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早教”,教孩子什么?家长不要陷入“超前教育”的误区
文|C位妈妈(文章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我们小区里有两个小朋友是幼儿园的同班同学,其中女孩的妈妈在孩子刚上读幼儿园的时候就拉开教育的战线:
- 给孩子报了6个培训班,英语、数学逻辑、舞蹈、画画、乐高、练字;才上幼儿园,每天晚上,她都得花2个小时复习功课。
- 男孩的妈妈就比较“佛系”,孩子每天放学后的主要任务就是在运动,在小区楼下和其他的小朋友一起玩耍。
幼儿园毕业后,两个小朋友碰巧又是小学的同班同学。一开始,女孩一度是班级里的佼佼者,成绩总是全A,老师上课的内容对她来说不在话下,因为早学过了,老师有时候会和妈妈抱怨她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但是因为成绩好,大家也不重视。
可到了二年级后,女孩已经不再那么拔尖了,每天晚上做作业都是动作拖拉,不专心,而且受不了任何批评。
相反,男孩因为上课特别专注,效率高,反而后来者居上,每天还能保证一定的运动量。
女孩的妈妈感觉很奇怪:为什么上学前学了这么多的女儿,后面反而不如什么都没学的男孩优秀了呢?
大多数家长都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孩子上早教,效果还不如别人家不上早教的理想?
“二抬、三翻、六坐、八爬、周岁走”这话总结的是婴儿从出生到周岁这段时间,根据身体的发育规律可以达到的大运动的指标。同样是走路,不同的家长确实不一样的态度:
- 心急的家长:孩子8、9个月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让孩子锻炼走路,孩子一路跌跌撞撞,结果1岁左右学会了走路。
- 遵循规律的家长:不催孩子也不着急,孩子根据发育的规律,在1岁的时候也会走了。
看似最后结果都一样,其实还不一样,因为太早学走路的孩子,由于下肢和脊柱还比较柔软,难以承受孩子的体重,有骨骼变形、“O”型或“X”型腿或是八字步的风险。

这是家长在孩子大运动能力的锻炼和培养上过早地对孩子的发展情况进行干涉,更多的家长会更关注孩子的智力开发,为此进行早教,我有两位同事:
小张的孩子3岁还没上幼儿园时,已经按照父亲的要求,每天做数学算术题,早早地拿笔学写字。同时还有每天认字的学习、英语的学习。孩子特别皮,坐不住,家长就责骂他。
而小李的孩子到了幼儿园大班,母亲才让他每天做一些数学练习。
大家一定觉得学得早的小小张肯定更厉害,其实不是的,虽然小小李接触得晚,但是因为他这是对数字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和认识,注意力更集中,学习得更快。到幼儿园毕业时,他们最后都掌握了100位以内的加减。
- 但小小李因为专注,答题更快,错得更少。
- 而小小张呢,因为过早地被迫进行学科知识的学习,早已产生了一些逆反的情绪,做题也拖拉,不专心,错误率更高。
明明提前学习了,为什么接受早教的孩子反而不如那些没有接受早教的孩子?
这个问题有很多家长问我,我也问过我自己,当我仔细想想的时候发现了原因所在:
同事和女孩妈妈在给孩子进行的教育可能不是真正科学意义上的“早期教育”,反而变成了“超前教育”。

首先为大家解释:什么是超前教育?
超前教育,顾名思义,是指不符合年龄段的教育。
超前教育要求孩子学习较大龄孩子的知识来达到看上去“比其他孩子更优秀”的状态。
比如上面提到的8个月的时候孩子还处于爬行阶段,但是超前教育的家长会让孩子学走路;
孩子在5岁之后才能学会抽象的数字概念,但是超前教育的家长会让孩子在更小的时候就开始学抽象的算术。
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做过一个实验:
把175个孩子分成两组,一组由父母按照一般条件进行教养,另一组从3个月开始进行早期教育。之后的每15个月进行测验一次。
他们发现:接受超前教育和训练的孩子的智商平均高出15点,但是,并不能以此得出这种早期教育的优势能一直保持下去的结论。
拥有这种优势的儿童在进人小学四年级时,逐渐丧失了这种优势;
而接受父母循序渐进教养的孩子通常都赶了上来。
超前教育除了能让孩子短时间里看似比其他小孩掌握了一些内容,不仅不能给孩子带来真正的优势,反而会对孩子产生不利的影响,孩子过早地单纯学习知识,其实是让孩子进行机械记忆。
诺贝尔奖获得者托马斯·苏德霍夫在一次活动中表示:
“太小的孩子不该被教授过多的科学知识,不该把孩子训练成机器人,应该要培养独立思维”。
他却不赞同让自己的孩子过早学习科学知识。在他看来,年轻的孩子有很多发展方向,不要让孩子做一件事情而定性。“把孩子训练成机器人是很危险的,技能技术都是可以后天学习的。

