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岁男孩沉迷于做饭:会做饭的孩子,到底有多厉害?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
很多家长十分关注孩子的智力培养,却忘记了教会他们怎么生活。
但其实让孩子学会好好生活,才是为人父母最大的功德。
——虎妈
作者 | 宋清辞
来源丨男孩派(洞见旗下账号)
最近,我被一条新闻逗乐了。
一位妈妈因为自己12岁的孩子焦虑不安,甚至向身边人发起了声泪俱下的控诉:
“孩子成绩连年垫底,数学甚至只考了1分,你说这可怎么办啊?”
听者有泪,闻者伤心。
妈妈继续说:“这孩子沉迷于做饭,天天给我们变着花样做晚餐,就是不学习,我都快愁死了。”
这一句话,又让我捧腹大笑。
原来,孩子并没有染上不良嗜好,从3年级开始,他就为家人煮饭。
有人问他为啥不学习,男孩也很委屈:“一看到书本就犯困,老师讲的我也听不懂。”
可做饭就不一样了,他每天都用自己的零花钱买新鲜的蔬菜,再对着菜谱一步一步地烧菜,那认真和细心的劲儿,任谁看到都会赞叹一声——中华小厨神。
为人父母,都会为孩子考虑未来。
男孩的父母为孩子的学业担忧,也是人之常情。
但正如一位网友评价的那样:考满分的小朋友比比皆是,能烧一手好菜的却万里挑一。

别让父母的梦想限制了孩子的天赋,别让自己的期望成为孩子的束缚。
因为你可能并不知道,会做饭的孩子,到底有多厉害!

- 先学会生存,才能大步成长。
“赢在起跑线上”,是很多中国家长的信条。
于是,孩子从母胎里就开始接受ABC123的启蒙教育;
1岁未够,便咿咿呀呀上早教;
3岁不到,就要求背过唐诗50首;
上了幼儿园,更是舞蹈、美术、乐器、英语、乐高一个也不能少。
家长们生怕孩子一个不留神,就落后到十万八千里之外。
孩子有时主动提出要帮我们做餐饭,都会被家长紧张地制止:
“这些不用你管,管好学习就行了。”
但你知道,在我们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带孩子奔波在上课外班路上的时候,美国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吗?
曾经看过一个漫画,让我感触颇深。
中国孩子9个月到2岁,要不停地认字;而美国的孩子已经学会了自己扔尿布;

中国的孩子2-3岁在不断学习,美国的孩子已经学会了扔垃圾和整理玩具;

4岁以后,中国孩子被各种艺术培训课程压得喘不过气来,而美国的小孩已经学会了自己铺床、摆餐具、擦桌子和打扫房间。


我们拼命地将知识填鸭式地灌输在他们的头脑里,以认字背诗更多为荣,以唱歌跳舞得奖为荣,以考试取得第一为荣,从来没有关注过孩子是否能够独立照顾自己。
做饭,显然是基本生存技能之一。
还记得曾经的“神童”魏永康吗?13岁考上重点大学,17岁到中科院硕博连读,妥妥一个“别人家的孩子”。
可之后呢?
虽然学习成绩一流,但他的生活能力却是负分。
20岁时,竟然因为没办法独立照顾自己,而被迫退学。
我们教育孩子,是让他们先生长,再生存。
可成长的正确轨迹从来都是:先生存,再生长。
很多家长都搞反了。
他们也许培养出来了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孩子,但同时他们也成为了生活技能几乎为零的孩子。

- 会做饭的孩子,更会享受生活。
去年,有一部刷爆朋友圈的短片——《凌晨四点的番茄炒蛋》。
一位成绩优异的留学生,在同学聚会上,想让美国朋友尝一尝中国的番茄炒蛋。
可是他根本不会做菜,于是急忙打电话向大洋彼岸的爸妈求助。
妈妈很快发来了做菜的步骤,可他根本看不懂。
于是妈妈录制了一个视频,赶忙给他发过去。
根据视频的指导,男孩完成了番茄炒蛋,受到来自朋友们的称赞。
可是他没有意识到,他的父母给他录视频的时间,是中国的凌晨4点。

