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懂事的孩子,长大后越痛苦?无数家长看完沉默了!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们总会有意无意地用“乖”“懂事”来衡量一个孩子的好坏。
大人们总是一遍遍地说“懂事才是好孩子”。好像学会像成年人那样去思考是一种好孩子必备的技能。
成熟懂事固然是一件好事 ,只是很多大人忘了,这个世界上除了懂事和成熟,还有两个词叫做“委屈”和“不快乐”。
1:懂事太苦,苦在心里
“孩子平时在学校听话吗?”是家长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在家里也总会对孩子说“你要听话....”“你要懂事”
家长们互相碰面,聊起孩子,也会互相夸奖“你家孩子真乖”……
多少家长拿“懂事”当孩子的标配?但是,过于懂事其实是一件很可怕的事,它会束缚住孩子的手脚,让孩子负重前行。
之前热播的真人秀节目《宝贝的新朋友》中,备受关注的谢霆锋父亲——谢贤,就因为哄一位7岁的素人小男孩吃东西,结果小男孩不但不吃,还嘴说:
"一天到晚就是吃吃吃,是吃货啊!"
向来脾气火爆的谢贤没忍住,朝着小男孩的屁股就是一脚。当然,也没真用力踢,就是吓唬一下。
而大部分网友的态度都是:小孩怎么这么不懂事,对长辈那么没礼貌,是应该教育一下,不能总惯着,踢得好!
我想,这也是大多数家长面对孩子顶嘴、反叛时的态度。
甚至有些家长会气呼呼地说:这么小就这样,我是养了一只白眼狼。
是不是白眼狼,小编不知道。

小编只知道,英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提出过“真假自我”概念:“真自我”,以自己感受为中心;“假自我”,以他人感受为中心。
小男孩只是大胆的表达出自己不想吃东西而已。
太懂事的孩子,用别人的期待约束自己,把体面给了别人,把委屈留给自己!
《少年说》里那个16岁女孩,正是一场“假自我”下的负重前行。
当她孤独地站在高台上,当众喊出内心压抑,全场惊呆:
“因为懂事,我努力把每一件事情做到最好;因为懂事,把自己的小情绪、小任性都藏了起来。”
台下的妈妈,终于泪崩回话:你不用取悦所有人,坚持做你自己。
蒋方舟也曾在《奇葩大会》自爆成长经历:
在讨好型人格之下,从来不敢与任何人起冲突,不敢表达自己真实情感,不论对错都只会恭维。
直到28岁,首次公开骂某位老师后,才得以走出“懂事”的漩涡,勇敢活出真实自己。
蒋方舟对此总结:任性是最被低估的美德。
云音乐《童年》这首歌下的评论里有这样热门留言:
大街上,有个小男孩吵着要买棉花糖。
妈妈指着他手里的小糖人,说:“刚买的孙悟空还没吃呢,怎么还要?”
小男孩不听,赖在原地,非要买棉花糖不可。
妈妈没办法,只好同意了。
小男孩终于拿到了棉花糖,开心地对小糖人说:
“大圣你看,你的筋斗云来了!”

会哭喊的孩子虽然任性,但是武断的家长永远不知道孩子任性背后藏着的童真,在孩子最应该打打闹闹、哭哭笑笑的年纪,家长最不能扼杀孩子的脾气和任性,看大人的脸色长大的孩子,童年里过的消沉、没有光彩,成年后患抑郁症的概率更大。
父母一时疏忽,对儿女进行打骂,很可能会造成孩子一生的阴影。
2:懂事的孩子,不敢表达真实情绪
《请回答1988》中,有一句台词:
懂事的孩子只是不会无理取闹而已,只是适应了应该表现得成熟的环境,习惯了他人充满误解的视线罢了。
懂事的孩子,不敢表达真实情绪,可懂事的孩子,也只是个孩子。
俗话说:会哭的孩子有糖吃。
可是对懂事的孩子来说,即便再想吃糖,他们也不敢哭。
只因为,一旦哭了,他们就不再是父母眼中的乖孩子。
正如网友所说:熊孩子只要偶尔做一件暖心的事就能让所有人都夸赞,可懂事的孩子一旦做了一件出格的事却会让全世界的人失望。
有位妈妈留言说:她希望自己的孩子,永远不需要懂事。
父母带她出去玩,总是鼓励她无条件让步,把玩具或是好吃的,让给别人家的孩子。
印象最深的,是四个小朋友一起吃冰激棱,她的年纪最小。但冰激棱分配,是从她身边的孩子开始,最后一个才轮到他。当她伸手去接冰激棱时,另外三个孩子齐声发出尖嚎。
她说,成年人认为孩子是天使,大概只是因为孩子没能力伤害到大人。可只有孩子,才能够感受到同龄小朋友心中那满满的恶意。三个孩子齐声尖嚎,只是因为他们年龄比她大一点点,排斥她,不让她吃冰激棱。

父亲过来对自己说:囡囡最乖,小哥哥们不懂事,咱们今天就不吃冰激棱了。
她说,当时她心里在流血,在哭泣,想对父亲大声的喊出来——我要的不是冰激棱,而是公平!
但她没有喊。因为父亲告诉她,喊叫是不懂事的表现。
这位妈妈在父亲的教导下,她真的很懂事,从不对父母提出任何要求。从小到大,直到参加工作,她穿的衣服是普通的,很少有合身的。吃饭时,只夹距离自己最近的青菜,只吃所有人都不吃的。
在班级里,也是这样。她的成绩很好,眼睛又近视。但很多孩子的家长,希望把自己家的孩子,调到靠前的座位上。老师知道班级里,她是最懂事的,所以就问她,可不可以调到后面去。
她一声没吭,收拾课本书包,坐到了最后一排。从此就和那些无心学习的孩子们,坐在一起。后排吵闹,看不清黑板,听不清楚老师讲课。成绩就这样下滑了。
见她成绩下降,父母和老师对她采用了“激将法”,就是用各种方式,羞辱她、刺激她。
但无论怎么羞辱,越来越近视的眼睛,也无法看清楚黑板。
高考结束,她只是个三本。

