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十大爷爷奶奶带孩子的不良行为,你家中了几条?

文 / 陪宝宝写日记
2019-05-14 21:27

昨天在网上看到一个即将上映电影的预告片,名字叫《海蒂和爷爷》,预告中,孤苦伶仃的小女孩海蒂被姨妈“遗弃”在阿尔卑斯深山中的爷爷家,面对生活的窘境,因为有外冷内热的爷爷的存在,使得海蒂始终保持一颗自由纯真的心。在影片的定档海报中,海蒂站在爷爷的身旁,笑容满面,一点都没有流露出任何作为孤儿的难过。而她的爷爷面容和蔼,嘴角上扬,仿佛享受着温馨的天伦时光。身后尽管严寒冬季,暖洋洋的幸福氛围还是溢出屏幕。

爷爷是村里人公认的老顽固,可是却在面对孙女时不经意地开启了内心的柔情,这个爷爷又何尝不是现实中千家万户中爱孩子的爷爷奶奶的代表呢?在现实生活中,比起父母子女之间的感情,隔代人似乎更有着更加浓郁难以割舍的情感,但是由于老一辈人有着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再加上很多老人的育儿理念跟年轻人无法调合,所以也因此滋生出许多无谓的矛盾。

现实中的爷爷奶奶带娃是什么样的呢?

关于爷爷奶奶带娃,几年前有个帖子特别火,叫《自己带孩子和爷爷奶奶带孩子,差距就那么大?》先来看看当时的照片,你可以先笑一会。

这些娃,跟着爸爸妈妈,一个个水灵灵,跟小公主,小王子似的,可是一送到奶奶家,皮肤就莫名的变黑,甚至还出现了高原红。白富美变黑穷挫!公主变村姑!王子变青蛙!

虽然有不少网友也贴出自己的照片参与话题,吐槽“奶奶是潮童杀手”,不过,也有人认为,这只是审美代沟,老人给你看孩子也挺不容易,要懂得感恩。

的确,穿衣打扮,只是带娃的表面,关于带娃的理念方面,如何帮助孩子培养好习惯、建构健全的人格,爷爷奶奶的理念确实也需要扩充升级。归根结底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长父母,但同时也少不了上一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关怀照顾,有时候因为观念冲突,父母会和上一辈之间会有摩擦,甚至上演家庭大战。

那么,如何用心理学的方法,转变老人的教育思维,让宝贝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快乐成长呢?

01、想改变错误的育儿习惯就自己多做、让爷爷奶奶少做

这样的抱怨我们是不是经常能听到:

我跟爷爷奶奶说了多少次了,不要给孩子买那么多巧克力,吃了喉咙就容易发炎,吃多了饭吃的就少了,还怨孩子不好好吃饭。
我们家爷爷奶奶追着孩子喂饭,还美其名曰,这样吃的多!
我最看不惯的就是爷爷奶奶给孩子穿衣服,孩子四肢就跟架子一样,动都不动。
我一听爷爷说,不能碰这个,脏!不能跑快,会摔跤!不能哭,不好听!我的小心脏哟!

其实对于喂饭这件事,我和老公,也跟公公婆婆抗争了很久,我们反复强调,吃饭是人类的本能,孩子只要饿了肯定会吃,如果老是追着喂饭,会让孩子觉得吃饭不是自己的事情,反而会有厌烦情绪。

可是爷爷奶奶的理由很充足,她自己吃太慢,吃的还少,吃的少,不长个。我们进而解释说,不让她自己吃,多练习,怎么能吃的好。奶奶做过小学老师,有个优点是会反思,不过奶奶还是说了喃喃的说了句:“不让我喂饭,我失业了!”一脸失落的表情。

然而一年后,当爷爷奶奶发现孩子吃饭吃的香,吃的多,吃的好,欣慰之情溢于言表,还会说一句:“还是自己吃饭好。”时至如今,我们带孩子出去吃饭,有时也会引来旁边桌父母羡慕的眼光,有的还会问:“你们家孩子几岁了,吃饭怎么那么香?我们家孩子怎么喂都不爱吃。”这时我们会问一句:“你们家是老人喂饭的吧,让孩子自己吃吧,孩子不吃就饿一顿,一顿不行,就两顿!”

