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不听话让警察把你抓走……”别再这样吓孩子,否则你会后悔的

文 / 孕妈学堂
2019-07-16 00:45

最近芽芽在家里可淘气了,经常坐不住,还故意捣乱,乱扔玩具,芽芽妈觉得柔和的管控根本不管用,气急了说:“芽芽,你再闹不听话,我就让警察把你抓走!永远别回家!”芽芽听完一惊,害怕得不敢再闹了。

每次,芽芽妈都是用这种方法获取短暂的安宁,可是说完这句话,又觉得有些许后悔,是不是不应该这样吓唬孩子啊,可是又该怎么管他呢?

很多爸爸妈妈一定也在反思自己有没有说过这样的话。

据幼儿教育家长问卷调查显示:80%以上的父母都是在气急的时候说过类似这样恐吓孩子的语言。

  • 再闹,一会让护士给你打针输液!
  • 不老实是吧,一会把你扔给乞丐!
  • 不听话,给你关小黑屋!
  • 还不睡觉,一会大灰狼就过来抓你了!

情急之下,语言的合理性已经不重要了。

恐吓孩子在当下即便有用,也只能起到短期作用,不能真正改变孩子。

如果不能真正的让孩子了解到问题的严重性,反而会激发孩子的任性或者顶嘴的行为。

哪些因素会造成孩子的任性顶嘴的行为?

1、粗暴的教育方法

如果父母在教育方式上得过且过,随着自己的脾气去赞扬或批评孩子,孩子虽一时会被父母的威风吓住,假装听话,等再稍大一些,就再也不买父母的账了。

2、糟糕的家庭氛围

如果父母缺乏修养,举止粗鄙,缺少彼此尊重,满嘴脏话,每天抬杠拌嘴,孩子一旦具备了一定理智水平,就会从心底里看不起父母,顶嘴便成了家常便饭。

3、唠叨的爸爸妈妈

说话讲究方式方法,父母教育孩子更要结合孩子注意力、领悟能力较弱等特点,“对症下药”,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的父母缺乏这方面的知识,说话抓不住重点,结果造成一件事儿没完没了地重复说。别说孩子了,同事朋友肯定也会神烦。

心理学上,曾有一个关于恐吓教育对幼儿影响的经典实验,也被称为“心理学史上最让人愤怒的实验”。

讲的是心理学家约翰·华生,利用实验体喜欢毛绒玩具的天性,送他一只小白鼠,孩子立马喜欢上了。但每次抚摸小白鼠时,他的脑后就会传来巨响,一连三次,孩子终于对小白鼠产生巨大恐惧,哭到昏死过去。

后来,他一看到小白鼠,就控制不住地尖叫,同时对一切带毛的东西,甚至胡须,都恐惧不已。

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所以,如果你是爱孩子的,千万不要恐吓“教育”!

学龄前孩子的心理及情感发展特点:

3-4岁幼儿的情绪还和婴儿的情绪差不多,他们的全部情感表露于外,高兴了就笑,急了就哭。

对喜欢的人寸步不离,对不喜欢的人不去亲近。他们的情感没有丝毫掩饰和虚假,既纯又真。具有外露性、冲动性和易感性。

在面对冲突情境或不如意事件,他们通常选择哭泣、顶撞等释放性策略或等待他人的帮助。

4-5岁幼儿由于某种外来刺激而引发的情绪冲动逐渐减少,他们对自己情绪的控制也逐渐由被动变为主动。

在家长不断的教育下,在幼儿园集体活动及生活规范的约束下,4-5岁幼儿逐渐学会控制情绪冲动。情绪表现趋于主动性、稳定性、内隐性。

自我意识的萌芽使他们愿意通过自己的行为来解决问题,去尝试自己想出种种解决问题的办法。

他们渐渐知道诸如哭闹、顶撞这样的策略不仅无助于自身需求的满足和目标达成,反而会招致成人更加严厉的批评和管制。因此他们倾向选择建构性策略。

5-6岁幼儿的情绪稳定性和有意性进一步增强,产生了一些比较稳定的情感,并且也有了一定的控制能力,并能运用语言来调节情绪。

同时,这个年龄段幼儿情绪反应的社会性进一步加强。他们希望引起他人的注意。

尤其是得到他们心目中的权威人物的重视;渴望与同伴游戏并建立较为稳定的友谊关系。

在这一时期,他人的态度表现会直接影响幼儿的情绪反应。成人的表扬会令他们欣喜高兴。同伴的拒绝会让他们情绪低落。

5-6岁的幼儿在进行情绪调节时更喜欢使用回避策略。

他们在尝试解决问题失败以后,或者在指导师的教育之下,不愿意花费过多的时间去面对同伴的冲突,而是选择避开冲突,去寻找其他更有乐趣的事情,这也是幼儿社会性的一个进步。

当我们清楚了解孩子的性格和情绪发展特点后,就要开始对症下药了,遇到问题靠吼叫、靠恐吓是没有用的,各位爸爸妈妈是时候开动脑筋喽!

