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姥姥带的孩子,可孩子长大后却和奶奶更亲,原因很真实
在家人的相处过程中,有时家长们可能会发现一个比较奇怪的现象就是,孩子明明从小是姥姥带的,可是当孩子长大了以后不亲近姥姥,却反而比较亲近奶奶。

面对这种奇怪的现象,可能很多人就不太理解,甚至有时候可能觉得孩子有点“白眼狼”,但其实并不是。
孩子的童年在姥姥家度过,但长大些后却和奶奶更加亲近
朋友小华的孩子小时候就是在姥姥家长大的,据小华说,孩子的爸爸和自己工作比较忙,没有时间去照顾他,因此就将他丢在了姥姥家,让姥姥和姥爷去照顾。
孩子在姥姥家生活了几年,他在姥姥家度过了他的整个童年。
可是慢慢长大一些后,孩子却和奶奶家比较亲近,反而是离家比较远的姥姥家,除了过年过节就没怎么去过。
事实上,像小华的孩子这样对奶奶亲近,反而对照顾他长大姥姥不亲近的人可能不在少数,其实这都是有原因的,而且很真实,第一条原因就让人感慨。
1、不亲近,可能跟姥姥的说话方式有关
小华的孩子之所以不太亲近一手把他带大的姥姥,可能是因为姥姥对他的态度有关。

在小华的印象里,小时候的孩子总是调皮捣蛋,姥姥总是对调皮的孩子说,不听话就要把他送回家。
而小孩子对大人的话是没什么分辨力的,总是大人讲什么就信什么,时间长了,姥姥的气话就可能就被孩子听进了心里。
而且孩子往往就会在心底形成一种概念,那就是姥姥家不是他家,他不过是被父母丢在这儿的“包袱”,这会让孩子无法获得归属感和安全感。
因此当孩子无法在姥姥家找到归属感和安全感时,长大后可能就不太容易和姥姥亲近。
2、好事“闲人”的玩笑话误导孩子的认知
当孩子在姥姥家长大时,一些好事的“闲人”,比如街坊邻里等,可能总会不由自主的调侃孩子说:“你爸爸妈妈不要你了,所以你才被扔在姥姥这儿。”
同时,姥姥家可能不会只照料一个孩子,有时候几个孩子一同在一起生活时,有些不懂事的小孩子在发生矛盾时,也可能总会拿:“你不是这里的人,回你家去。”类似这样的话来攻击在姥姥家生活的孩子,
这些言语看起来都是无意的,但是在孩子的心里却容易酝酿出负面的情绪,从而使得孩子在姥姥家觉得不开心,多少也会对姥姥家有些芥蒂。
同时孩子会自觉的把奶奶家划归到自己家的那一方,自然也就更亲近奶奶。

3、父母对孩子愧疚情绪影响孩子
若是有条件和精力的话,可能没有父母会真的希望把孩子交给姥姥照料,因此当把孩子从姥姥家接回来以后,父母潜意识多少可能会对他们产生一些莫名的愧疚情绪。
这种愧疚的情绪会让父母加倍的对孩子好,期望能补偿孩子,而他们受到父母这种情绪的影响,便也会觉得自己是真的是被父母“丢弃”在了姥姥家。
这种被“抛弃”的认知会让孩子把姥姥划归为“别人”,再加上长大后很少有机会再长时间待在姥姥家,也就不容易亲近。
相比之下,因为小时候没怎么受到奶奶的疼爱,长大后去奶奶家的次数多了,面对和蔼和亲的奶奶,孩子反而就觉得来之不易,也就很亲近。
其实,如果有条件和精力,孩子还是爸爸妈妈们自己照顾比较好,若是实在不行需要姥姥或者奶奶带,也要及时的和他们讲明白缘由,否则孩子很容易觉得自己是被爸爸妈妈丢弃了,这对孩子的成长可没有什么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