02、帮助老人了解孩子的身心发育过程

曾经有人盘点十类爷爷奶奶带孩子让爸妈来气的行为的:

吃饭泡汤,影响孩子消化;
过渡保护,破坏孩子直觉;
给孩子穿的太多;
不停的给孩子喂东西吃;
总是打扰孩子,破坏孩子专注力;
总跟孩子说不能;
把宝宝当残疾人;
对宝宝态度不礼貌;
当众打骂孩子;
给孩子贴标签。

不知道你们家爷爷奶奶中了几条?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婴幼儿的心理发展分为大运动、精细动作、适应能力、语言和社交行为五个方面。如果老年人不了解孩子在身心发育过程中应有的训练,溺爱孩子,凡事包办,就会错过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比如有的孩子脾气大,稍有不如意就大哭大闹;生活自理能力差,适应力差等。

在知乎上还有个问题:怎样避免隔代教养带来的缺点?回答者首先强调了一点,隔代教育所体带来的最大缺点,未必体现在孩子身上,更体现在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可能伤害到老人、子女、女儿、女婿。

举个例子:对于用尿布还是用尿不湿这事来说,孩子父母说:“这是我的孩子,应该我说了算。”而爷爷奶奶却说:“你懂什么,你当年就是这样养大的。”

其实,老人并不是非要伤害孩子,也并不是非要与媳妇作对,只是当年他们带孩子就是这样带过来的,“你们小时候我就是这样做的”这句话经常挂在老人的嘴边,他们不知道曾经对的那条路不适合现在了,或者说经过科学育儿的普及,原来的错误观念和做法已经被逐渐纠正。

归根究底,这种关爱的逻辑根由在于急于展现自己的身份,而没有放在孩子的需求点上。

然而,在这中间,爸爸妈妈既要照顾到孩子的需求,也要照顾到老人的需求。很多年轻人在抱怨老人带娃的各种弊端时,却忽略了跟老人之间的沟通。

事实上大家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好,不能完全说谁对谁错。如果爸爸妈妈觉得老人带娃有问题,却又沟通不了的情况下,尽量自己多做一些,承担起自己该承担的义务,让老人看到效果才能真正认同(就像开头说的我坚持让孩子自己吃饭),不要认为老人帮自己带娃就是应该的,把一切都推给老人自己却在一边埋怨。

相信如果年轻人能够理解老人帮带娃的辛苦,多关心老人,老人的心情好了,沟通起来自然也就顺畅,此时再逐步给老人灌输科学育儿的内容,老人也会慢慢接受并实施的。

03、父母如何调和与长辈之间的带娃分歧

对于有些固执的长辈,我们该如何调和相互之间的带娃分歧呢?

芭学园创始人李跃儿给出的答案是:年轻父母要唤醒爷爷奶奶对于教育的研究热情,把孩子作为良好教育的实验品。

她举了个例子,在芭学园,有父母学堂,大多都是父母参加,父母了解完一些好的育儿理念后,回家就指责爷爷奶奶,其实这是不对的,正确的做法是让爷爷奶奶去学习,让他们去探索,去实践。给老人一次成长的机会,去学习,去研究。

有些老人虽然退休了,但精神生活还没有建构好,现在又给他一个事业,一片可耕耘的家园,他在这里面是享受的。老两口再去讨论,怎么给孩子建构原则,如何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各种敏感期……那种兴奋和享受,我们隔着屏幕也都能感受的到。

樊登就曾经说过,自己的妈妈是小学老师,退休帮着带孩子,他把很多育儿书介绍给她,跟她交流育儿的新观念,他的母亲就会反思自己以前教学时的一些做法,哪些不对,怎样做更科学,樊登的儿子嘟嘟就成了奶奶育儿的快乐实验田。

但是我们不得不说,爷爷奶奶再更新升级育儿观念,那也只是隔代之爱。对于孩子,他的启蒙老师和爱的陪伴者,还是父母。我们在要孩子进步成长的时候,是否考虑到自己也要不断的学习与成长?你想让孩子专心读书,你却在追剧或在打王者荣耀。你想让孩子对未知之事抱有好奇心,你却在孩子问你问题时说,我不知道,我不会。那么,孩子怎么能成长为你希望成为的模样?

畅销书作家赵星在《这界高考状元真是颜值高又厉害》一文中指出:

当一个家长自身非常优秀的时候,他会对自己周边的人和事都非常包容,包括孩子。在他们眼里,孩子的优秀不能单靠成绩来定义,还有很大的世界。他们给予孩子的不仅是衣食无忧的物质环境,更重要的是来自自身奋斗的经验和方法,帮助孩子塑造好性格,掌握更高效的学习方法,学会为人处世与自信自强的培养,为孩子创造认识与探索世界的机会。

所以爸爸妈妈妈们,带着爷爷奶奶一起行动起来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