谢你的。”
我看到那个妈妈的眼睛里,闪过一丝光亮,好像,也是泪光……
是的,他人肯定是难以改变、我们也要理解他们,每个人都在做自己以为“对”的事情,但这并不代表,我们自己的努力就没意义,还是要去做那些该做的事啊。
对过程努力、对结果不执着,只有这样,咱们才能有勇气,去坚持发声、坚持行动吧。
同样的,如果你有和自己意见不合的家人,总想要去说服、改变却不能,别灰心:
改变是很难的,可是,要相信,我们做好自己、就是在施加影响,要相信我们努力为孩子做的那部分,一定是有价值、有意义的。
慢
写到这,也本该结束了,真实生活里,哪有那么多的电视剧里的大团圆?
谁知,总有峰回路转啊。
那个和我唇枪舌剑辩论、坚持认为“打,才是好”的爸爸,竟然主动加了我的微信,我也万万没想到,他是来谢谢我的:


那晚又和老公聊起这件事,我说,真好,不可能他家的教育方式一下子就变了,但看来,也许这个孩子,以后能少挨一点揍啊。
老公说,“是的,你真的是做了一件好事。”
我也期待如此,不管是一本书、一场讲座、还是一篇文,如果能稍微拨动了他人的心弦、在教育孩子时有那么一霎那,想到或许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和选择,那我真的会觉得很幸运:
我的努力,有意义。
—END—
作者:吉吉。二宝妈,美国注册正面管教家长/学校讲师,前香港资深传媒人,现居深圳。追求细水长流,也爱勇猛精进,爱唱歌爱生活爱自我管理,愿与娃一起慢成长。
微信公众号:manchengzhang123
个人微信号:花时间:babyhours002
吉吉:mancz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