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顽童的成长,电影《哪吒》里有你一定要知道的隐喻
本文共计2599字,阅读需要3分钟
提供超过30分钟的高质量陪伴时光
要问今夏最火爆的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名,相信好多读者早已刷过不止一遍。
不同于以往动画片里人见人爱伸张正义的小英雄,这一版本的哪吒脾气暴躁、骄傲自大、频繁闯祸,经常给周围的人带来麻烦,根本不像是孩子学习的榜样。

但是,这样的哪吒却像极了真实的孩子:没那么懂事,体会不到父母的良苦用心;精力旺盛,老母亲累个半死依然觉得玩不尽兴;听不得别人的批评,一定要和长辈顶嘴证明自己是对的。
无数家有顽童的老母亲都会在深夜里感叹,熊孩子什么时候才能长大呢?!
电影《哪吒》中主人公的成长蜕变,其实都反应在了一个贯穿始终的道具上,那我们就从它入手,来分析一下儿童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内在过程。
这个关键的道具就是乾坤圈。

电影《哪吒》里的乾坤圈不再是哪吒的武器,而是用来遏制哪吒身上的魔性的工具,一旦乾坤圈被拿下来,哪吒就会肆无忌惮地开始破坏。
显然,乾坤圈隐喻的是成长中的规则。
电影里哪吒与乾坤圈的关系的变化,其实暗含着规则在孩子的成长中的作用,以及孩子对待规则的方式。这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童年,被动服从
从哪吒出生起到他三岁生日,乾坤圈始终都能让哪吒维持在可以正常对话的“普通熊孩子”水平。

这一阶段象征着童年时期,由于孩子还小,对照料人有依赖,所以基本还算是听话,这时候父母老师的权威就是维持规则的咒语。孩子会按照家长老师说的做,但多数情况下孩子并不明白遵守规则是为了什么,他们只是为了获得认同(或者是迫于压力)被动服从。
规则对这个阶段的孩子不可或缺,好的规则能帮助孩子规范行为,同时也给了他一定的自由去释放。
第二阶段
青春期,挑战权威
哪吒在生日那天知道了乾坤圈的口诀,他挣脱乾坤圈后的形象变成一个眼神空洞的少年,开始疯狂地攻击父母和周围所有约束过他的人。

▲仔细看会发现这一阶段的哪吒没有黑眼球,代表入魔后失去意识
这一段象征着青春期,孩子自我意识觉醒,感受到自己的力量,特别希望打破规则对自己的束缚。这时候,早已熟悉家长老师套路的热血少年们,有强烈的愿望反抗权威,希望找回自己的掌控感。
青春期的孩子有了一定的思考能力,他们能想清楚很多事情,识破父母曾经的善意谎言,但因为阅历有限,他们也会曲解很多事情,冤枉父母老师的良苦用心。
孩子意识到了规则对自己不起作用,这就是青春期非常令人头痛的原因。一个彻底摆脱规则束缚的青春期少年,其破坏力难以估量。还好电影只是隐喻,正常的孩子并不会在青春期完全失控。
第三阶段
走向成熟,主动接受
电影里哪吒在气愤出走之后,通过坐骑的VR回放功能看到了父亲李靖的良苦用心,意识到自己始终被爱着,错怪了父亲;回去后发现敖丙要为害陈唐关,又激起了他一直以来的正义感。
当他再次念咒语解开乾坤圈释放自己力量的时候,却主动说了一句话:“不能全开,会失去意识!”
乾坤圈没有完全解开,被他戴在右手上。

直到这时候哪吒才算接受了规则,并主动使用它来约束自己心里不受控的恶魔。
成人基本都处在这个阶段:能清醒意识到只有自己和大家一起遵守规则,生活才能正常运作下去;同时又能收放自如地应用规则,而不是一味言听计从,成为规则和权威的奴隶。
在电影里,从第二阶段的叛逆到第三阶段的成长,几个情节就过渡完成了。现实中可没有这么容易,一个孩子从适应规则到完全理解并接受,需要漫长的过程,期间会经历好多次大大小小的抗争和反复。
既然这个过程孩子也痛苦家长也操心,跳过第二阶段直接迈向第三阶段岂不更好?
还真不一定会更好,反例就是敖丙。
作为灵珠转世的天使宝宝,敖丙性格好、听话、懂事、识大体、爱学习、自律性强,放在现代绝对是令人羡慕的“别人家孩子”。

▲然而“好孩子”敖丙从始至终都眼神阴郁,不像“坏孩子”哪吒一般充满生气
敖丙始终在服从父亲和师父的安排,却从未考虑过他们的安排到底对不对,问题就出在这里。
服从命令的敖丙从来都不是他自己,他只是光复龙族的工具,这个任务就算交给“敖丁”也没差别,因为承受的是别人的意志,他自己不存在。
电影结尾令CP粉尖叫不已的敖丙拼上性命救哪吒的情节,也恰恰因为他终于选择了反抗而不是服从。
对规则的隐喻在很多英雄成长故事里都能看到。比如乾坤圈的作用就和孙悟空头上的金箍很像,都是因为主角们太不听话,神仙只好用金箍或者乾坤圈来遏制他们身上的戾气。
电影里的哪吒最终懂得了利用乾坤圈控制自己的魔性,《大话西游》里的至尊宝也在一番叛逆、抗争和痛彻心扉的爱情之后主动带上金箍,选择做回孙悟空保佑唐僧取经。

小时候看《西游记》,每次演到孙悟空被唐僧念紧箍咒都愤恨不已,心想这么愚昧的老和尚为什么还要保护他,何不回到花果山当大王,让唐僧后悔去。
长大之后反而是《大话西游》里的至尊宝更让我感动:在没有选择权的时候会抗争,因为那时候没有别的办法;在强大到可以选择的时候,却依然选择臣服,那是因为看到了更宏大的意义。
后者是真正的英雄。
分析到这里你就会明白,为什么不光是孩子或者父母,好多青年人也会为这部电影动容,因为他们在电影中看到了不断适应规则、抗争权威、最终走向成熟的自己。

哪吒与乾坤圈的关系,隐喻了一个个体在成长中的心理变化过程,这条路不那么好走,好多关卡只能自己一个人去闯,别人帮不上忙。
就好像电影中的李靖希望替代哪吒承受天劫咒一样,倘若李靖成功了,那意味着哪吒始终被蒙在鼓里,继续带着对父母的恨意活下去,我们反而看不到第三阶段哪吒的蜕变。
因此这里的“帮不上忙”,指的是父母不可能代替孩子经历他的成长,也不能用其他方法替代让他不去经历。
举个常见的例子,很多父母喜欢说教孩子。但多数情况下,父母认为自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已经把事情的结果给孩子说得清清楚楚,但孩子就是不听话不懂事,故意反着来。特别令人窝火。
说教背后,是希望孩子能避免做错事,想要减少他的挫折经历。而说教不管用,也是因为它剥夺了孩子自己经历和感受一件事情的机会。孩子从未亲身经历,就不可能从这里成长。
说教不管用不等于完全不说教,要使用正确的方法。
那么父母可以做什么呢?电影的其他部分其实已经向我们展示了:
父母可以像李靖夫妇一样,给予孩子积极的引导、更多的陪伴,和“即使你是天生的恶魔经常闯祸惹全村人不高兴我们依然不放弃相信你可以被教导”的爱;
找一个像太乙真人一样因材施教、寓教于乐的老师;
社会则可以给孩子一个友善的环境,而不是乱贴标签。
剩下的,就请放心交给孩子,让他自己面对成长吧。
来源:童行学院(ID:tongxingp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