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把碗打碎了,一千个家庭里有一千零一种处理方式,你是哪个?
这两天一直有小伙伴给我安利《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这本书,仔细读了下,也听了樊登老师的解读,这本书的一个很细小的点是最打动我的,那就是日常生活中我们作为父母在处理孩子问题的时候是在用一个错误纠正另一个错误,这种方式造成的结果,往往是孩子并不能正视错误,且导致孩子午发以恰当的方式来表达情感和进行沟通。

给大家列举几个场景:
场景一:孩子不小心把碗打碎了
你怎么这么不小心啊?!你怎么总是这样?!说了你很多次了,你就是不听!
场景二:有些晚了,孩子搭建的积木模型还没有完成,所以孩子不想睡觉
强行把孩子的积木收起来,并且要求孩子睡觉
场景三:孩子摔倒了在哭
只是摔一下而已,哭什么哭啊?!你要坚强!
场景四:周末了孩子想去游乐场,而你只想在家吹空调吃西瓜
外面人太多了,而且有坏人会把你抓走!
场景五:孩子犯错了罚站
你以后还这样吗?再这样就惩罚的时间更久

这样的场景大家是不是很熟悉?是不是经常在自己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上演?
然而,这些方式都是在用一个错误改成另外一个错误。
1、面对孩子的“错误”行为,第一反应是指责
首先孩子只是这次摔碎了碗,而并非总是!
其次摔碎碗这样的事情是一个概率事件,只是孩子对于成年人来说概率更大一些而已,试想如果一个成年人不小心摔碎了碗,你更倾向于他是不小心还是故意犯错?
指责会严重影响孩子的自尊心,让孩子觉得自己可能“一无是处”,且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面对错误的态度。
逻辑上有个谬误叫做滑坡谬误。
它是一种夸大的每个环节因果强度,而得到不合理结论的谬误。就比如说孩子考不上好的大学,有些家长就说:上不了好的大学,你这一辈子就完蛋了。实际上人生的每一个环节我们都低估了行动所带来的改变。
2、控制孩子的行为,忽略孩子的感受
场景二、三、四都是控制型的父母,命令和威胁都是控制型的典型表现。这样容易让孩子缺乏责任感,且容易自卑。
控制型的父母往往从父母自身的需求、自身的想法入手,而忽略了孩子的感受。是父母想睡觉休息了 、是父母想在空调房吃西瓜了、是父母觉的价值体系告诉他哭是示弱、是不坚强!
我们反过来看看孩子的想法:
孩子觉得此时此刻把积木模型搭建完比睡觉更有意义;
孩子觉得游乐场比在家里玩儿更有趣;
孩子摔倒了就是疼,而且孩子对于疼的感知要比成人更加的敏感。
如果我们以自己的视角去看待孩子,那么孩子的感受就是被忽视、不值得被关注、不值得被爱。
而且当很多父母炫耀说自己的孩子不用大人管就自己站起来了的时候, 父母并没有教会孩子如何去面对痛苦,只是学会装出一副坚强的模样。孩子并不知道如何面对痛苦,更不会关怀别人的痛苦。
3、威胁、恐吓孩子
威胁、恐吓、打,这些戏码可能就更常见了。
惩罚性的威胁可能会暂时奏效,但孩子从中学到的唯一道理就是害怕家长发火或者不要自己而不得不服从。他迟早还是会再次犯错的。因为骗人被打的孩子,只会撒更好的谎。
最重要的是,孩子从你这里学会了暴力是管用的。
经常采用威胁、恐吓、打骂的家长朋友们,你们家孩子是不是嘴上说的特别好?妈妈我再也不这样了!妈妈我下次一定注意!妈妈我错了!
但是,不但有下次,还会有下下次,下下下次……
控制、放任、贿赂、威胁都是家长们常用的方法,这些不同类型的教育方法都有一个严重的缺陷,那就是可能导致孩子无法以恰当的方式来表达情感和进行沟通,从而无法建立起父母与孩子的亲密关系,孩子也就无法得到家庭关系所带来的归属感和安全感。
没有归属感和安全感再引发的问题可能就是青春期叛逆、婚恋问题、自己将来养育孩子的问题等等等等,不断循环下去。

那么比较正确的方式是什么呢?
情感引导
情感引导就是向孩子传授情感规则,让他们知道如何辨认情感并且以恰当的方式来表达。
当你管教孩子的时候,请自问:
- 我有没有否定、忽视或者轻视孩子的感受?
- 有没有用打击孩子的方式去惩罚或者教训他们?
- 有没有用消极的方法去驱动他们?
如果回答是肯定的,请思考你的替代方案。针对上文的场景,妈宝宝首席心理咨询师张智强老师
提供以下参考:
方案一:孩子不小心把碗打碎了
蹲下来先检查孩子有没有受伤,一边用语言安慰他,“你的手没有受伤吧?碗碎了那么大声音有没有被吓到?”然后抱着孩子,等孩子情绪稍微稳定一点的时候,就可以和孩子聊一聊碗是怎么掉地上的,怎么可以调整下做法不会让碗或者玩具等等掉下午等等。引导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避免问题。
方案二:有些晚了,孩子搭建的积木模型还没有完成,所以孩子不想睡觉
这个时候我们希望让孩子说,比如“宝宝,你看你还需要多长时间?”如果孩子说一会儿就好,那妈妈就陪他再玩儿一会儿,如果还有很长时间,妈妈就可以告诉他,妈妈建议积木呢,就放在这里,也不用收拾,我们先睡觉,然后明天我们继续来呗。因为如果你无限的延长时间,其实对孩子来讲也是某种纵容。然后还要让孩子学会,知道哪一个时间是该去睡觉的时间了,如果稍微拖延一点也不能拖延太久,让孩子自己对这个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且做出承诺。

方案三:孩子摔倒了在哭
我建议爸爸妈妈先站在孩子身边,看着孩子,然后蹲下来看着孩子,看看孩子是否需要爸爸妈妈帮忙把他扶起来。如果他哭了,他伸出手来了,叫爸爸、妈妈,我们就把他抱起来。如果他自己能够爬起来,我们就让他自己爬起来,并给出鼓励性的安慰性的语言,然后就默默的陪着他,看他继续还要做什么。让他知道爸爸妈妈是在身边支持他的爱护他的。
方案四:周末了孩子想去游乐场,而你只想在家吹空调吃西瓜
如果确实很累,可以和孩子直接说明原因,妈妈今天太累了,不太想出去,我们能不能在家一起玩儿玩具?就是通过描述客观原因来和孩子商量,而不是吓唬让孩子退缩。
方案五:孩子犯错了罚站
关于罚惩罚我们有专门做过一期课程,其实孩子并非坚决不能惩罚,但是要制定一个相对公平的机制。比如和孩子沟通好犯什么错误该有怎样的惩罚措施,这样既可以相对减少孩子犯错的几率,又能让孩子直面犯错的结果。而且这个机制要是双方的,父母犯错也要接受惩罚。但是一定要让孩子清晰地知道为什么被惩罚。

情感引导可以帮助孩子认识、表达和调节自己的情绪,也学会怎样面对逆境,学会尊重别人的情感。
我们往往解决问题的第一反应都是惯性思维,但是很少向内求证我们的惯性思维是对的还是错的,因为承认自己是对的他人是错的往往更容易让人接受,尤其面对孩子的时候,他们在我们眼里往往是弱者。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