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进步,究竟有什么错”这位妈妈的回答,点醒不少父母

文 / IF枕边育儿
2019-05-07 21:23

大宝班上老师布置了每天阅读的亲子任务,我每天给他讲绘本的时候,大宝总是心不在焉。看着别的小朋友在群里发的阅读视频,参与度都极高。我总会不自觉地对他说:看你们班的某某的怎么就能那么棒,都能自己讲故事了,你还这么不听话。两个人就此展开了讨论,很显然,这个话题一直是我们大众的关注点,不论孩子还是成人。

“别人家的孩子”也是我们的童年的噩梦,可是当自己面对孩子表现不好时,还是忍不住会拿 “别人家的孩子”来激励他们。但是“别人家的孩子”就一定什么都好么?在综艺节目《少年说3》里面,有一位妈妈的回答一下敲醒了我。

节目里一位叫吴谦益的高中生说,总是考第一名,但是他的家人却不希望他如此,甚至要“拖他后腿”。他因此也向妈妈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追求进步,究竟有什么错” ?妈妈给出了这样的答案:儿子从小非常上进,常常考第一名,班上其他同学的家长总是会投来羡慕的眼光,碰到面总会夸奖儿子很棒,她也觉得很骄傲。但是直到有一天,她在整理儿子房间时,看见儿子在书本上写了一句话“考第二就是落后”,她才开始警觉,儿子是不是太看重名次得失了?这样下去可不好,会造成性格上的缺失。

为了让儿子把名次和得失看淡,一家人开始给他暗示,当他再考第一时,不会表现出明显的高兴或者给予奖励,还当着他的面说不考第一也挺好的。“追求进步,究竟有什么错”这位妈妈的回答,点醒不少父母。

“别人家的孩子”是一种荣耀,也是一种枷锁

成绩好的同学很容易成为大众眼中的“别人家的孩子”,殊不知这种赞赏带来的不仅有光环,还会让孩子迷失自我。当被人称赞成为一种习惯,家长会督促孩子维持这种优秀,而孩子为了对得起别人的赞美和不辜负父母的期许,会不允许自己的失败,这样会活的越来越辛苦。

就如这位吴谦益,学习成绩已经成为他追求的唯一目的,考第二名认为就是落后和失败。而他妈妈的做法让人肃然起敬,孩子健全的人格远比成绩带来的荣耀要重要得多。

“别人家的孩子”并不一定就过得很好

近些年不断有中国留学生自杀的消息被报道,其中有一名田同学是从小别人口中的学霸,据了解,田同学很可能是因为压力太大承受不了才寻了短见。她的这些压力包括自身的学习压力、留学的经济压力,以及父母的期许等社会压力。

有记者在采访时发现,很多高考状元在几年之后都讨厌自己“高考状元”的标签,因为人们只看得到他这个称号,与真实的他们其实是不符的,在生活中的其他方面,他们并不是状元。

我们总是特别羡慕那些“别人家的孩子”,觉得自己拥有他们的特质就会快乐和自信。可这些孩子中有很多人在习惯性的优秀中,因为承受不了生活的其他挫折,而变得自卑、脆弱、甚至走向极端。

“别人家的孩子”还很容易形成讨好型人格

自媒体博主李雪琴,因为吴亦凡的回应而火了的一个女孩子。她曾经是北大自主招生考试辽宁省的第一名,后来还考上了纽约大学的研究生,这些履历怎么看都是一个“别人家的孩子”,太优秀了。

但当媒体揭开她真实的生活,才发现李雪琴其实是一个特别悲观的女孩子,甚至还割腕自杀过。后来之所以选择拍搞笑视频,就是因为喜欢别人的“哈哈哈”的回复 。

李雪琴的性格养成跟她妈妈的教育方法有很大的关系,小时候考第一,她妈妈会很开心,为了讨好妈妈,她就拼命学习,只想考第一。现在长大了拍搞笑视频,也是为了让大家喜欢。心理学上把这种性格称为讨好型人格

不完美的人生,才是真正的完美

爱因斯坦说:不要努力成为一个成功者,要努力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我们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名次和成功,享受知识带来的价值,才是我们学习的意义。

如果你的孩子正在饱受别人的称赞,看上去优秀、完美,是口口相传的“别人家的孩子”的时候,请别忘了去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或许他们的内心正压着一座大山,需要你去引导和理解。

而如果你的孩子并不如你口的“别人家的孩子”那么优秀,也别忘了他们可能过得并不好,也别逼孩子一定做「别人家的孩子」了,不完美的人生,才是真正的完美。

枕边育儿寄语:做“别人家的孩子”一定好么?这位妈妈的回答,值得大家反思父母对孩子的爱应该是无条件的,这一点我们也应该时常跟孩子灌输。并且告诉他们,我们爱你不仅是因为你的成绩好,各方面优秀,而是因为你是我的孩子,是我们自己家的孩子。无论现在还是将来,无论是好是坏,都不会影响我们对孩子的爱,不是吗?

多平台邀约原创作者,高级育婴师,一位儿童心理学专业的二胎妈妈,专注孕期、育儿、早教、喂养与护理知识分享!希望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