棍棒底下出孝子?看看那些被打着长大的孩子后来怎么样了!

文 / 企鹅童话
2019-07-17 16:12

文| 张书愿 小凡姐姐


周末逛知乎,看到一位女生写的关于小时候挨打的经历,特别难过:

这位女生在最后说道:棍棒底下出的不是孝子,都是伤心的孩子。

此言不虚。

我观察身边熟悉的亲朋好友,那些小时候挨打的孩子,长大后幸福感一般都不高。

我的一个表妹,现在也快30了,宁可一个人在外面漂着,也不愿回家。她曾经跟我说过,每当回家看到她爸爸,就会想起小时候被他揪住头发打的场景,感觉自己卑微到低贱,实在不想回想到那些情景。

还有一个邻居家的哥哥,小时候经常被爸爸打,我记得他爸爸当时还跟我父母交流,说:“男孩子就得打,打打就老实了。”那时候我还暗自庆幸自己是女孩呢。现在,那位哥哥已经成家立业,搬出去住了,很少回来,难得回来几次还常常吵得不欢而散。

而与此相反,我的堂姐从小就被我伯伯捧在手心里,周围的人都看不下去,说伯伯太惯了。然而我堂姐并没有被宠坏,反而找到了一个同样宠她的丈夫,跟我伯伯的关系也特别好,现在堂姐跟我伯伯一起,成了周围人艳羡的对象。

很多时候,我们没办法准确判断一种育儿方法的对错,因为我们都是第一次当父母,没有经验;但是,我们都曾经是孩子,你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结果自然就明白了。

棍棒底下出孝子,光看这句话我就感觉十分功利,完全是把孩子作为了父母的附庸和养老的工具,而不顾孩子的感受和全面发展,似乎“孝”就是唯一的目的。

当然,现在很多家长引用这句话的时候,只是在表达一个"打了才能成才"、“打是为你好”的意思,但真的如此吗?

事实是,体罚会导致孩子的反社会行为,使他们的侵略性大大增加。杜兰大学2010年的一项研究表明,研究开始前一个月被打屁股超过2次的幼童,两年后发生攻击行为的风险增加了50%。正所谓“暴力教会暴力”,2014年发表在美国《儿科》(Pediatrics)杂志上的研究指出,对于孩子来说,他是否认为“打人是可以的”,或者长大后是否也这样做的最强的影响因素,就是他小时候是否被如此教训过,以及被体罚的频率。

体罚会降低孩子的羞耻心,从此对教导充耳不闻。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打皮了”。当孩子感觉到被打是跟吃饭睡觉一样正常的事情时,他再不会因为被打被骂而坚定改变现状的决心,这就表现为我们看到的”不知羞耻“。

体罚会导致孩子的心理发育出现问题,甚至大脑的结构都可能因此发生改变。

我们来看看,孩子被体罚时,他们内心经历了什么。在英国进行的一项对五至七岁孩子的问卷调查研究中,当孩子被要求描述被父母体罚时的感受,他们的回答包括:

“像有人用锤子击打你!”

“好痛!是里面痛! 就像要打破你的骨头”

“感觉好可怕!你知道,真的很痛,感到剧痛,我内心感到非常恐惧。 ”

“真地想逃离父母,因为他们脾气很坏而且打得真是好痛!”

“我觉我不再爱我的父母了。”

疼痛、恐惧、憎恨,这些感受在你打孩子的时候,就已经在孩子心中蔓延,如果当时你可以看到孩子的心,那么还会觉得这是为了孩子好吗?

加拿大渥太华的一家儿童医院的研究表明,频繁体罚(一月一次)会导致孩子大脑前额叶的灰质减少,即便是偶尔的打屁股,也会带来成人后更高比例的心理和人格障碍。大脑灰质往往主导着人类的智力水平和学习能力,也包含感知能力、语言能力、情绪控制能力、记忆功能等。简而言之,灰质减少预示着智力降低、认知迟缓、感觉迟钝以及语言、记忆发展缓慢。

体罚还会剥夺孩子从内心深层对自己错误的反省。美国教育心惩罚理学家吉诺特博士说:惩罚并不能起作用,因为孩子的精力分散到了如何去报复家长上面,错失了对自己不当行为的反悔以及思考修正错误的机会。

道森博士在《怎么做父亲》这本书中说:“惩罚是一种非常没有效果的管教方式,常常会让孩子的行为朝着与我们预期相反的方向发展。许多父母使用惩罚,是因为没有人教给他们更好的管教方法”。

那么,当孩子做错事情的时候,应该用什么办法来代替惩罚呢?

最简单的方式就是:

第一、让孩子承担因自己的不当行为而带来的自然后果。

比如,早上要送孩子上学,但是从起床到洗漱、吃早餐,他都在磨磨蹭蹭的,这时,与其体罚或者给予孩子“不许看动画片”之类的惩罚措施,不如就让孩子面对迟到这个自然结果。

迟到了,会被老师骂,会少学很多知识,会让小伙伴们觉得自己是个大懒虫……这会让孩子去反省、认识到,为什么不能拖拉、不能迟到。如果家长用惩罚来教训孩子,那么孩子只会觉得家长专横,而不去反省自己的问题。

第二,发挥语言的作用,与孩子充分沟通。

一、是表明自己的立场或情绪。明确清楚地告诉孩子:“你这样做,妈妈觉得很生气”,而不是说:“你怎么又这样?”

二、是表明自己的期望,而不是抱怨。“宝宝,我希望你自己去把玩具收拾好”,而不是说:“你为什么总是把房间弄得乱七八糟?”

三、是告诉孩子该如何弥补,或者提供选择。“你弄丢了刚买的钢笔,你可以自己攒零花钱再买一支,或者再仔细想想钢笔可能丢在哪里了,去把它找回来。”这样,孩子就有能够修正他的错误,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因为在他们经历了自责之后,还要有机会能恢复原来的自信,重新看到自己是个受尊重,负责任的家庭一员。

四、是与孩子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不要小看了孩子的创造力,当你坐下来跟他讨论时,他会有很多点子,虽然一开始可能会讲一些不切实际的主意,但是不要担心,也不要评价,把它们都记下来,最后,一定可以在所有想到的解决办法清单中找到切实可行的办法。

我不知道,为什么明明有那么多更好的解决办法,却仍然有很多父母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包括我身边一些“高知”的家长。

也许是因为“打孩子”特别简单、好用,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吧。孩子被打了之后,立刻就不敢了,许多家长甚至对此成就感满满。

然而,即便是用个化妆品,我们也知道,那种一用就美白效果立显的,一定有很多副作用。对待孩子就更是如此了,千万不要为了眼前的省事,而耽误了孩子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注:文中图片来自百度图片。

作者:张书愿,国际注册心理咨询师,企鹅童话签约作者,个人公众号:咬书酱(shujiangyao)。人生是一场用心的体会,愿你我都能甘之如饴。


内容来源宝贝听听公众号(ID:babytingtingvip),每天分享育儿技巧、女性情感文章,免费提供儿童故事音频以及社群公开课,如果对我的内容感兴趣,请搜索公众号“宝贝听听”添加关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