3:懂事的孩子,总是忍不住先去道歉
《无声告白》中说:我们终其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那些太过乖顺懂事的孩子,压抑自我,却活成别人想要的样子。
在很多家庭中,父母往往通过批评的手段来控制孩子。
比如有的父母经常说:“不管发生什么样的事情,都要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久而久之,孩子就认为马上承认错误并道歉是让父母停止训斥的最好方法。
可能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可能他们心里也很委屈。
这样的模式逐渐被内化,当不好的事情发生的时候,孩子总是会觉得是自己做错了什么。
读者留言说,她一言一行都小心翼翼、字字斟酌后才敢说出口,生怕引起周围人的不满。
有时候朋友无缘无故或者因为特别小的事情跟她发火,就算不是她的错,她也会忍不住先去道歉,道完歉后又后悔,感觉自己贱兮兮的。
可就算她把自己变成一块橡皮泥一样任人捏扁搓圆,但真正的朋友却寥寥无几。
她说,我总是想,只要我拼命怪自己,那么别人看到我内疚的样子就不会再忍心继续怪我。
但是,我也不再相信自己能做好什么事,只是等着别人来原谅我。

有研究报告称:
那些将不幸归因到内部因素,而将好事归因到外部的因素的儿童,往往会容易有更多的抑郁体验。
因为很多事情是无法通过自身力量改变,习惯性自责往往会演化为习惯性否定自己的价值和真实能力。
就像一颗小树苗,成长的时候没有得到好好浇灌,一辈子都会营养不良。
只有真实表达自己的孩子,人生路才能越走越宽,活出真自我。
很多时候,“不懂事”,才能画出独立自由、幸福美好的人生图鉴。
4:真正的懂事是什么?
李开复曾说:“做我的女儿,不必乖,但要积极,要有独立思考、勇敢尝试的能力。”
懂事不是恐惧,不是懦弱,不是在侵凌面前,退缩并啜泣。
懂事不是对孩子天性的压抑,更不是让孩子的退让,满足成年人的面子。
真正的懂事应该是孩子能够正确解读人际规则,不自卑,不狂妄,遇事时能够明晰、简捷的表达出自我愿望。能够学会与小伙伴的谈判,与成年人的常态交流——想让孩子懂事,至少父母得懂事。
父母要了解孩子的心理,要知道孩子的认知世界很小,对父母的依赖极重,父母眼里微乎其微的小事,有可能关系到孩子一生的心智成长。

懂事的父母,能够清晰判断孩子所面对的环境。
孩子是遭受到了不公正的压制?还只是无关紧要的玩闹游戏?万不可说孩子不懂,孩子其实什么都懂,熊孩子最善于利用成年人的呆滞与迟钝,而胆小的孩子,则对成年人充满了恐惧。
所以父母一定要关注孩子们之间的公平状态,及时抑制熊孩子流露出来的恶,抒解胆小孩子心里的恐惧,不偏不倚,允执厥中,才能让孩子获得一个心态平和的成长环境。
鼓励胆小的孩子,勇敢表达自我欲求。要告诉熊孩子,撒泼打滚不是表达。
不要让熊孩子的哭喊尖叫得逞,也不要让胆小孩子的恐惧,累积到超过孩子的心理承受。所谓教育,就是依据孩子的不同心理状态,做出适当的调整。
把小孩子视为大人,认真听他们每一句话,尊重他们的权利诉求。
现实上许多成年人都不善于表达自我,要求于孩子做到这一点,就更难——这就是所有的父母,应该感谢孩子的道理,是孩子引导你成长,引导你学习勇气与表达,而非你引导孩子。
为人父母的成熟,是学会接受孩子的不成熟、不懂事,学会照顾、尊重孩子内心的感受,把处理情绪这件事交回给我们自己吧。
所有的教育,只是让我们、和孩子,共同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我们或许很普通,很卑微,很蠢萌,但我们的一举一动,都会引发孩子心理的巨大回荡。
人生在世,免不了的是失落,不可少的是委屈。永远不要让自己,对自己失望。或许世界很冷,但负责任的人生思考与求索,必将会让孩子,感受到爱的温暧、阳光的心态,与无尽的信心。
每个人的成长,都不是完美的,都是场惊心动魄的大冒险。要记得父母的正确引导,感谢他们的智慧。也要记住父母的失误,怜悯他们的无奈。
蔡康永说:爸爸妈妈对小孩来讲最珍贵的是给他一个理想的环境,让他变成他自己,而不是变成我们要他变成的人。
“懂事”教育也应该与时俱进,早年适用的法子,现在不一定仍然适用,因为环境在变,孩子的心态也在变。不要用前人井底观天的人生经验,去指路后一代不可测、未可知的人生。
愿家长们教会孩子能吃糖也会要糖,能独立战斗也有人依靠,会照顾他人也善待自己,能换位思考也坚持内心。
愿孩子们只懂该懂的事。
太懂事的孩子都“戒掉”了自己养出“听话的乖孩子”或许并非好事,培养孩子有主见、勇于表达比叫孩子“乖”更重要。
各位宝爸宝妈们,对孩子的教养都有什么好招儿欢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