愁死了!辅导孩子做作业,2和8都分不清,妈妈和孩子都快哭了

文 / 小鸿儿妈妈
2019-07-05 18:21
文 | 小鸿儿妈妈(文章原创 ,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近期,小鸿儿妈妈发现家长们都在分享这样一个视频,视频里的妈妈在教小孩算数,可是小孩面对2个果冻,却一直回答成8个,在妈妈的连番追问下急得哭出来了。而妈妈也是哭笑不得,一味地填鸭式教育,希望孩子下一秒就能说出正确答案来。


可是啊,这位妈妈就犯了一个大部分家长都容易犯的错误——孩子此时的状态已经不是学习的状态了,她哭了代表她产生了不良的学习情绪。而如此往复下去,家长也会慢慢失去耐心,觉得孩子越教越不会。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家长辅导作业,孩子越教越不会呢?有三点原因,悉听我来一一解读。

1、孩子陷入答案漩涡

一个良好的学习过程应该是和孩子一起探索答案的过程,而不是过分重视结果,这是家长们常犯的本末倒置的错误。而孩子变成了在正确答案的边缘猜测,陷入了答案漩涡里。

2、家长的笑话让孩子觉得无能

在辅导孩子功课的时候,孩子对家长的反应是极为敏感的。若是在此时说出一些伤人的话语,杀伤力将直抵孩子内心并验证了自己无能的事实。

3、填鸭式教育让孩子失去兴趣

虽然说家长不像老师,对很多教育学理论不了解,但是一味的填鸭式教育会让孩子觉得学习是枯燥的行为,从而丧失学习的兴趣。

这样不尽如人意的结果往往是家长一些不当的情绪引起的。在家长辅导作业的过程中,情绪有多重要?好的情绪能让孩子发现学习的快乐,产生良性循环的效果,而易怒的情绪容易让孩子对学习有抵触心理,往往事倍功半。那么应该怎么做呢?

1、耐心鼓励,举一反三

对于很多爸妈来说,下班并不意味着放松,而是辅导孩子功课的“深渊”。因为面对小孩子的频频犯错,劳累了一天的父母难免难以克制住心中的愤气,对孩子发火爆粗口,你这孩子怎么那么笨之类的话脱口而出。但是这对孩子的心理会留下一定的阴影,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耐心地鼓励,循循善诱,用一些浅显易懂的知识和案例让孩子学会举一反三,明白真正的知识点。

2、降低对孩子的要求

“恨铁不成钢”是当代父母的通病,打从孩子从娘胎起,我们就十分急躁,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各类的补习班特长班非但没有让孩子减负,还剥夺了他们原本多姿多彩的幸福童年时光。不妨试着降低对孩子的要求,倡导快乐学习的理念,这样说不定反而会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

3、注重家庭氛围的熏陶

氛围的熏陶是现在很多家庭的缺失,人人都是低头族,却又要求孩子不要玩手机、iPad等电子设备,这不是自相矛盾吗?本身言传身教就是最好的家庭教育,如果家长们在下班以后也放下手机,和孩子们一起阅读写功课,这样和孩子交流的话题也就会围绕着学习展开,在这样耳濡目染的优质环境中自然而然会陶冶孩子的性情。

不过孩子现在的功课确实越来越难,家长们可别想着吃老本,一味用陈旧的思维来搪塞忽悠孩子繁重的功课,还是要“活到老,学到老”哟!

小鸿儿妈妈提醒大家,在辅导功课的时候不要依赖于作业帮等答案渠道,也会给孩子不好的榜样,辅导在于过程,牢记思维方法的构建才是最重要的。

我是小鸿儿妈妈,我是一名乐观开朗、乐于分享最实用的育儿知识和经验的宝妈。更多育儿知识请关注我们,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分享给多更多的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