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种家长很难培养出感恩的孩子,还好没有我,有你吗?
曾听到过很多家长向我抱怨:自己尽心尽力地把孩子养大,却根本没有换来孩子的半点尊重、关爱和感谢。
在他们的眼里,父母对我好,那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
“感恩教育”需要我们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一点点地耐心引导,需要家长在平日里就潜移默化,做好孩子的榜样。
下面这四种家长,很难培养出懂感恩、知进退的孩子。

一、极度宠溺,有求必应
爸爸妈妈上班都很忙,朋友家的孩子一直是爷爷奶奶再带,他们非常宠爱孩子,孩子说什么就是什么,全力满足。时间长了,孩子被养得越发刁蛮任性。
有一次爷爷答应晚上给他做红烧鱼吃,但那天去菜市场晚了,没有买到新鲜的鱼。
孩子回家一看,桌上没有自己心心念念的鱼,当下大哭大闹,把老两口辛苦做了一下午的一桌菜都推到地上,开始哇哇大哭。
怪不得有人曾说过,如果你想毁掉一个孩子,就尽情地宠溺他吧。
这样的孩子长大之后,根本不会理解父母的辛勤付出,也不会体谅他人的不易和辛苦。进入社会之后,也终将会为他的自私任性付出代价。

二、不知孝顺,自私自利
《格林童话》里面有则小故事,有一家人很嫌弃自己的老父亲,每天都让他呆在火炉旁的灰堆里,吃饭只给一只很浅的小木碗,盛的食物都是剩饭剩菜,分量少得可怜。
有一天,这家的爸爸发现儿子在角落里用力削着什么,他过去一看,儿子手里也是一只小木碗,和老父亲那只一模一样。
他问儿子为什么要这么做,儿子说:“这个以后是给你和妈妈用的,就像爷爷现在那只一样。”
爸爸惊呆了,他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行为不知不觉中,已经影响了儿子与父母相处的看法。
你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懂得感恩,首先你自己就要做个孝顺父母的家长。
其实孩子们就像是一张张白纸,家长的行为,会在他们身上留下难以磨灭的烙印和投影。
你怎样对待你的父母,将来你的孩子就怎样对待你。

三、穷养自己,富养孩子
有一次到一个朋友家吃饭,妈妈把两只鸡腿一只给了我,一只夹到自己碗里。
我觉得很不好意思,准备把鸡腿夹给孩子,朋友制止了我,然后对孩子说:“阿姨是客人,鸡腿要夹给她吃,妈妈为了做这桌饭,辛苦了一天,所以需要吃个鸡腿,补充下体力。”
青青也很懂事,没有大哭大闹,反而又往妈妈碗里添了好几块肉:“妈妈辛苦了,你多吃点。”
为什么要倾尽所有来对待孩子,舍不得为自己付出一点呢?
如果孩子们从小就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他们就会对这样“不对等”的现象习以为常。
要让孩子懂得感恩,就一定要让他们看到为人父母的辛苦。

四、矫枉过正,动辄责怪
要让孩子懂得感恩,体谅父母,并不是要把这些话时时刻刻挂在嘴边。
“我们这么辛苦,还不是为了你?”
“你这个白眼狼,我们真是白白对你这么好!”
这样的话,千万千万不要对孩子说。
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应该从生活细节、点点滴滴来着手,而不是用这些粗暴的话语来时刻”提醒“,让孩子心里自然而然对父母产生隔膜和代沟。

我们不是要让他们言听计从、感恩戴德,而是要让他们学会对别人的付出表示尊重和感激,明白家人的辛苦和不易,懂得”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将这种美德的烙印,永远刻在他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