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岁前莫忽视宝宝的自私表现:家长这样做,让孩子学会原谅和分享
有一位家长给我留言说:“孩子在幼儿园里,经常和其他小朋友有矛盾,原因就是在玩玩具的时候不能合理分配,至于怎么个分配法我们也闹不懂,但是孩子会因为这样的消失斤斤计较,不懂得和别人分享,这让我们觉得很无奈,宝宝幼儿园就会因为这点小事小肚鸡肠,长大了那得多自私啊。”
这位家长的担心并不是个例,孩子不懂分享,不懂宽容和原谅,是很多独生子女的成长环境造成的,虽然现在已经开放二胎,但是生第二个孩子的家庭毕竟是少数,大多数父母本身也是独生子女,在成长的过程中其实也会面临这样的问题,长大了之后有了后代就不知道该如何教导孩子。
宽广的胸怀可以让人有更多的朋友,从小培养孩子一个宽容之心,才能让孩子在未来收获更加广阔的空间。
宽容可以说是人一生中的必修课程之一,对于孩子来说抢个玩具多玩一会,不懂分享没有什么大不了,但是等他们长大之后,进入社会,如果还是很自私的话,那就行不通了。
人心不是靠武力征服,而是靠爱和宽容征服。——斯宾诺莎
宽容本身是对生命和个体的尊重,也是对孩子内在善意潜质的开发,在今后步入社会的过程中,孩子就会发现为人处世,经常是处在“灰色地带”,并非除了对就是错。
如果能够有容忍的雅量,一个人的卓识,心胸和人格力量就会比别人强。

让孩子学会原谅别人有以下好处:
1. 消除自我意识过剩
孩子在刚出生的时候是不能够分辨自己与周围的不同,他们会认为自己就是世界。一岁之前的宝宝是没有“我”的意识,他们需要成长到一岁之后才能够明白玩具不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妈妈和自己不是共同体。
但是这个时候就会出现问题,当孩子明白了你我他的分别界线之后,就会产生自我意识过剩,比如什么都是我的,什么人都要围着我转。如果孩子能够学会宽容,就能够预防这种问题的出现,知道别人是不受自己控制的,玩具可以和别人分享。

2. 人际关系和谐,学会合作
当宝宝学会原谅和宽容之后,就会发现他们的适应环境能力加强了,尤其是和同龄小朋友玩耍的时候,更不容易产生矛盾,也不会经常因为自己得不到玩具而崩溃大哭。
当孩子内心懂得了宽容之后,他们和其他人和谐相处的时间会增长。
3. 帮助孩子学会宽容,为他人着想
当孩子年纪大了一点之后,懂得原谅的孩子会更容易为他人着想,宽容的原谅别人的错误,甚至能够学会换位思考,这样的孩子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其他团体中,会有更好的人缘,也更容易受到老师和其他家长的喜欢,一个表现大气的孩子谁不爱呢。
4. 养成良好性格
性格并非天生,而是由后天经过环境影响之后逐渐养成的,如果早年孩子就有了原谅的意识,在他们长大之后就会形成良好的性格和行为习惯。

如何让宝宝学会原谅:
1. 不讲道理用行动代替
其实对于年龄很小的孩子,讲道理的力度不如亲自示范给他们看的大,让宝宝学会宽容,家长首先就不能是斤斤计较的人,用自己的行动亲身向孩子示范到底什么才叫宽容。
比如说带孩子出去吃饭的时候,多和服务员说谢谢,不要对上菜慢或者是上错了菜斤斤计较。
用家长的言行直接影响宝宝,在对待孩子犯错的问题上,家长也要多考量一下自己的态度,比如孩子惹自己生气之后,能不能做到比从前更加宽容。
其实很多问题并不需要大动肝火,父母是因为太在乎孩子或者是控制欲太强,一旦孩子做了什么不和自己心意的事情就会很生气。
宽容的心可以承认孩子的犯错,过去的事情就让他过去,不要反复回想或者是叨叨的和孩子说个没完,只有经常被原谅的孩子才能够用同样的方式去原谅别人。
很多时候成年人的思想纠结就是因为他们都没有学会和自己达成谅解,因此将这些想法传递给了下一代。
父母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议论别人的是非,除了闲话之外,还有对老师和对其他小朋友品头论足,这些都不是应该在孩子面前聊的话题。
这样会把很多世俗的毛病传染给孩子,孩子从小如果是听父母议论别人缺点长大的,就会容易形成自我为中心的思考习惯。
因为父母将偏见的思考方式传达给了孩子,孩子就会有样学样的产生偏见的思考习惯。
所以要多在孩子面前说别人的优点,这样孩子就能过换个角度看问题了。

