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学子弑母藏尸案:为何父母付出一切,却养不出感恩的孩子?
据悉,涉嫌弑母的北大学子吴谢宇已经被抓获。
据接近警方的内部人士透露,吴谢宇于 4 月 21 日在重庆江北机场乘机时被抓。身上带了 30 多张身份证,通过网络购买,3 年来一直在国内活动。
吴谢宇是谁,可能大家不太记得了,但大家一定还记得那张通缉令,一定对 2016 年曝光的那场轰动的北大学子弑母案印象深刻。
2016 年 2 月 14 日情人节,警方在福州一所中学教职工宿舍发现了一具被数十层塑料包裹起来的女尸,塑料包裹的每一层缝隙,都放入了活性炭,目的是吸臭。
房间被封住了,而房间内被安装了监控,连接了电脑,能有手机实时监控现场情况。
经过警方鉴定,死者是名叫谢天琴,而令人惊讶的是,她并非死于 2016 年 2 月 14 日,而是 2015 年 7 月 11 日。
也就是说,在她死亡了大半年后,尸体才被发现。
为什么会死亡大半年后才会被发现,原因很简单,因为涉嫌杀人的是她的儿子,当年 22 岁的吴谢宇。
吴谢宇怎么了?
从小到大,吴谢宇一直都是“别人家的孩子”。
即使进入的北大之后,吴谢宇依然是“大神”级人物,各种奖励拿不停。
并且,他并不是“书呆子”的那一类。他对篮球得心应手,被同学称为“篮板大师”;他开朗热心,人缘极好。
同时,他在老师眼里也是完美学生。
曾经教过吴谢宇的老师李茵说,自己在得知消息后一夜无眠,甚至还保持着一点希望:“会不会是弄错了?”
然而,这一切,在 2016 年的 2 月 14 日,彻底变了。
警方根据现场指纹、DNA 等一系列证据,嫌疑人竟然指向受害者的儿子,也就是“高材生”“妈宝男”吴谢宇。
据悉,当年吴谢宇的父亲病逝后,为了填补父亲的角色空白,谢天琴恨不得把所有的一切都给儿子。她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儿子,儿子的一切也都牵系着她的神经。
外人眼中的吴谢宇,是被母亲训练出来的“乖巧”和“天才”的化身,是母亲希望的样子。真正的吴谢宇是什么样子,我们无法知晓。
我们只知道,弑母后,吴谢宇做了两件叛逆的事:
当年父亲病逝后,谢天琴的大学同学和好友筹集了 1.8 万元慰问金,亲友们曾经 3 次将这笔慰问金给她,但都被她拒绝了。吴谢宇在后来找理由把慰问金要了过来。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谢天琴生前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即便在夏天也是短袖加裤子。吴谢宇却在逃亡期间与一位性工作者谈恋爱,更拿出十几万元向其提亲。
以上两件事若是发生在谢天琴生前,她绝不会允许吴谢宇做。他甚至在逃亡了一段时间后,“主动”让别人发现母亲的尸体。
母亲的死没有让他有内疚,相反,他更享受自己玩弄他人的过程。
▲ 2016 年,商丘市公安局官方微博“平安商丘”发布通缉吴谢宇的消息,后被删除。微博截图
为何父母付出一切,
却养不出感恩的孩子?
吴谢宇事件看似极端,却不少见。
2019 年 3 月 16 日,江苏建湖县一名 13 岁男孩邵某,因不服从母亲管教,与之发生激烈冲突,导致其母亲杨某身亡。
据报道,一名 24 岁的男大学生,因心理问题,两次留级,母亲不放心他,千里迢迢来陪读。没想到,2018 年 11 月 22 日,男生与前来接自己的母亲发生冲突,捅死了她。
看看眼前这些血淋淋的“白眼狼”的事实,更多的家长也忍不住反思:难道我这么努力为孩子倾尽所有的最终结果,就是让孩子把自己当仇人吗?到底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
很大的一个原因,可能是对培养“高智能的孩子”的理解出了问题。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发展学教授加德纳,曾经在《心智的架构》一书中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这一理论也是很多较为前沿的早期教育实践的依据和基础。
他认为,人类的智能至少可以分成八个范畴,分别为语言智力、逻辑-数学智力、视觉-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动觉智力、人际智力、自知智力、自然学家智力,每种智力都有其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没有孰优孰劣,孰先孰后。
在我们当下的教育环境下,对前三种智力的追求和培养非常狂热,即对智商教育片面追求,而情商教育则明显不足。
很多家长认为,只要学习成绩是“一百分”,就能“遮百丑”。
在许多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往往尽量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无论是合理的要求,或是不合理的要求,并且对孩子的错误行为处处宽容,甚至孩子随意打骂父母,父母也认为是孩子一时任性。
