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越哄,闹得越欢,面对宝宝爱发脾气,家长的对症下药很重要

文 / Ainee妈咪
2019-08-15 19:12

本文由Ainee妈咪原创,欢迎个人转载分享

孩子的脾气总是古怪的,“六月的天,娃娃的脸”,虽然这句谚语是想形容天气像娃娃的情绪一样多变,但是同时也侧面反映了孩子的脾气古怪,经常说翻脸就翻脸,一会哭一会笑,让很多家长“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而且很多孩子爱发脾气,家长越哄闹得越欢,这让家长更加不知所措。

公园里很多爷爷奶奶带孩子遛弯,因为孩子被旁边的花花草草绊了一下,孩子就大哭,爷爷奶奶立刻跺脚踩草,嘴上还抱怨着让你绊倒我大孙子,都怪你让我大孙子摔倒,我打死你……这样“做戏”给孩子看,孩子还是大哭不止,爷爷奶奶越是夸张“做戏”,孩子越是好像受了多大委屈一般,哭起来没完没了。

相信这样的场面,大家都和小编都一样屡见不鲜了吧。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为什么孩子越哄,反而闹得越欢呢?

对孩子顺势,只会让事情变得糟糕

兰兰的孩子一直由爷爷奶奶帮着带,因为隔辈亲,所以爷爷奶奶对大孙子一直喜爱的不得了,要啥给啥,恨不得连天上的星星月亮都想给宝贝大孙子摘下来。爷爷奶奶对宝贝孙子言听计从,兰兰对此也很无奈,觉得爷爷奶奶过于溺爱孩子,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没有好处

因此自己总是在家中担任“红脸”的角色,对孩子很严厉,希望能平衡孩子的情绪,戒骄戒躁。但是事与愿违,兰兰发现自己的孩子经常发脾气,乱扔东西,还大哭,开始兰兰没在意,觉得都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必经阶段。

但是这一哭,可把爷爷奶奶的心都哭碎了,孙子一哭,爷爷奶奶就立马三步并两步跑上前去安慰,又搂又抱,可是越哄孩子却哭的越厉害,孩子哭得越厉害,爷爷奶奶越慌张心疼,都恨不得抽自己两巴掌来逗孙子笑。

兰兰阻止过几次,但是架不住爷爷奶奶的护孙心切,久而久之,兰兰也就不加以阻止了,觉得隔辈亲嘛,也能理解爷爷奶奶心疼孩子,觉得就是小孩子闹脾气求关注,长大就好了。

可没成想,久而久之,孩子是长大了,但是这脾气秉性却一点也没改,反而还有变本加厉的趋势,脾气变得更加暴躁了,还总是喜怒无常,时间久了,爷爷奶奶的耐心也要被磨没了,加上年岁越来越大,也没法像小时候对大孙子有搂又抱的安慰,孩子就变得更加不满意,更经常的发脾气。

现在的兰兰焦头烂额,这孩子打了打了,骂也骂了,什么方式都没用,寻思换个角度哄哄吧,结果还越哄闹得越欢了,兰兰已经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为什么孩子哭闹,越哄闹得越欢?

1. 孩子认为他是对的

孩子现在还比较小,对于道德观念和是非观没有那么明确,但是自我意识和界限感开始启蒙了,遇到事情,她会觉得自己是对的,不能像大人一样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或者换位思考,这对一个孩子来说太难了。

所以当他认为自己是对的,而且自己的诉求又得不到理解的时候,他就会选择哭闹来表达,因为语言上可能表达不清楚,而且情绪也得不到释放,当孩子还没做好当情绪的管理者的时候,他可能会经常钻入牛角尖出不来,倔强的认为自己是对的。

2. 忽视了孩子真正的祈求

没有找到孩子哭的真正原因,孩子就会越哄越哭。即便是会说话的孩子,也不可能时刻都准确的表达自己。而且,请记住,他的每一次哭泣一定都是有原因的。虽然有些原因在我们看来,真的是微不足道,但在孩子眼里却可能是洪水猛兽。

没有理解和尊重孩子此时内心的感受和心情,简单的一句“别哭了”,对孩子来说太敷衍。难过,伤心,生气,恐惧,害怕,害羞等情绪,都会导致她哭泣。只有我们真正理解并读懂了孩子当时内心的感受,才能让孩子感到被理解,被尊重,被关注。

哄,不能解决问题,家长只知道哄,却忽视了孩子真正的祈求,孩子也不会停止哭闹的。

3. 想要把错误赖与别人

当孩子犯错,家长就会找各种借口各种台阶给孩子,家长会说,是妈妈不好,是奶奶不好,宝宝最乖了不是宝宝的错……但其实这种推脱会错过让孩子学会成长的机会,他会变得依赖,觉得不是自己的问题。

甚至他会去怪绊倒自己的石头,挡住自己的花朵,下雨的天气等等,而这些“阻碍”他的问题,是不可能自己凭空消失的,如果想不被绊倒不被挡住,不能只呆在原地等着石头花朵自己走开,只能用自己的双腿用自己的智慧去解决问题。而当他认识不到是自己的问题,只想等待问题自己消失,而问题却客观存在不变化时,孩子的情绪就会崩溃,哭闹不止。

家长如何正确引导孩子解决问题?

1. 先抚平心态

我们到底该如何做,才能平复孩子的内心,让他们真正冷静下来,停止哭泣呢?我们自己先要保持冷静和拥有清醒的头脑,告诉自己,孩子的哭是一种正常的情绪表达。想让孩子冷静下来,首先我们不要急躁。只要耐心的聆听和温暖的陪伴,相信孩子很快就会平复情绪。

2. 学会找到问题

允许孩子哭。适当的哭,对孩子是不会有影响的。当孩子心态稳定后,要跟孩子交流沟通,找到问题的所在,如果孩子说不清楚,我们可以替孩子把他们的情绪和感受说出来。比如,“你是不是因为在幼儿园老师批评你了你才不高兴?”如此进行询问,一个一个排除,小编相信很快你们就可以一起找到问题的所在。

3. 如果错了,要认识错误

事后,我们也要帮助孩子总结经验教训,而不是像老一辈的传统教育孩子的方式,帮孩子找台阶下,怕孩子没面子而东怪西怪,这样反而误导孩子,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我们要教孩子学会正常的表达情绪,调整情绪,做情绪的管理者,而不是被它逼入牛角尖出不来。

如果错了,那我们就要认识错误,然后去改正错误,避免以后再犯同样的问题。这样有效的沟通解决,是不是比哭闹强多了?

当孩子哭闹不止时,家长不要用“冷暴力”或“宠溺”去应对孩子的情绪,要让孩子合理的发泄情绪。孩子在三岁左右就要开始学习如何调控自己的情绪和意识。家长在这个过程要很有耐性,不要对孩子的情绪表示抵触。多陪宝宝阅读关于情绪方面的童书,告诉孩子情绪应当如何表达,不是一味地哭闹,而是要有自己的字体语言。让孩子适当表达自我情绪,也要让孩子学会在适当的场合表达适当的情绪。

我是Ainee妈咪,是一名高级育婴师、也是2岁宝宝的妈妈,我们将会持续和大家分享更多育儿母婴的经验和知识,如果您喜欢我们的内容,欢迎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