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娃在德国看心理医生,结果发现和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样!
前两周我写了《每个人都应该看心理医生》,相信很多人看标题就觉得奇怪,没有点进去看吧,所以文章阅读量不高,但是那篇文章下面的留言却异常踊跃,让我感到很欣慰!
我在文章里面写了由于悠悠的怕生和在陌生场合不爱说话,被德国儿医建议去看心理医生,也提到德国心理医生所持有的“人人都应该看心理医生,给大脑健身”的理论。
留言中我发现有部分人群对看心理医生有误解,以为看心理医生就会被当成精神病患者一样用药物治疗,担心遭到歧视,谈“药”色变。
其实,大部分的心理疏导还没有严重到要使用药物。在欧洲,心理医生也分几个级别,其中普通心理咨询师(counselor/therapist)是没有开药资格的,只提供心理咨询。
如果来访者的情况严重到需要用药(比如身体已经发生器质性病症,不吃药就不能正常工作生活),那么会被转去看有开药资格的心理医生(这就是真正的医生了)。
之所以建议人人都应该看心理医生,正是因为我们不应该等到情况严重到需要用药的时候才去看心理医生!哪怕只是有小小的心理困扰,或者情绪问题,都可以约心理咨询师聊一聊,你会感觉更好。
好了,为看心理医生正完名,接下来我要说一说我和老公带悠悠去看心理医生的过程了。
好几个读者看完《每个人都应该看心理医生》后,好奇又迫不及待地问我:“你带悠悠去看了吗?医生怎么说的?提了哪些建议?有效果吗?”
咳咳,看完这篇文章你们也许会感慨良多...
我们已经去看了两次了。悠悠爸当时同时约了两个心理医生,其中一个说9月份才有空位,而另一个回复说现在就可以去,于是我们就先去看了现在这个心理医生,就叫她A女士吧,四十多岁的样子。
德语和英语里都叫therapist,其实翻译成心理医生真的不太准确,他们没有开药资格,叫心理咨询师更贴切,学历背景是儿童心理学。
去之前悠悠爸已经和A女士的秘书打过电话大致描述了悠悠的情况。然而,我们第一次去,刚一见到A女士就闹了个笑话。
她看到我们全家三个人齐齐现身,有点吃惊地和我们握了手,坐下来后她开口说:“很高兴你们两人都同时到场了,我每次看到父母双方都来,都很高兴。其实第一次的话,父母单独来更好哦。因为我们是要谈论‘某人’的情况,当着‘某人’的面谈论不太好啊。”
呃,我们竟然事先不知道第一次见面不用带孩子去!其实去之前我也真的想过,当着咨询师的面描述自己孩子的问题,会不会对孩子不好?该怎么处理呢?哎。
因为悠悠在场,怕对她造成心理压力导致胡思乱想,A女士说:“那我们今天就短一点时间吧,平时一次咨询是50-90分钟,今天就30分钟,我先了解一下大概情况。你们为什么想来心理咨询?”
我描述了悠悠不爱和陌生人讲话的情况,“她在体检的时候一句话不和儿医说,所以被建议来心理咨询。我们也不确定她到底怎么回事,所以就想来看看,听听心理学家的专业看法。”
A女士说:“在没有了解具体情况之前我很难给出答案,有多种可能性,我们慢慢找原因”,她望向悠悠爸:“你同意她刚才的描述吗?”
悠悠爸在这点上和我的看法一致,也添加了一些描述。
A女士又问:“那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是怎么看的呢?他们也和你们一样觉得悠悠不爱说话吗?”
听到这个问题我就笑了!我回答:“悠悠外婆觉得悠悠没有问题,是我小题大做。悠悠在家里话很多,我们回中国她也玩得很开心,因为和亲戚们都混熟了。我妈妈说我小时候也一样不爱和别人打招呼,长大就好了。”
“哈,你小时候也这样?” A女士为捕捉到有用的信息而做起了笔录。
“是的,我小时候也这样,我去别人家玩都不打招呼,但是玩了一会破冰了就会开口说话和打招呼了。”
“我小时候也是这样的,也不喜欢主动跟人打招呼。” 悠悠爸也加入了进来。
“你们俩小时候都这样”,A女士看着我俩,面带微笑,“那你们想一想,你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改变的?别急着回答,想好了再告诉我。”
“我妈妈说我是从10岁开始变的,而且那一天的变化非常大。在10岁生日宴那天我破天荒地和几十个不熟的成人来宾打了招呼,跟他们敬酒,一整天都非常配合大人的社交,让我父母大吃一惊。” 我说。
“你呢?” A女士又问悠悠爸,“你不要被你妻子的答案影响哦。”
“我差不多也是在青春期快来的时候开始变的...”
