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摔倒后,家长2种不同的表现,直接影响娃未来的性格

文 / 驼小福
2019-07-03 17:24

在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都经历过无数次的摔跤,尤其是在孩子的身体控制还不成熟的时期,走几步就能摔一跤。那么孩子摔跤之后,家长到底应不应该及时将娃扶起来呢?其实家长的不同表现,对孩子的性格也有影响,一起来详细的分析一下吧!

立马去扶,怪罪磕碰孩子的事物

孩子不小心摔倒时,很多家长的第一反应就是赶紧把孩子扶起来,而且有些家长会把孩子摔倒的原因,怪罪在磕碰他的东西上,比如跟娃说“都怪这个凳子磕着了我们宝宝,妈妈打它”之类的话。虽然这样做能够暂时安抚孩子的情绪,但是却容易让娃养成错误的观念,认为自己每一次摔倒都是因为其他因素导致的,而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时间久了,可能会让孩子养成推卸责任的习惯,对以后的发展很不利。

坚决不扶,让娃自己爬起来

现在很多家长奉行的挫折教育,就是让娃从小就养成坚强、独立的性格,所以对于这类家长来说,孩子摔倒以后,他们都会选择让娃自己爬起来,而不会主动去扶,甚至也不许其他人帮忙,直到孩子自己站起来为止。虽然家长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不能太过极端,在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家长还是要伸出援手才对。如果孩子每次摔倒家长都不闻不顾,可能会让娃认为父母并不爱自己,形成了冷漠,孤僻的性格特点。

正确做法

先询问情况

在孩子摔倒的时候,家长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询问孩子的情况,问他有没有受伤,需不需要帮助。如果孩子被磕伤了,家长还是要赶紧扶起孩子,及时处理伤口才对,如果孩子认为自己可以爬起来,那么家长就不要主动去扶了,让他自己站起来,还能培养娃的独立能力。

对孩子进行安抚

如果孩子摔倒后一直哭,可能是被突然吓到了,所以家长将孩子扶起来后,还要对娃进行安抚,告诉他“没关系,只是小小的摔倒而已,我们要克服它。”孩子才能养成坚强的性格。

总结经验教训

在孩子情绪平复了以后,家长要跟孩子一起总结经验,告诉孩子走路时应该集中注意力,才能减少被绊倒的次数,既能让娃长点教训,还能让孩子学会躲避障碍的方法。

孩子摔倒时,家长不要对娃放任不管,也不要急迫的去扶起孩子,而是要根据当时的情况选择扶还是不扶,才是最正确的做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