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变坏,从这3个不当管教方式开始!
文:vipJr
原本乖巧懂事的孩子,为何会变得不听话又离经叛道?快来看看今天的这篇文章吧!
01
已经上初二的小月,是家中独苗,长得秀气,学习也不错,是人们眼中懂事的好孩子。
小月的妈妈特别怕女儿早恋,影响学习,升入初中之后,就对其进行了严密监控。
只要有男生打电话找小月,她就一定过问;每天放学后,规定几点钟到家,超过时间她就问个不停,而且会联系老师核查女儿有没有说实话,还经常擅自翻女儿的书房。
因此,母女之间的关系变得很僵。
为了能时刻掌握女儿行踪,小月妈妈给女儿买了部手机。一次偷查时,发现女儿和几个男生在微信群里聊得很火热,于是她把手机没收。那次小月放学后赌气没有回家,和同学去网吧玩了个通宵。
小月妈妈当时急疯了,差点报警,还好第二天在学校门口等到了背着书包来上学的女儿。
问来问去,小月都不肯说昨晚去了哪里,妈妈一怒之下把事情捅到了校长室,这件事也在学校里传的沸沸扬扬。
从此以后,所有人都用异样的眼光看小月,小月也因此转学。到了新环境,她更无法融入,不仅没有朋友,学习也一落千丈。后来还和高年级的男生谈起了恋爱,被妈妈发现时,竟然闹得要离家出走......
原本很优秀的一个孩子才一年不到就变成这样。直到这时,小月妈妈才终于发现,自己除了伤心失望外,已经是黔驴技穷了。

02
原本乖巧懂事,品学兼优的孩子,为何会变得如此不听话,离经叛道?
因为在许多孩子的童年生活中,永远横着一对“为你好”的焦虑父母。他们以无可辩驳的权威,以狭促的个人经验管控着子女,最终把孩子推到了不可自拔的境地。
西方有这样一句谚语:“地狱之路有时是好的意图铺起来的。”
这种不自知的越权,时常表现在这三种管教方式上。
过度干预
在《欢乐颂2》中,关雎尔的妈妈会经常干涉女儿的打扮,“那样不好看,这样才好看。”
也会未经同意就替女儿打扫本来就很整洁的小屋,拆被子拆褥子,洗那些并不脏的衣服。
就算是帮女儿安排相亲对象,也时常自作主张。关雎尔无奈的接受着这一切,过得并不开心。
许多父母会把人生的所有寄托都放在孩子身上,希望能为孩子“安排”一个美好人生,可是这种过度干预的做法,往往会大大削弱孩子的自主管理能力。
从收拾书包、整理房间这些生活小事,到工作选择、婚姻嫁娶,无不参与、无不干预,甚至直接帮孩子做决定。
长久以往,孩子会越来越依赖父母,变得不爱动脑,懒得思考,懒得操心,啃老便成了最佳选择。

过度奖励
“把饭吃完妈妈就带你去超市买好吃的”
“乖乖睡觉,明天奖你一颗棒棒糖”
“把作业写了,就可以看动画片”
……
这样的对话在生活中时常听到,每当孩子不配合的时候,父母们最喜欢用各种奖励去收买孩子。
等孩子大一点上学了,一颗糖、几集动画片已经满足不了他们,奖励数量不断变大,孩子变得越来越贪心,做什么事都要讨价还价,直到最后越来越难以满足,越来越不听话。
你的过度奖励,就这样一点点侵蚀了孩子,使得他们在不断的刺激和引诱下,最终打开了心中的“潘多拉魔盒”。
美国心理学家卡罗·德威克曾耗费十年时间,做了一个试验。
他的团队从十几所纽约学校中,选出了400名五年级学生,研究表扬对于学生的影响。
通过多年的系列追踪试验、研究,他们发现:被过度表扬的孩子,将维持自己的聪明形象变成了头等大事。
他们变得不愿意冒险尝试没有把握的事情,也不愿意承受失败的体验。家长们出于鼓励孩子更上一层楼的表扬和奖励,反而吞噬了他们的自信心和意志力。
过度保护
曾看到过这样一个新闻:

因为从小舍不得孩子吃苦,要什么给什么,年仅15岁的天天(化名),身形发胖,重达300多斤,在本该努力学习的年龄却沉迷游戏,甚至夜不归宿。
天天的父亲张先生(化名)担心孩子这样下去会学坏,便不给他玩手机,结果俩人在争夺手机的过程中,张先生被儿子压伤。
天天还不断责怪父亲多管闲事,无奈之下,张先生只能报警求救。
当我看到这则新闻的时候,一点都不同情这位父亲。因为他“平时特别溺爱儿子”、“舍不得管”,此次受伤,就是在为之前对孩子的溺爱买单。
法国教育家卢梭曾说:“你知道运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这个方法就是对他百依百顺。”
父母们过度的保护,会剥夺孩子为自己负责的机会,让他们无法形成责任意识,漠视社会规则,我行我素。
舍不得让孩子吃一点苦,受一丝委屈,你以为这是爱,其实这只是父母们自编自演自我感动的一场戏。
中国有句俗语:“宠儿多不幸,娇儿难成才。”
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会觉得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身边所有的人都得围着自己转,成了“小霸王”。
久而久之,孩子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应当,自然很难生出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03
2016年,心理学家武志红率先提出了“巨婴”概念:缺少独立能力,极度依赖他人、以自己为中心,需求必须得到满足、过分偏执,把想象等同于现实。
而上述三种常见的错误管教方式,最终会将孩子培养成这样的“巨婴”。
父母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去正确引导孩子:
适时放手培养自主意识
对于已经上初中的孩子,少一些控制和干涉,相信并尊重孩子,允许他们失败,也给犯错改正的机会。
年纪尚小的,父母可以在一边协助,直到过渡到孩子可以自己完成,让他们收获控制自己生活的成就感,形成良性刺激。
换种方式奖励
不用物质奖励,而用有趣的事情来代替。
比如一起做手工,或者一次徒步旅行、野外露营,也可以是全家人去看场电影。
这种方式,不仅激励了孩子,还能加强亲子关系,比简单的物质奖励有意义得多。
不放任,立规则
信任孩子不代表完全不管,父母可以和孩子共同制订合理的规则,确定下来就得无条件遵守,而对于一些大是大非的问题,父母就不能退步,因为只有守规则,才能有自由。
著名教育家B.M.西格尔曾说:“父母的关爱是孩子需要的维生素,但应当牢记,孩子需要正常剂量的维生素,缺它不可,过多无益。”
是把孩子推向黑暗,还是获得光明,这完全取决于父母是否懂得正确的教育方法。爱孩子是天性,懂得如何正确的去爱,就需要加上许多智慧。
教孩子懂规矩、拥有优秀品质、获得自立能力,这才是真正为他们好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