在美国,教育孩子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做法,叫做“time—out”。这词本用于体育比赛中,表示“暂停”,然而在美国的家庭及幼儿园中,这是一个人人知晓的词,是父母及老师用于“惩罚”一时不规矩的孩子的方法,可译为“计时隔离”。

不管是在幼儿园还是在家里,“计时隔离”对美国孩子都有效果和威慑力。这是为什么呢?

美国法律规定,小孩子必须随时有成人陪伴或看护,幼儿园还明文规定老师的职责包括给予孩子充分的关注,不能凭老师的意愿随便遏制孩子的要求和想象。在那样的环境中,小孩很少感到被冷落或孤立无援。

然而,一旦被隔离和“冷落”,就自然会对孩子产生一种强大的威慑力。

计时隔离”之所以奏效,主要是因为这种做法与孩子们平时所受到的待遇反差极大,因而能在心理上给孩子很大的震动。

另外,让淘气的孩子与别的孩子分开,可以令他自己去反思自己的行为,而且又不会再去影响别的孩子。这样,“计时隔离”就成美国父母的管教法宝。

结合中国的社会环境与教育经验,对于熊孩子任性顶嘴不服管教问题芽芽妈也给大家推荐6点建议,亲测有效~划重点哦!

1、不要在任何场合否定孩子人格

妈妈带着宝宝到亲戚或邻居家玩,宝宝不愿叫“阿姨”,妈妈就会责怪说:

“你这孩子 怎么这么没用,叫一声阿姨都不会。”

也有的妈妈会笑着对别人说:

“你看,我的孩子真是没用,不会叫人。”

虽然是对别人说的,可是宝宝都听在耳中,记在心里。

2、不要让孩子怀疑你对他的爱

“再不好好吃饭,妈妈就不要你了,把你送给别人做儿子。”

这类话会让宝宝怀疑妈妈为什么不爱我。

小小的惩罚有时能纠正宝宝的不良习惯或错误,但妈妈的惩罚不能让宝宝对自己的爱产生怀疑,要知道惩罚的目的不是要让孩子伤心,而是要让宝宝清楚地知道他的行为是不对的。

3、遇到孩子问题理性面对

很多的家长在面对孩子问题的时候不能合理控制好情绪,不妨试试LATER方法,这5个英文字母分别代表离开、确认、处罚、拥抱、反思。

当孩子和父母发生冲突的时候:

第一步,先离开,避免冲突,等情绪冷却之后;

第二步,需要确认知道自己的问题所在,如何改进;

第三步,请家长正面分析问题,想清楚处罚,当然要赏罚分明,事先讲好,保持一致性;

第四步,给彼此一个拥抱,减少距离感;

第五步,请家长分析是否过于要求孩子,给孩子压力。

4、禁止恐吓、吓唬孩子

警察叔叔抓坏人,这是妈妈从小教给宝宝的概念。宝宝怕警察叔叔带走也就是怕自己是个坏孩子。孩子一做错事就说:

“叫警察叔叔把你带走”

孩子会怀疑自己是个坏孩子,在别人面前不敢抬头。

宝宝难免做错事情,及时帮他纠正错误是妈妈的责任和使命,如果孩子纠正了,妈妈还应称赞他是个好孩子。

5、适当的给予孩子称赞与奖励

当孩子做对事情时,父母绝对不要吝啬称赞他,但不能只说[你好棒]这种空泛的赞美。

请记得,我们希望带给孩子成长性思维,而非固定化思维。

赞美孩子很棒、很帅,就是典型的定型化思维,会让他觉得:[我现在这样,已经够好了],容易因此衍生出自恋的性格。

6、对孩子的要求不要超出他的能力

宝宝不是天才,不是一生下来什么都会,成人会的东西宝宝不一定要会。

不要妈妈觉得很简单的事情,宝宝不会就说:

“这么大了,连这个都不会。”

说多了,宝宝会的事情它也不敢做了。也不要和别的孩子去做比较。掌握孩子的个性与特点,并非别人会的东西,宝宝就一定要会。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并根据宝宝的特别培养它的能力。

芽芽妈写在最后

恐吓教育并不是让孩子听话的方式,家长只要肯用心,运用方法,同样也可以达到目的,所以与其恐吓孩子,不如在自身找问题,不要让自己对孩子的爱变了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