不知不觉我和老公跟A女士聊了很多我们自己小时候的心理变化。
不知道为什么,我觉得对着心理咨询师聊天真的是一件非常舒服的事!
有人愿意专心听我倾诉,而且我知道她听完不会评价我,还会对我所说的话保守秘密,且能给出专业的心理学分析。出于这样的安全感和信任,让我一开口就情不自禁地把多年以来埋在心里的感受和想法都说给她听,而且说出来心里感到很舒畅!
我也没想到,我们明明是带悠悠来咨询的,结果大部分时间都在聊我们自己。
“那爷爷奶奶怎么看呢?爷爷奶奶是如何描述悠悠的?” 聊完我们自己,A女士又回到了刚才的问题。
“爷爷奶奶也觉得悠悠的行为不是什么问题,包括幼儿园老师,都觉得她就是正常范围内的害羞,很多小孩子都这样,他们不觉得有什么不对劲,也不需要来心理咨询。”
我们说话的时候,A女士总是飞快地做着笔记。
聊着聊着,我们终于聊回了悠悠。我刚说了一句:“她总是说她怕...”,就被A女士打断了:
“这个话题太深了,我们今天就不深入聊了。” 她的表情让我明白这个话题不适合当着悠悠的面聊。
A女士看了看时间,还剩5分钟,她挺起背说:“今天的咨询快结束了,我们来说点积极的东西吧,给孩子留下一个愉快的印象。说一说悠悠最让你们感到骄傲的地方是什么?”
只要说起孩子的优点,我想每个父母都会眉飞色舞滔滔不绝吧!我们聊了很多悠悠的优点:
她最擅长攀爬,运动能力强,交朋友能力也不错,小朋友都很喜欢跟她玩,她很会跟我们谈判,并且很理智,逻辑能力强,听得懂道理,只要爸爸妈妈说的有道理,她就会接受我们的说法而不是无理取闹,但是又很有幽默感,喜欢跟我们开玩笑。。。
第一次咨询就在对悠悠的赞扬中结束了,虽然我们犯了不该带孩子来的大错,但最后以如此积极而愉快的形式收尾,让我不得不佩服A女士的专业,果然是心理学出身!
整个咨询过程中,悠悠一直坐在爸爸身上,也果然没有和A女士说一句话!
她的手里抓着一只下车时在地上捡到的小蚱蜢,两只小手捂得严严的,A女士在和我们对话期间问了几次悠悠,能不能让她看看手里面是什么,悠悠摇头,表情严肃。
A女士拿了一个小人偶给悠悠玩,悠悠不要,A女士就把人偶放在了悠悠爸腿上,说让人偶陪着悠悠。看到悠悠不愿意和她说话,她甚至把椅子往后挪了挪,和悠悠保持“安全距离”。
最后要走的时候,A女士再次问悠悠能不能让她看一眼她手里放的是什么,悠悠还是不愿意。
A女士把两只手卷起来假装成魔法望远镜放在眼前转啊转,“偷窥”悠悠的手,并说她看到了一只甲壳虫。哈哈哈,猜错了,悠悠开心地咧嘴笑起来,小孩子总是为别人不知道自己的秘密而无比兴奋。
悠悠妈有话说:今天本来想一篇文章把前两次的咨询过程一次性写完的,结果没想到才写完第一次就已经快3000字,下篇继续和大家分享第二次的咨询经历。
对于我自己来说,心理咨询也是全新的体验,这样的记录非常有意义。虽然不是每个人都有条件去心理咨询,但让大家看到心理治疗的过程,起码也对心理咨询有了更多了解。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心理咨询师不会很快下结论,更不会在没有了解清楚情况前就给出建议。在心理咨询中,倾听远比给建议重要。
所以你不会很快看到治疗效果,但是你可能会学到用心理学方法去追根溯源,帮你找到你想解决的问题行为背后的原因或动机。因为,任何行为,如果不首先找到TA形成的原因,你就没法改变TA。
德国是心理学的发源地,在德国做心理咨询是非常常见的,且他们非常重视儿童的心理健康。上次有个读者的留言提醒了我,我才越发觉得去做心理咨询其实是个了解孩子和我们自己的很好机会。如果大家喜欢看,我将继续与你们分享。

亲子教育│父母成长│家庭关系
关注我
与家人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