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偷钱被发现,这位父亲的做法刷爆朋友圈
近日发生了一件算不上大的事情,但是却在朋友圈刷屏了:
武汉武冈一名小学生为了吃零食,家长给的零花钱可能也不多,就在学校附近的小卖部赊账买零食。
这不快到暑假了嘛,店家要求小学生把赊账的100多元钱还了,但是小学生没有钱,又不敢跟家长说,就选择了偷钱,却被父亲发现。
孩子的父母知道孩子偷钱缘由后,怒斥店家赊账给小学生的行为,并一时冲动,将小卖部砸了。
目前孩子父母因损害他人财物被拘留。
网友对此各有各的看法,有人说店家不应该赊账给孩子!这明显就是诱导不懂事的孩子犯错!
也有的网友觉得,孩子既然已经赊账了,做父母的就应该把钱还了。而且小孩子这么小就做坏事,也是“上梁不正”,家长教得不好。
孩子偷钱/东西?
不,孩子缺乏关注
之前有一位妈妈给我们的留言:
案 例
我的继女 11 岁,7 岁前和爷爷奶奶生活,等我和他爸结婚才搬过来和我们同住。她和我相处得还不错,可就是不知怎么染上了偷东西的坏毛病。晚上放学回来她告诉我,周二偷了学校旁边小店里的 MP3。
今天被老板认出来,补了钱,然后又告诉了老师,老师明天要我们家长过去。她知道瞒不住了,这才告诉我。
之前有发生过类似的事情。
去年捡到同学钱不还,自己拿去乱花。后来老师告诉我后,回来被我拿衣架打并罚跪了。她的爸爸知道以后,当时当着她面说我不该罚跪,也没怎么说她。
后来又有两次,偷拿了爸爸的几百元钱,他爸爸每次都是不了了之。
现在发展到去偷别人店里的东西,我是觉得很严重了。可是想到他爸爸的态度,再想想她奶奶在这里,本来就一直担心我会对她不好,我再一打,她老人家又听不懂普通话,怕到时误会,所以我也就说了她两句了事。
但是我自己内心是觉得应该体罚一下她。可是她爸爸出差,估计要一个月左右才能回来。现我该怎么处理这事?她为什么会一而再,再而三的犯这种错呢?
案例里的这个孩子,她的前七年,父母基本呈缺席状态。这对一个孩子来说,该有多难。谁也不知道她是如何长大的,又都经历过什么。
上面这位妈妈发来的信息其实很长,我做了些删减。关于女孩,她这样描述过:
这孩子和我很亲,也很懂事,之前奶奶没过来的时候,她会帮我洗碗拖地带弟弟妹妹,虽然有点不情愿,可是她这个年龄,还是算做的很好。她懂事,乖巧,也贴心。
显然,孩子到了爸爸新组建的家庭中后,她不得不担负起一些家务,帮助照顾小宝们。在大人眼里,她很“懂事”。这让大人很放心,反倒忽略了:她也还只是一个孩子,重新回到父亲身边,她极度渴望得到更多关注和爱。
她的父亲明显对孩子有愧疚,于是当孩子有“偷钱”行为出现的时候,他的态度是默许。然而,这实际上并不是孩子的成长真正需要的——孩子要的是爱的补偿,而不是物质。
而且,11 岁的孩子,很快要进入青春期了。强硬的批评的惩罚,很容易让孩子更加叛逆,变本加厉,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可能使问题更加严重。
所以,对于这个孩子,父母最该做的,就是跟孩子好好聊一次:
停止让孩子带弟弟妹妹;
拿出专门的时间陪孩子,用自己的行动和时间上的付出让孩子感受到被关注,与此同时用温和的方式开始给孩子立一些规矩,并对于孩子的正面行为给予及时的鼓励。
另外,父母需要帮助孩子找到更多健康的通道、在更多有意义的领域里,去获得成就感和自信。
因为缺乏父母关注的孩子,自我价值感也会很低,他们会认为是自己不好,所以不被爱。他们需要找到办法去证明自己“好”。
偷东西就是一种变相获得成就感、让自己感觉更好的方法。东西偷到手后,孩子就会有成就感和刺激感,这是引起孩子继续偷窃,或偷窃行为越来越严重的动力。
总之,这个孩子需要的是来自父母的支持,而不是打压。那些早期父母严重缺失的孩子,很容易出现行为问题。有极个别的孩子甚至会有偷窃成瘾。这需要专业心理人员给予孩子系统和适当的引导或治疗。如果是这样,父母要及时带孩子进行治疗。
如果孩子偷钱/东西,
这么做更好
关于父母应对孩子偷拿别人的东西,有一个很好的故事:
故 事
一个四岁多的孩子,爸爸带着他去一位叔叔家玩。他很快被叔叔家小哥哥房间里的小飞机模型吸引了。玩了一会儿觉得特别喜欢,真的很想要。于是趁大家不注意就偷偷揣起来了。跟爸爸回家的路上,他心里特别纠结、特别难受,实在忍不住还是跟爸爸“坦白”了,说自己偷拿了人家的小飞机。爸爸沉默了一下。
爸爸短暂的沉默,让他害怕。然而,爸爸态度很温和地对他说:“咱们一起回去把小飞机还给叔叔吧,爸爸以后再给你买一个。”于是,他极不情愿地跟着爸爸回去送还小飞机,心里又舍不得又羞愧得不行,似乎还害怕得哭了。
爸爸只是很平静地回去跟人家解释说:“不好意思,孩子不小心拿走了小玩具,现在送回来。”事情就这么过去了。他没有受到任何责备。爸爸也没有将此事再告诉别人。
这是位智慧的爸爸,他自始至终都不曾使用“偷”这样的字眼去形容孩子的行为。因为孩子的是非观是通过听取父母的评价、观察父母的反应而形成的。不轻易给孩子贴上负面的标签,不夸大孩子的错误,是对孩子的保护。
值得称赞的是,这位爸爸在听到孩子“偷”小飞机的事情之后,并没有立刻怒不可遏地非打即骂,也没有立即开始苦口婆心、长篇大论地讲道理,而是冷静地思考最有效的应对方式——用直接的行动给孩子正确的示范和引导。
其实,孩子心里也知道拿别人的东西是不对的,他需要的并不是孰是孰非的大道理,而是从错误中学会正确的做法。
所以,这位父亲只简单说了两句话:
一是“一起还回去”,这是从错误中学习正确的改正方法;
二是“你想要的话爸爸给你买”,告诉他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的正确途径。
最后,还需要提醒父母,如果碰到类似的事情,一定要记住:事情过去了,就是过去了。不反复追究,不随意转述,保护孩子的自尊,给予孩子最大限度的尊重。孩子虽然还小,但已有了自尊感和羞耻心。
见证孩子犯错的当事人,若能站在孩子的角度,想到孩子一定不愿让自己不好的行为被更多人知道,即使是家里人。所以,不再向别人转述这件事,就是对孩子自尊的最好呵护。
总之,当我们碰到孩子“偷钱/东西”、“撒谎”等行为问题,即使是你认为非常严重的道德问题,也请首先控制好情绪,而不是轻易给孩子“贴标签”。你更需要做的是: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养方式,冷静、谨慎地想一想应对孩子不当行为的措施。这样才不致对孩子成长有负面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