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教=超前学习?别闹了,早期教育更应遵循孩子的“天性”
01早教班这么“神”?
前两天去舞蹈班接女儿下课,在走廊外面几个妈妈围成一圈兴致勃勃地聊着。
我走近一听,原来是关于孩子的早教问题。
“孩子上早教班,将来才更聪明。”
“我家孩子现在四岁都会认、会写了好多字了。”
“哎呀,那我这个二娃快一岁了,是不是报晚了,会不会影响以后的学习啊?”
我一边感叹现在家长“先进”的教育观念,一边想,早教班真的有这么“神”吗?
在有些家长的眼里,早教就是提前学习文化知识,一两岁开始听英文学英语单词,两三岁开始学习识字、绘画、算术等。
谁家孩子不上早教,以后上小学就跟不上,就输在了起跑线上,把对孩子的希望都寄托在早教班上了。

但,“三岁读唐诗,五岁识千字”真的有益吗?
这样的超前教育,孩子不理解其中的意义,也消化不了这些“有用”的知识,最后真的能为其所用吗?
02早教要顺应孩子的“天性”
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做过这么一个实验:让一对同卵双胞胎训练爬台阶。
一个在48周开始训练,另一个在53周开始训练。
在54周的时候进行比赛,一个的台阶,前者用了20秒,后者只用了19秒。
为什么会这样?难道只是个例?
格塞尔又多次多了这样的实验,结果都是一样的。
因此格塞尔得出结论:
孩子的生理到了一定的成熟阶段去做某件事,比超前做这件事,会好得多,甚至会事半功倍。
因此,教育一定要遵循孩子的实际水平,顺应孩子的“天性”才能起到作用,而违背孩子的“天性”则会得不偿失。
在90年代,美国的一些心理学家也曾想利用早教突破孩子的自然成长规律,促进孩子更快地发展。
但都以失败告终,那些被提早训练,7个月就会走路的孩子,在几年之后,他们都出现了O型腿或者X型腿。

这个项目的相关人员只能花大量财力物力去帮助这批孩子进行训练及矫正。
03那早期教育还有意义吗?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卢姆进行了一项跟踪调查,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5岁以前是儿童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他说,如果把17岁时,人所达到的智力水平定为100%,那么出生后的前四年即可获得50%,到8岁已获得80%,从8岁到17岁获得20%。
许多研究也证明了布卢姆的这一观点,甚至有人进一步得出:
幼儿学习口头语言和学习书面语言的最佳年龄也不尽相同,如果错过了,孩子再来弥补就很难达到这样的效果。
因此,在0-6岁期间对孩子进行一定的早期教育,对其日后的成长和学习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但重点是,我们要清楚早期教育的意义和目的到底是什么。
早期教育是通过对孩子知觉、运动、语言等多方面的刺激,让孩子感受到成长的自由,并促进其大脑的认知发展。
孩子在生活中拥有健康的品行、良好的心态、愉悦的情绪,拥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比起优秀的成绩更重要。

04那我们如何顺应孩子的“天性”进行早期教育?
1、抓住敏感期,让早期教育事半功倍
我们都知道,0-6岁的孩子,是靠一个又一个敏感期来发展自己的,有的敏感期来得快,有的敏感期来得慢,过了就过了。
孩子在敏感期时,探索欲望和习得能力都是最强烈的。
因此,敏感期是最佳教育期,错过了很难弥补,利用好了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比如语言敏感期(0-6岁),这个时期孩子就像一块小海绵,吸收这各个角落传来的信息。特别是1-2岁,是孩子语言累积到一定程度的关键期,家长要特别用心。
邻居家一个女孩快三岁了,说话还磕磕巴巴,后来经过一系列排查才知道,小女孩的父母常年在外,把她带大的爷爷是个哑巴,小女孩与人交流的机会太少导致的。
因此,家长应该在语言敏感期,在任何场合都可以跟孩子尽可能地多说话,多给孩子读一些绘本,让孩子的词汇量的得到存储。
可以带孩子到同龄小朋友多的地方玩,给孩子创造语言交流的机会。
睡前可以跟孩子说悄悄话,询问孩子一天做了什么事情,给孩子诉说的动力。

