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被父母敷衍回答问题的孩子,曾经是个天才
就在前几天,一年一度的伯克希尔·哈撒韦(简称伯克希尔)股东大会召开。今年可能是两位耄耋老人(巴菲特89岁,芒格95岁)最后一次亲自主持股东大会。和往年一样,现场人山人海,热闹程度堪比NBA总决赛……

按照惯例,股东大会上开放了提问时间。而今年最抢眼的提问,均来自于几个10来岁的孩子:
13岁旧金山男生,寻求巴老回答如何提高 “延迟满足感”?
9岁的纽约女生三次参加股东大会,今年问巴菲特是否打算投资科技巨头?
11岁中国男生发出来自灵魂的拷问,人性对于投资的帮助?
其中,11岁的中国男孩冷静地问道:

“你说过你越老对人性有更多的了解,
能不能讲讲你学到了什么?
对人性不同的理解
如何帮助到你做更好的投资?”

与中国网友迅速给出的 “嘲笑” 不同,巴菲与芒格依旧以非常严肃、不吝辞藻地回答了这个问题,没有一丝一毫的敷衍。
▼


(每年的股东大会上,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得到提问的机会)
1、孩子的问题有多重要?
也许,在很多成年人看来,一个11岁的孩子想要探索人性显得有些为时过早(幼稚),甚至是 “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于是新闻评论中,就有人觉得男孩的这个问题可笑。
▼
还有网友非常好奇孩子的出身。(网传其父曾任万科广州副总经理,热爱投资)
▼
但其实,两位老人在超过6个小时的股东大会中,一共回答了55个问题,包括对5G的看法,对中国市场的看法等等。
相较于 “期指” 和 “投资市场”,甚至 “预测未来经济走势” 来说,这个11岁男孩关于人性的深刻问题,看上去似乎有些 “不值一提”,甚至还有点 “浪费时间”。
但巴菲特和芒格却在镜头前,向我们示范了一次,成年人与孩子之间标准且优质的问答。
当孩子提问时,该如何回答他们?
从3岁起,是孩子用语言表达好奇心的萌发期,也就是通常所说的 “逻辑思维敏感期”。在这之后,他们会用不停地提问、不管不顾地打破砂锅问到底,来建立自己的 “逻辑思维”。
为什么天是蓝色的?
为什么云是白色的?
为什么你们要上班,而我要去幼儿园?
为什么……
仿佛突然间,TA就变成了一个行走的《十万个为什么》,常常用自己的问题,将你的脑袋问大。
但这正是他们对这个世界探索的第一步。通过有效的一问一答,认识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发展了思维能力。
要知道,一个孩子在幼年期,问出的问题越深刻,也就证明对世界拥有更多思考。
孩子的问题越多,越说明TA是一个小天才!
面对这些充满童心不知疲倦的问题,家长的反馈最忌讳的是 “敷衍了事”。因为你的敷衍,可能正在毁灭一个天才。
2、那个被敷衍的孩子曾经是个天才

(via《天才少女》剧照)
曾经在公园,我看到过这样一幕。
▼
带着儿子的爸爸一直玩手机,
而孩子就乖乖坐在旁边玩小汽车。
忽然,小男孩问了爸爸一个问题:
“为什么小汽车会跑啊?”
爸爸简单而冷淡地回答到:
“因为里面有马达。”
接着,小男孩又问:
“什么是马达啊爸爸?”
爸爸看着手机,显然有点不耐烦了:
“你个小屁孩儿说了你也不懂,
去玩小汽车,别烦我。”
……

这一幕是否似曾相识?
当好奇心满满的孩子提出第一个问题时,也许你还能耐着性子回答。可差不多的问题,他不耐其烦一个接着一个,当回答了这个,下一秒又会根据答案给出新的问题……似乎陷入了 “死循环”。
很多好脾气的家长也头大了起来,不得不选择敷衍,甚至一把推开那个语言上的 “捣蛋鬼”。
可提问是每一个天才的必经之路。只有孩子主动提问时,他才会主动地去思考,去解决。

哈佛大学送给学子们一句名言
▼
“教育的真正目的,
是让人不断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
而世界上很多重要的改变和理论,
都由一个小小的问题开始
▼
瓦特问 “烧水时壶盖为什么会跳动?”
后来他发明了蒸汽机。
牛顿好奇“苹果为什么会落在地上?”
于是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达尔文提出 “人类是从何而来?”
最后演算导出进化论。

爱因斯坦曾经谦逊地说:“我没有特别的才能,只有强烈的好奇心。”
“长大” 对孩子而言其实就是一种魔法,身体越来越大,我们的好奇心却越来越小。缄默、不刨根问底,也就离 “天才” 越来越远。
就像火车上的那个小男孩,也许他以后依旧好奇为什么小汽车会跑,但是得到第一个答案 “马达” 之后,就不会再继续问马达是什么了……
3、当孩子提问时,你的回答决定孩子一生

你的敷衍
伤害了他们的好奇心
我常常听到家长的一种回答是:
“爸爸/妈妈现在忙,等一会回答你。”
“我也不知道,乖自己去玩啊。”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提问是源于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每次家长的敷衍都会降低孩子主动学习的欲望。
可如果让我们认真回答孩子的每一个问题确实很难,与其选择敷衍孩子,不如鼓励他们自己对问题进行探索。
当孩子问起 “为什么天上有那么多星星” 时,与其因一知半解、磕磕巴巴地回答解释,不如带孩子去一次天文馆,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学会主动学习。

你的打击
毁了孩子的一生
孩子提问时,有些家长会直接打击孩子:
“说了你也听不懂。”
“作业写完了吗?搞这些没用的。”
可在孩子的好奇心中,没有没用的东西,只有家长给不出的答案。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他们确实会问出一些莫名其妙超出理解范围的问题,甚至还具有哲学思考和生命探究的渴望。
在成人眼中,这是一种 “装大人” 和 “无知无畏”?
如果你选择嘲笑和打击孩子的好奇与热情,只能让他学会放弃,并不能真正教给孩子现实与知识。

有一年复活节时,
我朋友的女儿
问了她一个哲学难题:
“鸡蛋是从哪里来?”
朋友回答道:
“鸡蛋是鸡的宝宝。”
紧接着,母女俩的对话就进入了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的哲学命题。
在孩子的不断提问中,朋友并没有任何不耐烦的情绪,更没有告诉女儿这个问题就算解释了她也不会懂——诸如此类打击孩子的话。
反而是更加认真地听女儿的每一个问题,站在和孩子平等的位置和孩子进行讨论,还帮孩子理清思路,教孩子要如何提问。

提问是一种能力
回答也是
关于应该如何应对好奇宝宝,
应该如何教会孩子提问?
在我不久前于喜马拉雅FM音频上推出的《优等生养成课》第10课中,就做出了解答。(有兴趣可以找来听)
希望能帮助家长学会 “如何用孩子自己提问的方式,帮助他们快速获取知识、完成第一次学习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