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限效应:“住嘴”可以建立亲子关系?家长你别再念叨孩子了
文 | 小鸿儿妈妈(此文为原创 ,版权归属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宝宝从小到大,生活里总少不了爸爸妈妈的声声叮咛。
可是,家长们是否知道,有时候“住嘴”更能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吗?

朋友是一名小学教师,对孩子的教育和生活中的事情可以说是照顾的无微不至。
中秋节闲来无事到朋友家里做客,发现朋友在教孩子写作业。
仔细一看,才发现这可不是简单的写点题目,因为朋友给宝宝限时了,想要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和做题速度,孩子对此并没有排斥。
我心想:这个方法还挺好的,适当给孩子增压,也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
朋友说,孩子完成了自己规定的作业,就可以拥有今天剩下的所有时间,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一边说一边不忘看着孩子是否偷懒。
没过一会,小朋友就欣喜的说自己写完了,正要飞奔向自己喜爱的玩具的时候,被妈妈叫了回来,原来有一题做错了,朋友要求孩子重新思考。

并且把正确的答案给做出来,一边说教一边让孩子思考,这下可急坏孩子了,明明要求的时间已经到了,可是妈妈还是没有“放过”自己,这心都已经飞出去了,哪还有心思学习呢。
我把朋友拉到一边,告诉她,让孩子去玩吧,说好了的时间规定,可不能自己先反悔了。
朋友有些不理解,觉得明明是孩子自己做错题,没有达到规定,而且时间又不长,自己并没有讲的太多太久,就一会,怎么就耽误她玩了呢?
朋友和其他家长一样,犯了“太多”的毛病,这是典型的“超限效应”。
孩子认为时间内的教导是可以接受的,但是一旦超过了这个时限,就会有不耐烦的情绪,这很正常。这告诉家长们,“唠叨”应当有节制,“超限效应”的教育方式需谨慎。
马克·吐温有一次非常神奇的体验。
有一天,他经过牧师演讲的地方,驻足观看,最初感觉牧师讲的很不错。
于是,他打算捐款。等他继续听下去,牧师大概又讲了十分钟后,马克·吐温开始不耐烦了,他决定捐点零花钱。
时钟滴滴答答,十分钟又过去了,可是牧师到现在都还没有讲完,他便决定不捐了。
在牧师结束了自己的演讲,开始募捐之后,愤愤不平的马克·吐温不仅没有给牧师捐钱,还偷偷地拿了盘里的2元钱。
这种因为刺激过多、过强或者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其不耐烦甚至反感的心理现象就是“超限效应”。
如果牧师没有絮絮叨叨的持续三十多分钟的演讲,他不仅不会失去那两元钱,更会收到马克·吐温的捐赠,但是偏偏是他娓娓道来的动人故事,让他失去了他原本可以拿到手的东西。
有句话叫做“抓住演讲中的黄金三分钟”,这说的就是在表达过程中,“精炼”的重要性。
不是越长、越多越好,而是需要“精”。
那么家长教育孩子也是一样,适当的减少语言对孩子大脑的“刺激”反而能帮助我们达到心中想要的效果。

“11:58了,孩子两分钟我们就可以去食堂宠幸我们一直在呐喊的肚子了!”强强对同桌说道。
“是啊,太棒了,上完这节数学课简直人生受到了洗礼,心灵受到了净化!实在是撑住了……”同桌小明回应道。
叮铃铃铃铃铃,下课铃声响起,同学们内心的火花已经燃烧到了最旺的时候,就差那么一步的距离,他们将登上人生“巅峰”,迎来美好的午餐时光!
再也不用忍受楼下小卖部厨房飘出来的香味了。就在大家蓄势待发,等待着老师一声令下的时候,讲台上的老师推了推眼睛,咳了两声。
说道:“大家安静一下,我们讲完最后一小问就可以了,非常快,大家坚持一下。”拖堂,这是每一个学生听到的最大的噩耗。

老师拖堂,学生们不耐烦,在这短短的几分钟里,知识的讲解对很多人来说是无效的,因为就连老师也犯了典型的“超限效应”错误。
那为什么孩子受不了“超限效应”教育呢?
超出了孩子的心理预期,他接收信息的“盒子”已经满了。

有的时候不是孩子不喜欢听那些教育自己的话,而是重复的太多太多了,就连孩子自己口中都能说出类似的话了,这时候家长在喋喋不休,对孩子来说就像是叽叽喳喳的鸟叫声,不绝于耳的声音让心情更加烦闷,不仅没法好好的自我“悔过”,还容易有抵触的心理。
家长刹不住车,“教育”的尺度没有把握好。
一孕傻三年,一些妈妈在生育了孩子以后,容易变得爱唠叨,喜欢那种“掌控”别人的感觉,而且又喜欢操心,这就使得孩子有一点小动静,就会引起妈妈的唠叨。
或许爸爸妈妈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当自己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说话的数量是以几何级的增长方式进行的,换作是我们面对上级的“叨叨”,还能神情自若,安然接受吗?
成年人尚且不适应这种“压迫感”,更不用说孩子了。
孩子没有耐心,比较自我。
不喜欢家长的“超限效应”教育,也是孩子缺乏耐心的表现,“不听不听,王八念经”这大概是许多孩子在面对父母的唠叨时,最真实的心理写照了吧。
孩子的天性就是按捺不住的,要想小朋友能够站如松,坐如佛,那可真的是难为他们了,所以小朋友们都需要在一定的引导下,慢慢延长对事物接受的极限。
好比孩子觉得1个月的学习时间很漫长,但是家长会觉得1个月过得很快,这就是接受极限的不同所导致的。因而孩子没有耐心,是“超限效应”教育受阻的原因之一。
不可否认,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最无私的。
但是,无私的爱也需要讲究方式方法,不恰当的方式会让孩子反感,影响亲子关系,甚至会使得亲子关系恶化。
三、“超限效应”对孩子的危害妈妈下班回家,一打开门,就看见满地儿子的玩具,一边收拾一边“嫌弃”的说着:“每次让你玩具不玩了就自己收起来,总是记不住是怎么回事?
看这满屋子乱的,以后不要玩了。”还没等孩子自己说一下什么情况,就噼里啪啦对孩子一顿说教,本来好好的回到家,应该是很幸福开心的事情,却越说越气愤,越气愤越想说孩子。
孩子没有解释的机会,心里委屈不说,也觉得妈妈总是说自己,会不会是不喜欢自己了?

