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超市打碎罐头,吓哭自己,妈妈的做法,让众人竖起大拇指
文丨福林妈咪
前几天去超市买东西,看见一对很有趣的母女,在货架上仔细挑选食物。
妈妈选择的东西,女孩就会抢着给接过来,然后再努力的踮起脚尖,放进购物车。
看到女孩这个样子,妈妈很是担心她受伤,于是,妈妈开始第一轮警告。
“好啦,不用你帮忙了,你都够不着购物车,一会儿再摔倒自己!”
偏偏女孩还是不肯罢休,非要帮着妈妈拿东西、放东西,直到她们来到罐头食品区。
这时候,妈妈开始给女儿第二轮警告。
“该去取水果罐头啦,这个挺重的,这次你可不能拿了!”“才不是,我都长大了,力气可大了,肯定能拿得动!”
说着话,女孩就从货架上随便取出一瓶罐头,就要往购物车上放。
结果,可能是罐头瓶子太滑,而小女孩也只是双手握着瓶子,挡不住罐头的重力作用,导致罐头从女孩两手之间滑落,掉在地上摔碎了。
看到这样的场景,女孩觉得自己犯错了,哇的一声自己吓哭了。

这时候,旁边的妈妈并没有去指责女孩,而是一边给女孩擦眼泪,一边给女孩解释。
“没事,没事的,宝宝没有划到手指就好。”“先别着急哭,你看我们把罐头摔碎了,还有好多玻璃渣,一会儿要是有别的小朋友走过来,扎到脚怎么办?”“我们是不是得先向保洁阿姨借来工具打扫一下?”
女孩明白了事情的后果后,很快就跟着妈妈一起打扫起来。
周围有人劝那位妈妈,别让孩子帮忙了,一会儿再扎到手。
而妈妈却说,“没事儿,孩子要帮忙,多少都会出错,这也算是给她提个醒!”
生活中,很多孩子都有急于表现自己的“逞强”行为,可这些行为免不了会以失败收局。
面对孩子们出现的这些错误,爸爸妈妈怎样的做法才是正确的呢?

先不急着打骂孩子
可能在有些爸爸妈妈看来,孩子出现错误,第一时间给予孩子打骂教训,能让孩子“记忆深刻”,也是让孩子“长记性”最快的方式,其实不然。
当孩子犯了错误,如果只是迫于父母的打骂而承认错误,这样的情况下,孩子多是“糊里糊涂”的,根本无法真正意识到自己错在那里,甚至有时候孩子只是嘴上认错,心里还是很不服气的。
而且,爸妈这样一出错就打的习惯也会让孩子养成极端的性格,要么孩子也是暴脾气,要么孩子就是唯唯诺诺特别胆小的性格。
想要孩子长记性,不是说非得用打骂的方式才可以。爸妈要做的,就是先冷静下来,认真与孩子分析错误之处,给孩子做好榜样,那样孩子才能心服口服。
孩子知道错在哪儿很重要,更重要的是应该知道正确的做法是什么
孩子都会犯错,他们甚至每一天都会办错很多事情,有些爸妈就会针对孩子犯得这些错误,一直数落孩子的不是。

如果爸妈只是一味的强调孩子犯的错误,就会让孩子下次再做这样的事情时,有心理压力,这无意间就会加大孩子出错的几率,引来爸妈更多的指责,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爸妈点出孩子的错误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知道怎么去做,如何去纠正自己的行为,只要爸妈能给出正确的指点和引导,那孩子就会得到很快地成长。
别要求的太完美,给孩子犯错的机会
孩子犯错是很正常的事情,毕竟他们的经验和能力都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自己的实践和努力来获得,这也就是说,孩子会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断出现犯错的行为。
所以,爸妈没必要非得要求完美,要求孩子从小就能把任何事情都做好。
同时,爸妈也没必要揪着孩子一时的错误而不放过,给孩子一些犯错误的机会,让他能从错误中自己成长,那对孩子来说也是很好的一种经历。
孩子该承担的责任,不能全都由父母担着
不包庇孩子的错误,不主动帮孩子承担所有的过错,让孩子承担一部分自己能够承受的责任,这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犯错不可怕,家长的包庇、袒护和纵容,才是最可怕的。比如,孩子和同学发生了摩擦,而理由站不住脚跟的一方都恰恰是自己的孩子,这个时候家长应该做的就是帮孩子认识到错误,并且陪同孩子主动跟对方道歉或者进行赔偿,而赔偿的部分,可以从孩子的零花钱里扣除一部分,家长也可以承担一部分。让孩子知道自己犯错误的后果是什么,孩子将来才会有敬畏之心,才不至于在同样的错误上栽几次跟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