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拿东西这件事,谁敢说小时候没干过或者没遇到过?父母的处理方式会影响娃一辈子

- 孩子从幼儿园回来后,在书包里或者衣服口袋里发现玩具。
- 出去商场玩沙池、角色扮演,口袋里出现一些陌生的铲子、玩具水果。
- 带娃逛超市,娃装一些散装的食物。
1、物权意识不明晰
3岁前的孩子,是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自我建构,而在建构的过程中,最初儿童是通过占有属于自我的东西来区分自己和他人的,当儿童占有了自己的东西,这个东西完全属于他时,儿童才能够感觉到“我”的存在。
为什么超市里的东西需要付完钱才能带回家?
为什么在学校里自己做的手工可以带回家,玩的玩具却不可以?
为什么在外面钓上来的玩具小鱼不能带回家?
2、不具备行为控制能力
而且4至6岁的孩子处于“练习遵守规则”的阶段,已经了解规则,但有的时候还会有忘记规则的存在。当孩子面对自己特别喜欢的东西时,尽管有了物权意识,也有可能大脑萌生了“想要”的念头后,直接产生行为反射,把之前掌握的规则抛到脑后,希望立即满足。等待?克制住?孩子的大脑还未成熟,还不能完全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3、通过负面行为求得关注
还有一部分是心理上的原因,跟年龄和能力无关。有的孩子经常被忽视,当“拿”别人东西时受到过妈妈的关注,这些孩子会将这种关注需求转移到「拿东西」这件事情来,尽管被责问也甘愿以此来寻求关注。知道孩子的行为动机之后,你是不是从对孩子的失望中转移到了理解呢?虽然孩子是无心的,但也不能放任不管,发展到“习惯”的程度就不可控了。如何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道德观和是非观呢?当你发现孩子回家时多一样东西的时候,切勿以成人的角度先入为主的评判。要知道喜欢一件美好的物品,并产生将它据为己有的想法,太正常不过了,我们大人不也一样吗?也正是如此的愿望驱使,才催生出我们很多愿意为之付出的努力。所以面对这件事情不必一惊一乍,上纲上线,应该先像平常聊天一样淡定地和孩子聊,了解背后的原因。“宝宝,这个洋娃娃真好看,从哪里来的啊?”来通过孩子的回答,判断具体的原因。“幼儿园里洋洋经常玩这个。”——孩子直接告诉我们从哪里来的,就说明是孩子对物权概念不明晰。“不知道,好像是洋洋的!”——孩子出现没有明确的表述,言辞闪躲,可能就不是那么简单了。当发现孩子出现“偷拿”这种行为的时候:正好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来传递给孩子正确的道德观和是非观。1. 一开始不要小题大做、也不要蜻蜓点水。
小题大做:“你这样偷拿别人的东西是坏孩子才做的事情,小朋友不喜欢跟这样的人玩”“你以后要再拿,妈妈就不喜欢你了”把行为错误上升到人格攻击的小题大做,并不能帮孩子明白错在哪里,他们认为这是一种比较、交换,就算改正,其原因也不是行为本身,而是“因为偷东西,小朋友不会和我玩、妈妈不喜欢”,治标不治本。3.就事论事表明家长的立场
最好的做法就是就事论事,直接简单明了的告诉孩子: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我知道你很喜欢这个娃娃,但是它是洋洋的,没有得到洋洋的同意就把它带回家这种做法是不对的,我们应该把它还回去并且道歉,下次拿来玩要经过洋洋的同意哦”
“我知道你很喜欢吃这块巧克力,但是超市里没有付钱就是不能拿出来的哦,下次告诉妈妈买给你吃可以吗?”
孩子的童心就像一张白纸一样,可以向善也可以向恶,而我们的恶言太容易成为捅破这张白纸的刺了,就算孩子长大了,那个阴影也应该存在吧。谁又能保证自己在年少无知的年纪做的每一件事情是对的呢?小时候的大人的一言一行对小孩子的教育真的特别重要。粑粑麻麻们?当你发现孩子私下拿了别的小朋友的东西时,你会是个啥反应?推荐阅读
CC爸妈:“中国父母学习计划”推行者,C爸-中国医科大学硕士;C妈-报社育儿编辑,新时代、新父母、新理念,育儿需要鸡汤,也需要指南,公益普及婴幼儿养育、疾病、心理知识。(cc-ba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