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的教育是跟孩子控制底线 不要扭曲孩子人生观
经常看到孩子因为家长对于自己的要求不满足就撒泼打滚,以伤害自己身体或者把事情闹大的情况来让家长进行妥协。对此家长也很是无奈,打也不是骂也不是。面对孩子的表现我们该以怎样的姿态来教育
儿子很喜欢恐龙和小汽车,每次去商场逛一圈都会出现他在玩具店流连忘返,即使家里有的玩具依然想要买,为了让她听话只能在买一个,别的时候也会这样,他想要什么玩具或者有什么不好的表现,我们一说他,他就扁扁嘴,眼泪就要哭出来。
有的时候更加的变本加厉,只能和他提条件,说表现好的话就答应给他买玩具车。
在家长和孩子之间渐渐出现的“拉锯战”中随着你的慢慢的退缩孩子的要求也变得更加的得寸进尺。其实也许有的时候孩子想要的可能是来自于你渐渐妥协的胜利感,
其实这样的例子有很多,一个孩子面对爷爷奶奶的时候总会选择大吼大叫,无理取闹各种要求,但是当面对自己的爸爸爱妈妈的时候却会规规矩矩。因为他们很清楚,爷爷奶奶会对他们让步,但是爸爸妈妈却是言出必行。必要时还会打屁股。
一旦我们意识到孩子在进行有目的性的哭闹,就要去纠正TA。我们常常不准孩子这样那样,在孩子一再试探大人的底线时,如果TA发现父母会一次次无底线的妥协,孩子也会变得更加放肆。
不跟孩子谈条件,谈底线孩子会跟大人谈条件,来自于大人对TA不正确的引导。无意间让孩子以为,你不愿意做的某件事,如果做好了的话,就能完成自己的一个心愿,即使是不合理的。
你把作业做好了,干什么都行。
你今天好好听话了,明天带你去游乐园。
这次不买玩具了,你乖的话下次带你买。
这样的场景大家一定很熟悉,我们在生活中常常跟孩子进行“带条件的谈判”:你停止或者去完成我让你做的事情,这样你可以获得某种奖励或者是去做某件事的资格。
通过谈条件来哄娃的方式或许有时可以立竿见影地起效,但它有很多弊端。最大的问题是,模糊了孩子的是非观,让TA以为通过条件的交换就可以达到自己的所有目的,这也就等于抹杀了孩子的内在成长动机。忽视了一件事情本身的意义。
当孩子懂得如何去“谈条件”时,TA也越来越“狡猾”。我们应该给予孩子的不是通过创造某个条件去满足TA,而是在孩子的心中建立起一条可以自我管理的底线。
优秀的父母,会给孩子底线教育
教育孩子时,有两个最大的错误是没有底线的放纵和没有弹性的规则,这两种极端的教育方式,很大程度源于对底线的误解。
底线不在多,而在精
大部分时候给孩子选择权,比如想玩什么,或者是看什么书,都可以有自由。但我们底线是,类似于“不可以影响晚饭”或者是“我叫你停了你就要停”。也可以给孩子几个选项,是先看30分钟电视,再去写作业;还是先写完作业,看1小时电视。
这个度始终掌握在我们大人手中,且在底线之内。你可以在晚饭前玩得很尽兴,但是大人叫你吃饭了就要好好吃。这样孩子才能慢慢有约束感和规矩。
合理的奖励应建立在良性的选择上
也不是说完全不能用物质去激励孩子,在和孩子谈奖励时要让TA知道这不是“等价交换”。我们设置奖励,是鼓励孩子的一个辅助手段,奖励是一个外在机制,它被作用于启发孩子的内在动力。
但像好好吃饭这类事,并不属于有偿劳动,而是孩子应该做的,不要试图用此来换取好处。对于孩子应该要做的事情上,需要告诉孩子:这是你应该做的,至于你是否可以得到奖励由我们大人来选择。其次一旦有所承诺就要言出必行,不能假装提出条件来威胁孩子,“被欺骗”多了,孩子对所有人都会产生不信任感。
破了底线,要有所作为
没有惩罚行为的教育,是不完整的。如果孩子破了底线,我们却没有惩罚TA或者是让TA付出代价,那就等于是在告诉TA,底线形同虚设,你可以随意逾越。这里的惩罚不一定是要靠棍棒,有时候一个失望的眼神,对TA一段时间的严肃或沉默,都能让孩子产生自责的感受。
比起有没有底线更重要的是,触碰到底线如何处理,如何让孩子在底线范围内做事,这是每一位父母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