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那个人真脏",两个妈妈的不同回答,影响孩子一生轨迹

文 / 90后育儿小课堂
2019-05-01 04:10

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绝对绝对不会有相同的人生轨迹,有的人家庭条件特别好,衣食无忧的,唯一的烦恼就是该怎么花完那么多财富,可是也有人为了生存在垃圾堆里翻找可以填饱肚子的食物,在现实生活中就是,有的人香车宝马衣食无忧,有的人衣衫褴褛街边行乞。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生活方法,我们都莫有什么资格评价他人的生活方式,如果我们再佛系一些的话,我们就应该好好的思考一下,我们要如何做,做一些什么,我们才能够摘掉穷帽子,我们应该怎么才能温饱,才能和别人谈我们的梦想。

而这些成功的理念,都不是我们天生就明白的,最先灌输给我们悲天悯人的思想,相扶弱者的胸襟的人,那就是我们的父母亲了,这个我们人生生涯中的第一任导师就是我们的父母了。父母如果教给孩子的是同情弱者,孩子便会正直善良;父母若教给孩子的是冷淡凉薄,那孩子就会是自私吝啬。所以父母的教育方法决定孩子未来的层次。

那么在同一件事上,两位妈妈对孩子如果进行不同的教育方法的话,那么将会间接性的决定了孩子以后的成就。

前几天一个很火的小视频,让我感触颇深。一个乞丐在闹市里进行每日的乞讨,前前后后分别有两位妈妈带着自家的孩子经过这个乞丐,两个孩子对这个乞丐都充满了好奇,都在问她的妈妈:"妈咪,为什么她要穿着破破烂烂的来这边呢,看起来好不干净啊?我们的第一位妈妈对孩子说:"将来你要是不好好学习,就会和他们一样的,知道吗?不想成为他们回去给我好好学习去。"而我们的第二位妈妈则对他孩子说:"孩子,什么也不要多问,你一定要好好学习,争取以后帮助他们,让他们也过上和我们一样每天能在家有糖吃,妈妈相信你哦!。"

孩子们对这个世界就是一张白纸,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差不多完全都是来自父母的教育来完成认知的。而有的时候父母的一句话、一个眼神都会导致给孩子灌输错误的世界观,甚至还会让孩子未来和朋友接触、还会让孩子以后在融入社会有一丝邪念。都说世人很冷漠、社会非常无情,可是无情的真的是我们的社会吗?

作为孩子启蒙的老师,父母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行都是至关重要。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这句话不仅仅是对社会的讽刺和挖苦人生啊,还是一条非常可怕的守恒定律。我们生而为人,我们不求心存善念,但是起码应该懂得对人尊重和人人平等。尤其是在父母教育孩子的时候,只有让他们从小体会到这种道理,才能够让他们将来明白"善良"这两个字的真正含义。

对于上面我们提到的两个孩子而言,第一个以后无疑会对社会心存畏惧,也许他以后会努力用功,成为社会不可缺失的人才,但他努力的理由是"不应该是不像乞丐一样贫穷",这种思想,本就加诸了对贫穷和弱者的轻视和厌恶,将来又遑论他会同情弱者,帮助别人。而这样的人,也许一时会被社会接受,但总有一天会被抛弃。

而第二个孩子即使他学习不好人生平淡无奇,他也依旧会善良真诚,不会被利欲熏心和自私张狂,他会心存善念,会为弱者尽一份微薄而又光辉的力量,会得到社会的认可,会收获喜乐和幸福。

也许在狠多人眼里看来,一句话而已,不足以形成这么大的影响。其实不然,撒也不懂得年代里,我们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让孩子们铭记于心,并且效仿附和。所以,请为了孩子,做一个善良的人,教孩子做一个善良的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