心里委屈,变得安静甚至是抑郁。
家长没有休止的对孩子进行说教,不可避免的会让孩子觉得心里委屈。有的时候,解释是唯一能给孩子心理安全感的方式,因为有倾听的对象对孩子来说,是一种信赖的表现。
对信赖的人孩子更能敞开心扉,也可以面对自己的错误和家长的教育。
只有输出没有输入的教育方式,对孩子来说会转变成一种压力,这种压力的积压,难免会让孩子产生心理问题,得不到排解的情绪。
他们只能藏在心里,一天天的变的越发安静,慢慢的演变成抑郁,对他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
脾气暴躁,听不进去别人的建议。
长时间的在“超限效应”教育之下的孩子,对父母的“喋喋不休”已经麻痹,习惯了听家长说教的他们,已经没有了分辨是有用的话还是没用的话的心情。
当别人在“说教”自己的时候,习惯性的把行为归类于“无用”,
如此一来,孩子很难接受别人的意见和建议。

光不接受建议也就罢了,孩子的忍耐限度也让他无法继续听下去,久而久之,情绪容易变得不稳定,脾气暴躁,性格乖张。
一旦到了这个境地,父母就很难再改变孩子的性格特征和脾气了。
马克思说:“人类学会走路,也得学会摔跤,而且只有经过摔跤他才能学会走路。有时候,用事实说话,胜过千言万语。”
家长们在与孩子沟通、教育之中,需要多一种引导的思维,少一些话语的刺激和影响,让孩子一步步的明白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意义所在。
电视剧《少年派》在这个夏天来临之前,被许许多多的学生党熟知。
剧中,乐观向上的林妙妙出生于一个相对而言比较优越的家庭,父亲是公司的骨干员工,后跳槽荣升区域总经理,母亲是一名体育老师,可以说是十分不错的家境了。
然后妈妈对妙妙的管制却是十分严厉的。动不动就爱唠叨,从妙妙上高中的第一天起,就告诉孩子她离高考的时间不多了,一定要打起精神来。
好不容易回到家了,妈妈又对妙妙展开看“攻击”,搬家,关路由器,规律如厕,这么“详细”而又“周密”的规矩,让人捧腹大笑,让妙妙“苦不堪言”。

她曾在一次与妈妈的争吵中发问:“妈!我都十几岁了,已经读高中了,能不能别再像小时候一样管着我了,给我一点自由成吗?”
妙妙一席话,道出了多少孩子的心声。
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永远比他们自己想象中的要多很多,操心了那个又开始关心这个,总感觉自己说的话不够用,这给孩子无形中增添了许多负担和压力。
面对“超限效应”教育,聪明的家长会这样做。

√√√学会倾听,看看孩子是怎么想的。
比如下班回到家,发现孩子的作业还没有写完,这时候不要忙着责怪孩子,先听听他是为什么没有完成爸爸妈妈布置的小任务呢?
是太多了吗?还是有其他的原因。孩子不是学习的机器,他需要空间和时间去做缓冲,这也是为什么教育要分成几个阶段进行的原因,而不是一股脑的全教给孩子们。
所以父母需要多听听孩子的想法,了解他们内心的诉求,磨合之下,才能得到最好的教育成果。
将自己的心情平静下来,不在激动的时候教育孩子。
人都是感情动物,情绪是控制不住的,所以这就需要家长们学会管理情绪,不要让情绪伤了孩子的心。
要是孩子调皮了,闯祸了。可以先让自己的心情平静下来,再去了解事情的始末,知道了来龙去脉才方便开导孩子,这样的开导也才是有效的。
只知道批评孩子,不懂得变通的教育方式,显然是不可行的,家长们对此需要重视。

√√√相信孩子。
一项跨国研究比较中表明,不论是中国、日本或是美国的孩子,最忍受不了的事情就是父母的唠叨。
可见,父母“唠叨”的行为在孩子眼里是非常排斥的,那么如何解决自己对孩子唠叨的问题呢?
√√√那就是相信孩子。
要知道,孩子的智商可是和成年人不一样的,他们的思维会让他们发现更多的方法,也会有更多不一样的处理方式。
所以家长们坚定自己的信念,相信孩子,他是可以做好的,结果没有自己想的那么好,或许是孩子在完成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那我们应该及时伸出援手,而不是先责怪孩子。
超限效应的危害,念孩子100遍都没用

相信孩子,他具备反思和表达的能力,面对孩子自身不能解决的问题,家长用一起讨论的方式告诉孩子当前的状况,会比严厉的斥责要有效许多。
意大利幼儿教育专家蒙台梭利说过:成人最爱做的一件事就是将自己扮演成上帝。
当你了解到,“唠叨”对孩子的影响后,你还会继续选择用同样的方式教育孩子吗?你还在不停的念叨孩子?
我是小鸿儿妈妈,是一名2岁宝宝的妈妈,也是一名高级育婴师。
有关更多的育儿知识请关注我们,喜欢这篇文章,请分享给更多的人,别忘了点赞 +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