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内向的孩子,长大就没出息吗?

文 / 合肥北辰教育
2019-05-10 14:39

内向是一种病吗?

很多从小怕跟外人打招呼的孩子,都是听着父母的道歉长大的:“不好意思啊,这孩子太内向了,不怎么叫人。”

有的长辈可能还会唠叨:“这孩子见生人就躲,以后怎么能有出息?”

于是,焦虑万分的父母经常会尝试各种办法,比如不厌其烦地教孩子各种社交技巧,强制孩子去跟陌生人搭话等等,希望让孩子外向起来,哪怕绝大多数只是枉费心力。

为什么中国家长都不喜欢内向的孩子呢?

也许,每个内向孩子的父母心中都有一个“别人家的孩子”,这个孩子活泼、大方,处事灵活,在人际关系中如鱼得水,朋友遍天下。

与之相反,内向的孩子似乎等于孤僻、木讷、低情商,不被人待见。先别说孩子长大有没有出息,家长可能更加担心的是:“孩子这样内向,以后走到社会上能吃得开吗?”

父母的担忧不是莫名其妙,因为我们正处在一个外向型的社会,它崇尚外向、活泼、快节奏,每个人都需要与他人发生联系。受到环境的影响,内向承受了许多偏见,甚至被打上“内向是病,得治”的标签。

内向是正常性格,不是缺陷

虽然人们所说的内向或外向,往往是相对而言。

但可以确定的是,内向确实是一种存在的性格特点,瑞士的心理学家荣格,是第一个提出内向概念的人。

不过,他可从来没说过,内向的人会比外向的人差劲。事实上,他本人就是个十分内向的人。

内向是正常性格,而不是自卑、懦弱。

外向和内向的孩子,获取心理满足感的方式是不一样的。

正如纳博科夫所说:“每个人或多或少都经历着两种力量的斗争——对独处的渴望和走出去的冲动。内向,是对自己内心活跃的思考和幻想的兴趣;外向,是对外面的人和可见之物的兴趣。”

外向的人需要通过与人交流来获取能量,而内向的人则需要独处来获取能量。

所以,逼外向的孩子整天闭门读书,逼内向的孩子整天在人前表现,都会令他们感到极度的焦虑和不适。

如果你的孩子是内向型,可能你总会觉得,为什么他不说话?是不是不开心?到底在想什么?

其实对于内向的孩子来说,沉默并不意味着他不开心,相比于外面浮躁的世界,很多时候,他只是更喜欢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而已。

内向的孩子很有潜力

在《安静,内向性格的竞争力》这本书中,作者苏珊·凯恩指出,全球至少有三分之一的人是内向者。

有很多名人,他们内向、安静,却很有“出息”。

“创造性思维是受到单调的平静生活和寂寞所刺激得来的”,说出这句话的人,是出了名爱独处的爱因斯坦。

“内向的人可以花好几天去想一个棘手的问题,并强迫自己想出领域的最边缘处在哪,并能阅读任何能为自己带来好处的文章。”这句话则出自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之口。

再比如作家J.K.罗琳,她曾说:当《哈利波特》的点子出现在我脑袋里时,我正在旅行中,手边没有笔可以记下来,但我连跟别人借一支笔都不敢开口……

还有很多著名的演讲家、喜剧演员,他们都属于性格内向的人,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们在自己领域的成功。

要知道,内向的孩子,并不是真的不爱说话,他们只是不喜欢和人停留在表面的寒暄,他们更喜欢和人探讨更深层次的东西。当遇到自己喜欢的话题,他们也会口若悬河,表达出很多精辟、独到的见解。

因为忠于自己的内心,内向的孩子很少受到外界氛围的感染,极易保持冷静。

所以,内向的孩子也很容易成为学霸,特别是在初高中学业繁重的时候,内向的孩子因为心态稳,往往能保持不错的成绩。

如何去帮助内向的孩子

无论外向性格,还是内向性格,都有其缺点和苦恼,都需要家长的包容和引导。

内向的孩子因为思考得多,表达得少,往往心理压力比较大,因而需要家长更多的理解和沟通。

作为家长,该如果帮助内向的孩子健康成长呢?

1、不要试图去颠覆孩子的性格

作为家长,千万别老想着改变孩子的性格,试图把他改造成一个外向的人,这样会给孩子造成严重的心理障碍。作为孩子最信赖的人,父母要充分肯定孩子的内向性格,让他明白内向有很多优势,内向没什么可羞愧的。

2、关注孩子的情绪及情感

内向型孩子习惯将情绪、需求藏在心里,不善于直接表达。作为家长,要多去倾听孩子的想法,及时给予回应和关注,让他们更有自信表达自我。

3、对孩子有足够的耐心与包容

内向的孩子在面对陌生人或新环境里时,往往会感到焦虑。所以,家长要对孩子有足够的包容,耐心地做些“铺垫”工作,让孩子有一定的心理准备,这样能减少他们的焦虑感。

孩子很内向,确实会让许多瞎操心的父母感到焦虑。但内向并不是缺点,更不是需要被纠正的问题。只要孩子能够表达清楚自己的观点,能够进行正常的交往活动,就毫无可担心之处。

展现才华的方式有很多,发挥好自身的优势,无论什么性格的孩子,都能拥有美好的前程。况且,性格内向也好、外向也罢,只要孩子能悦纳自己,度过幸福快乐的一生,不正是父母所希望看到的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