▼比如动作协调敏感期(0-3岁),这个时候孩子会很努力地在学习掌控自己的身体,获得身体各个部位的协调和平衡。
我带的大班就有过一个男孩子,不会拿剪刀剪纸。后来了解了才知道,是因为小时候几乎没有做过锻炼手部的“活儿”。
因此,为了让孩子能够拥有协调的身体,家长可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活动空间,给孩子自由爬、翻、滚等运动的机会。
多跟孩子一起玩一些精细游戏,比如串珠珠、大筷子加玩具等,促进孩子精细动作的发展。
平时多让孩子自己整理玩具、丢垃圾,不代劳,不包办,放手让孩子来做。

2、对早教机构别抱太大奢望,家庭早教才是关键
很多家长过分把早教班“魔化”了,盲目把孩子送到早教机构,认为一上早教班孩子就立马变聪明;上了早教班,将来孩子学习成绩肯定更出色;上了早教班,孩子就能变得多才多艺。
我只想说“呵呵”。
很多早教班都是一周两三节课,每节课就那么点时间,如果是小一点的孩子,注意力集中个二十分钟就差不多了,能感知到啥?能学到啥?甚至有时孩子刚进入状态课程就已经结束了。
因此,孩子的早期教育并不能全部依赖早教机构,家庭教育才是关键所在。
与其把希望都寄托在早教机构,还不如放下手机多多陪伴孩子,每天抽时间通过跟孩子互动、玩游戏、阅读来进行早期教育,这样的早教才更有意义。

3、每个孩子都有自己成长的步伐,减少“别人家的孩子”对孩子的伤害
很多家长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带着很大的功利之心,总想一两个礼拜就能出效果。
希望孩子快点学会穿衣吃饭,快点认识字,甚至希望一年能让孩子学会一门外语。
或者看到谁谁家的孩子同样的年纪就已经能画出一幅漂亮的画了,而自己的孩子只会画几根线条个几个圈圈,一度以为自家孩子智力有问题,便着急上火地吼孩子:“你看人家@#¥%……,你呢?”
每个孩子的成长步伐、成长路线是不一样的,有的8个月会爬,有的到9个月才会,有的甚至都不会爬就直接会走了。
孩子说话晚了找找原因是不是平时与孩子说得少了,还是家里几种语言养育导致的。
只要家长保持放轻松的心态,对孩子多点耐心和坚持,量变到质变是迟早的事的。

4、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才是王道
习惯是能根植与人的身心的一种力量,坚不可摧。
有研究表明,一个孩子在幼年时的生活习惯,一定会在日后向他的学习习惯迁移。
也就是说,如果在幼年时,孩子的生活习惯良好,那以后他的学习习惯一定不会差;如果在幼年时,孩子的生活习惯很糟糕,那以后他的学习习惯也好不到哪里去。
所以在孩子6岁之前,最好培养孩子按时作息、按时吃饭、不熬夜不睡懒觉的好习惯。特别是父母,一定要做好表率作用,坚持有规律的生活习惯。
05早教机构也有优势,可做辅助
早教班也并不是一无是处,也有很多可取之处。
▼空间够宽,设施相对丰富齐全。有老师作为媒介,父母跟孩子之间的互动也会更有新意。
而且进入早教班,家长不能像在家里那么随意,手机可以能控制住不玩。
▼可以学到更专业的养育知识和方法。很多父母很多精力去学习养护知识,或者是老人帮忙带孩子,可以选择报早教班,这样还能够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

同时在早教班,对于大点的孩子,还能培养规则意识和良好习惯,学会遵守纪律。
我朋友就是早教班的受益者。
她跟老公做生意的,都是大忙人,平时虽然也会抽出时间陪伴孩子,但是总是感觉力不从心,做不到高效陪伴。
因此在孩子一岁半的时候,他们就给孩子报了早教班。
两人轮流带孩子去,有时候实在没空就“派”爷爷奶奶去,回来大家一起交流学习,在家里也没有停止过实践。
对于朋友一家来说,早教班就是他们的“老师”,让他们的育儿之路顺畅了很多。
早期教育随影响深远,但父母也要端正好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的态度,为孩子将来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END-
".jpg文/小布兜妈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