2. 独立解决问题
当孩子和其他小朋友玩耍遇到矛盾的时候,家长不要马上介入,要让孩子自己尝试解决问题。在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孩子会累积经验,这样在今后独自面对问题的时候就不会行为过于偏激。
3. 冷静之后再分析问题
当宝宝生气不能原谅别人的时候,家长要先接纳孩子的情绪,等孩子的情绪平复之后,带着宝宝重新回忆事情的经过,帮助宝宝认识到自己以及别人的错误。
引导孩子多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想一想为什么对方会这样做,帮孩子从小养成,正向思维的习惯。
当孩子已经形成了自我中心意识很强的性格,怎么样教导孩子改变呢。
如果孩子年纪已经超过了性格养成的阶段,将自我放在第一位,经常有很多自私的行为的话,其实通过家长的教导也是可以改变的。
1. 多和大方的小伙伴玩耍
不管人到了什么年纪,周围人的行动对于自身都是有影响的,家长可以安排孩子和一些比较大方,拥有宽容心的孩子多接触,和他们玩耍的过程中,孩子会模仿其他小伙伴的行为,从而逐渐改变自私自利的举动。
2. 疏导矛盾,转移注意力
当问题已经发生之后,家长可以通过疏导和转移孩子对矛盾结果的注意力,来让孩子逐渐形成宽容的意识,比如说因为一个玩具而产生了问题,家长不要一上来就说这个玩具应该属于谁,而是和孩子沟通,让双方达成共识,这个玩具小伙伴玩多长时间,孩子玩多长时间,合理分配,让孩子不要纠结玩具到底属于谁,转移他对所属权的注意力,这样就能够让孩子形成宽容的意识。
3. 掌握原则
告诉孩子原则的重要性,要明辨是非,明确告诉他们什么事情可以原谅,什么事情不可以原谅,原谅并不等于“圣母心”,不是失去自己的原则,而是在原则之上有一条明确的界限。
这样如果发生矛盾之后,孩子自己就会拥有判断力,不会因为一点小事而轻易的和别人起冲突,因为孩子心里知道这件事请是可以原谅的。

4. 让孩子体验自私带来的坏处
不碰壁孩子就不知道疼,想让孩子学会原谅,也可以采用让孩子自己体验自私带来的坏处,比如说失去和其他小朋友玩的机会,或者是被其他小朋友用同样的方式对待,当孩子明白了自己被自私对待之后内心的痛苦,他们就会明白原谅是多么的可贵。
宽容是一种美好的道德,让孩子富有同情心和善良,更加尊重每一个与自己不同的个体。
5. 帮助孩子开拓视野
对于自私的孩子来说,他们所见到的世界仅仅只是自己周围的方寸之间,父母要帮助孩子拓宽他们的眼界,让孩子看到原来和自己不同的人有那么多,宽容归根到底就是与对不同于自身观念与利益相冲突的事情和人和谐共处的能力。
正如爱因斯坦的那句名言:宽容意味着尊重别人的任何信念。
懂得尊重才能够赢得尊重,在沟通的时候就是一把万能钥匙,为今后建立更宽广的人际关系打好基础。
当孩子懂得了承认多元化的世界与人的时候,他们就会明白除了自己之外还有如此多的活法和人,而不是总固守在自己的小天地中称王称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