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教育是让孩子爱父母?高情商父母明白3件事

文 / 家长课堂
2019-05-10 09:18

我们许多父母已经习惯于付出,并不希望得到回报或感恩,或因此自己的作为没有必要对他孩子解释。

他们在听到我说要教孩子爱自己时常常表现不屑,觉得父母的爱是无私不求回报的,怎么能教孩子爱自己呢?

闻此言,我常答:一个连父母都不爱的人,他会懂爱吗?他会爱别人、爱自己吗?一个只有自我的人,长大又如何立足于社会?

一、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会说辛苦的父母有人疼

据天津一项“现代儿童生存状况调查”显示,90% 以上的孩子有“唯我独尊”的倾向。妈妈做好了饭菜,孩子不知道这饭菜是怎么来的,不知道妈妈为这顿饭菜付出了多少辛苦,也不管全家老少是否吃过,上桌就吃,吃得不顺口,还要大喊大叫闹“绝食”。

邻居英子对孩子的爱是毋庸置疑的,她的付出我全看在眼里,两个孩子几乎就是她的全部,一家七口的衣食住行全部都由她处理,而且做的非常好,我常常自惭形秽,但为什么她的孩子却对她如此“无情”?

因为她的孩子把她所有的爱、所有的付出都当作是理所当然。

因为她习惯性的隐藏所有的辛苦,所以真的就没人看到她的辛苦。

而她自己却只知道对孩子付出无私的爱,从不把自己的劳动与付出呈现给孩子,所以孩子也就无从感受、体谅到她的辛苦与付出。

二、给孩子付出爱的机会,他才能学会施爱

真正爱孩子的父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得弱一点,给孩子爱他人的机会。 这样,孩子会在心疼父母的同时,意识到自己的重要性,爱的能力也越来越强。

我们做父母的往往为孩子付出很多,却忽视了孩子也需要学会付出爱,学会关心别人、爱别人。

父母如果一直单行道地把爱付给孩子,不给孩子回馈表达爱的机会,孩子就会把接受爱当做是理所当然,会成为只想得到不想付出的无情无义的人。

其实这都不用教,孩子会很自然地会模仿父母的行为,就像女儿给我洗脚,特别自然,她就觉得妈妈给她洗她也可以给妈妈洗。大人只要顺其自然,不去阻止他就行了。

孩子从小就习惯关心别人、为周围人做事,长大了才会自然而然把心里的对其他人对社会的关爱表达出来,成为一个有“爱的能力”的人。

三、给予孩子体味爱的氛围

父母疼我们,我们疼孩子,孩子将来疼他的孩子,这个爱是向下传递的,也是单向的。

但我们得先学会把爱相互传递,疼爱我们的父母,疼爱我们的伴侣,孩子们才能学会爱,我们才有资格享受孩子的爱。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们出生之后的三观、生活技能、生活方式、为人处世的态度,其实跟父母学习的。

孩子会学着爸爸妈妈的样子去表达自己对爸爸妈妈的爱,可是也会学着爸爸妈妈的样子去表达自己的恶。

父母们在日常生活中对老人的一言一行,都会被孩子的大脑轻易地“记录”和“采用”。

当父母关心老人、尊重老人,为老人分忧、亲切交谈,孩子们也会在生活中“重复”父母这样的行为,那么孩子的良好品格也就养成了。

父母的恩爱氛围,也能引导着孩子成为一个温暖阳光的幸福小人儿,父母恩爱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只要我们教育得法,孩子自会明白,不仅要从父母这里获得爱,也要以爱相回报。

虽然我们要教会孩子爱我们,但我们得让孩子知道我们的对他们的付出是快乐的。

我们要向孩子传达这样一种信息:爸爸妈妈为你做事是快乐的。这样孩子才会感到父母是真正爱他的。我们不以爱“要挟”回报,不让爱成为负担,我们要做的是让孩子“体味爱”、“感知爱”、“分享爱”,最终学会爱自己、爱他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