有人看完视频后,感慨母爱的伟大。
可我却不敢苟同。
身为一个高材生,竟没有考虑到时差的不同;身为一个成年人,竟没有独立生存的技能。
同学聚会的目的,是在学习之外,轻松交流,享受生活。
这个男孩虽然得到了虚荣心的暂时满足,可是他又何尝真正懂得生活呢?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个美国3岁的小男孩。
美国加州一个3岁小男孩 Tydus,打算为妈妈准备一顿丰盛的晚餐。
于是,他推着比他还要高的购物车,来到超市购买食品;
回家之前,Tydus还不忘摘一束鲜花来装饰餐桌。
可是,Tydus太小了,厨房又太大了。
所以准备晚餐的过程并不十分顺利:面包烤了几次才变热;果汁拿了3次撒了2次……
然而这些并没有成为阻碍他继续下去的借口,小伙子轻轻松松地说了一句:“生活就是如此,兄弟。”
然后站起来,继续布置餐桌。
等到妈妈下班回到家时,迎接她的是香喷喷的晚饭,摇曳的烛光和美丽的鲜花。

或许这顿晚餐并不完美,可是一日三餐,一粥一饭,本就渗透着最大的幸福啊。
中国近代最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有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会做饭的孩子,他们不仅仅会生活,更加懂得生活、享受生活、热爱生活。
在买菜购物间,他们学到了勤俭;在摆碗摆筷间,他们学会了布置;甚至在炒胡烧焦时,他们都学会了面对失败。
这样的孩子,未来的生活一定是美好而充满阳光的。

- 真正的爱孩子,就是舍得用孩子。
对于孩子下厨这件事,很多家长都有忧虑:
刀子太尖,割伤了怎么办?炉火太热,烧伤了怎么办?孩子手滑,打碎盘子了怎么办?
我也曾有同样的担忧,直到儿子3岁时,趁我不注意,拿了我留在桌子上的陶瓷水果刀。
当我回过头正要大喊时,只见他正小心翼翼地拿着刀,学着我的样子,对着桌子上的苹果轻轻切着。
另一只手远远放开,那动作既认真又专注。
这一刻,我终于意识到,原来孩子天生就懂得防范风险。是成年人过度的干预,才让他们变得畏首畏尾,不敢尝试。
我们以为,代替孩子面对挫折,就能保他们一辈子平安;可是聪明的家长都知道,真正的爱孩子,就是舍得用孩子。
美国前能源部长,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朱棣文,就是一名舍得用孩子的家长。

虽然家境优渥,名声斐然,但朱棣文对于孩子有一个很“奇葩”的要求:孩子必须要学会做饭,包馄饨是他们的“下厨启蒙”。
有人很不理解,你们家不缺吃不缺穿,还有仆人洗衣做饭,为什么一定要让孩子学习这些没用的东西呢?
对此,朱棣文是这样回答的:“很难想象那些只会念书,连煎蛋、煮蛋都不会的孩子,会懂得怎么做实验。”
动手做饭跟做实验一样,可以训练一个人的专注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打开冰箱,拿冰箱中仅有的材料下厨,能做出一顿美味可口的饭菜,就是在有限的资源中求变、求好。
日本早教专家牧野圣子说:“家事”是学习人际关系的基础。切莫小看做家事,做家事是学习人际关系的基础,也是一种比游泳更均衡的运动,而且可以丰富情绪,使孩子更自信。
除了文化知识,还有一种更重要的能力叫做生活技能,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塑造孩子健康向上的人格。

- 对待做饭的态度,就是对待人生的态度。
应采儿曾经发过一个微博,照片上的Jasper正在兴致勃勃地做着披萨。
应采儿不失时机地说:“妈咪不需要你学会下棋画画弹琴,但是希望你会做饭。”

虽然语气有些玩笑,字词间却显示出她开明的育儿观。
司马迁曾说过“民以食为天”,如果说画画弹琴是锦上添花,那么洗衣做饭就是雪中送炭。
参与家事,培养了责任感;应对问题,培养了抗挫力;更重要的是,在柴米油盐,一蔬一饭之间,懂得了生活的美好。
对待做饭的态度,就是对待人生的态度。
愿你的孩子有驰骋天际的梦想,更有脚踏实地的本事。
在逆境中,迎风而上;在顺境下,不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