有时候我们常常看到,两三岁的孩子稍有不满就伸手打父母,父母却从来舍不得动孩子一根指头;
孩子喜欢什么,家长就想方设法送到他们的身边……渐渐地孩子从小在家中养成了“唯我独尊”的习惯,变得自私欲膨胀,丝毫不懂得感恩;
再加上现在网络游戏、宣扬暴力的图书、影视等的不良影响,还没有学会对自己负责的孩子,往往会选择以暴力的方式达到自己的目的。
而要培养一个高智能的孩子,必须是智商和情商都需要跟上。
而当更侧重于知识和技能的鸡血教育占据了孩子大量的时间,人际智力、孩子的社会性和同理心的教育就明显落后了。
培养双商在线的孩子,
你需要做到这 3 点
来自台湾的中英文双语教学专家杨思涵,在谈到“孩子为什么不懂得心疼你”这个问题上,给出了两个要点,因为孩子得到了过多的关爱和过多的表扬。
过多的关爱,导致孩子的双眼只看得到自己,只关注自己的需要。
要知道在婴儿期,孩子确实是自我为中心的,他们只看得到自己的需要,但是到了幼儿期,他们需要慢慢地走出自我重心的小世界,看得到别人的需要,这是孩子社会化的必然进程。
过多的表扬,导致孩子过分自满,觉得全世界自己最棒,眼睛里看不到别人。
小孩子都喜欢自己赢,走路的时候被别人超过了都会愤而大哭,更别提比赛输了、考试考砸了,这都是对他们的自信心的极大打击。
在同伴竞争的环境里学会做有风度的赢家或输家,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任务。
所以,对于孩子,不需要把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在他身上,让过多的关爱蒙住了他的双眼,也不需要给他们过多的表扬,输赢本是常态,只有不断地超越自己、成就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那如何让孩子懂得心疼大人,而不是总嫌弃大人做得不够多、不够好呢?
❶ 跟孩子沟通时,懂得示弱。
在孩子的眼里,大人几乎是无所不能的,够得到高处的物品,做得成小孩子做不到的事,有问题找爸妈就对了,他们就是全知全能的超人!
但是,当一个超人,意味着你必须强大、强悍、强壮,但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这样的。
孩子哭闹的时候,我们会头疼,会发怒,加完班再去送孩子上课外班的时候,我们会劳累,会疲惫,我们也会生病,也有脆弱的时候,这些,都不需要独自一人承受,而是偶尔需要向孩子示弱。
比如,某天加班特别累,想要好好休息一下,可以跟孩子商量,“妈妈今天特别累,身体也很不舒服,我们今天能不能不讲故事呢?”
如果孩子不依不挠,可以让他试试设身处地地想想,“你生病的时候也不想说话对不对?妈妈现在就像生病了一样不舒服,你来像妈妈照顾你一样照顾妈妈好不好?”
懂得示弱,给孩子机会来照顾大人,能让他们体会到大人的不易。
❷ 不要只是默默付出,而是要用言语告诉孩子。
传统的中国父母都是这样的,为了孩子,再苦再累我都扛着,传统的家庭剧也是这么演的,突然有一天,孩子发现父母累得驼了背、弯了腰、白了头,幡然醒悟,妈妈(爸爸)太不容易了,我要对他们好一点!
不善言辞大概是所有中国人的通病,这也影响着我们一整代人。大多数人面对着自己的父母,说不出一句我爱你。
孩子的世界同大人的世界并不是完全隔离的,大人的辛苦其实孩子看在眼里,他们只是懵懵懂懂不了解具体的细节,但并不是看不懂。
大人的辛酸和疲惫,大人的付出和辛劳,其实是可以对孩子讲的,讲明了我们疲惫的原因,孩子不仅仅会更加理解我们,也会更有同理心,体谅父母的不易。
❸ 除了帮助孩子理解父母,还要试着帮助他们理解别人。
培养同理心有一个很重要的要点,那就是感受、理解并照顾别人的需求,这也是高情商孩子的特征,他们会对别人的需求敏感,并且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与人方便。
孩子是成长中的人,并不会长到一定年龄就能体会到别人的不易。比如热帖中的小男孩,到了 10 岁,心智的成熟度还如两三岁的孩子一样以自我为中心,眼睛里完全看不到别人。
看得到别人的需求,学会理解别人,需要很多的练习,而这个练习,就始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亲子关系很重要的一环是沟通,即保持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言语交流,而理解别人正是从亲子之间的沟通交流开始的。
在日常沟通中,需要常常告诉孩子爸爸妈妈是怎么想的,通过复盘当日的重要事件,也跟他们一起分析其他人是怎么想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都有自己的想法,都有自己的需要,对他人怀着一颗体谅之心,也是从理解开始的。
智商真的非常重要,但要做一个立足于社会的会合作的人,情商、同理心也十分非常重要的。
一个连父母都不知道去体谅的孩子,长大后就算有再大的成就,又能怎样?
他终究是一个失败的教育结出的黑果。
福利:
免费领价值 99 元 80 节
积木宝贝线上早教课
抓住 0~6 岁宝宝发育黄金期,
在家也能科学育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