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无能”,是因为大人的“太勤快”?
如今,我们很多家庭就只有一个孩子,每个人都把孩子当成宝贝。我们总是事无巨细地替孩子做好一切,非常地勤快。
比如:
孩子穿衣服时,一直扣不上扣子。奶奶看不过去了说:“奶奶来帮你扣。”
孩子刚开始学扫地,越扫越乱时,爷爷抢过扫帚说:“你不会扫的,你看,越扫越乱了,不用你扫,爷爷来扫。”
孩子系鞋带系了很久都没有系好。爸爸说:“快点,上学就迟到了。”边说边替孩子系好了。
孩子放学回到家书包一丢就去玩了,妈妈默默地从书包里把换洗衣服拿出来,再把第二天要穿的衣服放进去。
这样的“勤快”真的是为了孩子好吗?事实上,这样做只会让孩子变得越来越笨手笨脚,从而慢慢失去了自理能力。

为什么我们会那么勤快地替孩子做事呢?
1.如今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快快快”成了主旋律。很多时候的包办代替是因为我们“等不了”,让孩子慢慢来还不如我帮助孩子完成。而且常常一天工作下来本身就很累了,花时间教孩子其实要比替孩子完成累得多。于是很多父母就妥协了。
2.现在大部分父母都因为上班而没有很多时间陪伴孩子,这会让很多人感到内疚,而内疚的背后我们就想到了补偿,这可能就是很多很多的玩具,也可能是在有限的陪伴时间内替孩子做很多事情。不少父母会一边抱怨一边“享受”这样的过程,这样的补偿会让我们自己心里觉得好受一些。
3.认知问题。有很多父母认为孩子只要把学习搞好了,其他事情不用孩子做。
4.有些父母怕孩子干活累坏了,心疼孩子吃苦。担心孩子把事情搞砸,不让孩子自己动手,凡事由父母亲自来做,慢慢地孩子就变得越来越笨手笨脚了。
恰恰就是这样的“勤快”父母培养出了很多很多“无能”的孩子。小时候追着喂饭,大了帮忙做家务,成年后替孩子操心就业和婚姻。孩子成长过程的每一步,我们都精心安排,替孩子铺路,唯独忘记了教会孩子“替自己负责“这件事。
如何察觉我们过于包办替代了?
自己当了妈妈后才发现,什么时候帮、什么时候不帮,这个度真的好难把握。孩子上了幼儿园后,我就找了机会和园长探讨。她提出了二个问题,当下面这二个问题我们都回答“是的”的时候,也许是时候检讨一下,我们过于包办了:
1、孩子的某些事情没有完成或者做不好,你比孩子还痛苦(比如孩子吃饭吃得到处都是,孩子没完成作业时) 2、当你的孩子拒绝做哪怕是最简单的任务或者家务(明明会自己做的事,偏要说,妈妈做!)
园长特地强调:不帮孩子做并不意味着你就是个坏父母了,更加不意味着你就少爱了孩子。相反,这意味着,你更加爱孩子,你只不过用了一个更加有效的方式在帮助孩子成长。现在的“慢”就是未来的“快”。
那要如何做?
分清这件事是谁的事情
在大桐小的时候,我也不清楚什么时候该帮她,毕竟小孩子的确有很多事情都是不会做的。所以为了赶上班或是看她做得慢,我就经常代替大桐做了不少事,比如:穿衣服,挤牙膏,穿鞋子等,后来女儿变得很依赖人,等她大一些,有一天让她自己穿衣服,自己倒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她说:“这不是我的事情。”那一刻我才惊醒,原来在大桐眼里,这些本应是她自己的事,因为是我经常替她做,所有在她的意识里,这是我的事情而不是她的事情。这就是自己种下的苦果呀。
痛定思痛后,做事前我经常会问自己,“这是属于我的还是属于女儿的事情?我想帮她是因为她真的不行,还是因为我自己看不得她不行,或者只是我焦虑她万一不行?我为了赶上班就替女儿去做事,会给女儿的未来带来什么影响?”当我明白了是谁的事后就会减少包办代替,就会减少剥夺女儿体验生活的权利。
帮助她而不是替她做
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很多事情都不会做,这需要我们大人从旁帮助和引导。不能“袖手旁观”,而是更加有策略地帮助孩子。
有了替大宝做事的教训,在对待二宝小墨的问题上,我从他1岁开始,只要他有兴趣的,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都允许他去做,比如他对大人的筷子感兴趣,我会教他怎么拿筷子(怎么拿才不伤害到自己和他人)和怎么夹菜,经过反复练习,1岁3个月他就会使用筷子吃面和夹菜了,而且有模有样的,同时也感叹:以前自己真是低估了小孩子的能力。

在这类问题上,我们不要非黑即白,不要直接替孩子做了,也不要命令孩子做,然后说孩子不肯做。其实孩子最愿意和我们一起做,我们自己回想一下,我们平时做事时,孩子是不是就像小跟班一样总是围着我们。
因此,当孩子刚刚学会某个技能,而你又开始意识到自己不能再包办代替时,最好的方式就是和孩子一起做一些事,在做的过程中将需要完成这件事的技巧:用简单而且孩子听得懂的方式讲解给孩子听。
这个过程其实不容易的,因为很多事情我们做了太多遍了,以至于我们都没有想过,“吃饭该怎么自己吃,如何拿勺子和筷子,如何把东西放进嘴巴不掉下来”。但正是这样的“不容易”的过程,才是父母需要去学习的。
学会“偷懒”和示弱。
1. 嘴懒。只引导孩子如何解决问题,而不唠叨孩子。
2. 手懒。管住自己的手,让孩子自己先尝试。
3. 示弱。告诉孩子爸妈很需要他的帮忙。
4. 请求。你能帮妈妈拎垃圾袋吗?妈妈要锁门。但父母的眼睛和心不能懒,要多关注孩子,并给予及时鼓励。在孩子努力完成一件事情后,感谢是对他们最好的鼓励。
每个父母都见不得自己孩子经历困难。但是只有这一点一滴的“克服困难”的过程才能让孩子变得坚毅,变得独立,变得有责任心。这些品格不是凭空养成的,而是从小到大的这些困难,他们自己解决了,他们自己承担了后果,他们哭了,受伤了,然后擦干眼泪继续完成了。
真正智慧的父母都是脑子动得快一点,但行动会慢一拍。不要让我们的“勤快”养出了“无能”的孩子。这样不但剥夺了“做父母”的责任,而且也剥夺了孩子迈向独立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