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岁女孩每次从兴趣班回家后,都锁门换衣服,妈妈偷看后追悔莫及
湖南长沙的6岁女孩茜茜今年上二年级,她的父母为了让孩子变得更优秀,就给她报了许多的兴趣学习班。舞蹈班就是其一,可是茜茜对这些并不感兴趣,给爸爸妈妈提过意见也都被驳回了,妈妈认为孩子只是一时不感兴趣,等学习一段时间就好了。可后来妈妈发现,茜茜每次从舞蹈班回来后换衣服都去房间里并且要锁上门,妈妈十分的疑惑。这天从舞蹈班回来后,茜茜照常进屋换衣服,妈妈用钥匙偷偷将门开了个缝隙,可是看到的景象却让她十分震惊,只见茜茜的身上都是伤痕,妈妈立马跑进去问女儿怎么回事?茜茜说,身上的伤是练习舞蹈时的多次摔倒造成的 ,而跟妈妈说不喜欢舞蹈又不被理解,为了不让父母伤心担心,只能偷偷换衣服。妈妈得知后非常的心疼,追悔莫及没有听孩子的心声。

看到这样的事情,除了感叹孩子的懂事听话外,我想问各位一个问题,家长们该不该以爱之名去强迫孩子做一些他们不喜欢的事情?大概有人会说,孩子就是需要强迫的,他们没有自制能力 ,他们喜欢天天玩,难道我们能让他们就这样天天玩吗?也有人会说,父母不应该去强迫孩子,孩子的对抗意识也是十分强烈的,时间久了,孩子就会有逆反心理,不如多给孩子时间去发现他们真正的兴趣,多鼓励,多理解。双方各执一词,都有各自的道理和说法。
人们总说当代的小孩子都是幸福且快乐的,人们总习惯于将幸福与快乐这两个词连用,用来表示同一种状态。但是对于如今的孩子来说,这两个词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相比于上个世纪的人们来说,当代的孩子是足够幸福的,他们从小在蜜糖罐里泡大,不愁吃穿,不必风餐露宿。可是他们感觉不到快乐,甚至是叫苦连天,觉得自己没有人身自由,没有选择权力,不被理解,不被认可,就像一个机器人一样被家长和学校控制。他们逐渐失去了童年。

如果做一个调查统计家长们在教育孩子时说的最多的话是什么?我想,那应该是"我是为你好"。 父母省吃俭用,把钱省下来给孩子报一些孩子不喜欢的兴趣班。"还不是为你好!我们这么辛苦是为了谁"父母每天吵架,家里鸡飞狗跳。"要不是为了你好,我们早就离婚了。"父母总说是为了孩子好,那么真的是为孩子好吗?

并不是。一切为了孩子好,本质上都是父母的控制欲和自恋在作祟。父母将物质上的一切都给孩子最好的,却在精神上将自己的"内在小孩"投射给孩子。为孩子好,就是为自己好,是在补偿童年的自己。这些父母希望孩子永远不要长大,一辈子做他们"内在小孩"的投射对象。孩子如果认同了,就会如父母所愿,一直无法独立。

这些父母并不是不爱自己的孩子,只是他们将养育孩子的意义固化了,养孩子并不是给孩子自己能给的,而是要去给孩子想要的。或许父母可以问自己:"我在养育的路上得到了什么?是不是成为了一个更好的我?"而不是心怀忐忑地想:"我有没有对孩子足够好?
不强迫孩子去做他不喜欢做的事情,不在孩子做事情的时候过分地干涉。父母和孩子毕竟是两代人,对同一事物的看法有分歧是很正常的。父母不能仗着自己的身份,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做事。孩子做事情时,不管是对是错,只要孩子认真、专注的去完成一件事,这种行为本身就值得鼓励和支持。特别是对于一些自卑的孩子而言。这才是真正的为了孩子好。

父母不必把自己对孩子好当成是对孩子的恩赐,这是心甘情愿的。只要孩子以后也会这样爱他的孩子,而不是希望孩子反过来,愿意为父母付出一切。人只有一辈一辈的把爱传递下去,爱才会产生它应有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