可见,超前教育最大的一个害处就是限制了孩子的全面发展,降低了孩子的可塑性,固化了他们的思维,让其丧失想象力和创造性。
相比较于孩子获得知识本身,这些能力对孩子的成长意义更加重大。
其次,超前教育会对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接受超前教育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弱,因为他们大多生活在赞美中,若是日后没有再拔尖,很容易引发不良的心理反应。
而且接受超前教育的孩子,上学后由于老师授课的内容都掌握了,课堂没有吸引力,他们很容易养成上课不集中注意力,分心的坏习惯。这些坏习惯一旦形成了难以纠正,对孩子一生都在产生负面的影响。
避免“超前教育”给孩子的危害影响,家长要科学对孩子进行早教
既然超前教育有这么多的危害,我们是否还需要对幼童进行早期的教育呢?答案是需要的。
因为早期教育不同于超前学习。早期教育是在符合孩子当下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为孩子创造合适的环境,维持孩子“体能、智能、心理能力”三方面的平衡。
1岁以前的早教重点
1岁之前的孩子早教的重点在于孩子运动、认知和语言等各方面能力的开发。根据不同月龄的发育特点,培养他们的精细运动和大运动。
比如:
2个月的宝宝可以抬头了,家长就要对他们多进行抚触,按摩,让宝宝趴着,用玩具逗宝宝,让他靠自己的努力抬头。
这是对孩子大运动的早期培养。
再比如:
锻炼手部的精细运动,在家长的陪伴下,给孩子一个小瓶子和一把小豆子,让孩子尝试将小豆子一粒一粒捡起来放进小瓶子中。
在这个过程中锻炼了孩子手部肌肉的控制能力。经常与孩子互动,增强他们对语言的敏感性。
2-3岁的早教重点
2-3岁的宝宝,好奇心强,同时也是开发语言的最佳时期。这个阶段的孩子因为能跑能走,探索的范围更大,他们会有意识地探索周边的环境。
家长可以多陪伴孩子进行到户外观察大自然,通过引导四季大自然的不同颜色,叶片的形状,花瓣的片数等;
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想象力。
同时在这段语言发展的敏感时期;
多和孩子开口交流,给孩子听朗朗上口的儿歌,对于英语的早期教育也是一样的,听英语童谣,培养语感,而不是记得记单词,强迫开口。
3-5岁的早教重点
3-5岁的孩子求知欲旺盛,脑袋中总是存在许多的为什么,家长要保持孩子的好奇心,带领他们探索世界,这个阶段很多家长已经迫不及待地给孩子灌输学科知识。
比如:
5岁之前的孩子没有抽象的数字概念,那么我们可以用实物和数字联系,教孩子数数,点着实物数;
对稍大的孩子,可以利用家里常见的工具:温度计上的刻度,让孩子自己体会0以上是正的,0以下是负的,使其有正数、负数等概念。
当数学和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时候,数学不再是抽象的逻辑概念,相反它是生活中活生生的应用,直观易懂。

早期教育的重点在家庭里,家长要做的就是遵循孩子的规律,结合不同学科的特点,给孩子提供合适的早期教育的环境。用心的家长,总是能找到很多实用的方法。
人生是场马拉松,提前跑和抢跑并不会影响你最终能跑多远,只有跟着自己的步伐,按照自己的节奏,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往前走,摒弃急功近利的心理,才能走得长远。
今日互动:你觉得“超前教育”和“早期教育”一样吗?欢迎评论区留言互动。
——————————
在育儿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都可以找我,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帮助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烦恼与困惑。
关注【C位妈妈】,棘手的育儿难题和倍感幸福得育儿瞬间都能得到帮助和回应,经历和经验可能不同,但我们爱孩子的心始终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