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我带,却和爸爸亲!”一句话道出无数妈妈的心声

文 / 智圣传媒
2019-08-16 14:07

周末去朋友家做客,我们俩聊着聊着,就谈到了她家小孩。

朋友说,自从她孩子上小学以后,她就面临着各种新烦恼,比如说:“明明是我带的孩子,现在却和他爸爸更亲!”

朋友直言,自己对孩子呵护备至,操心各种琐碎事务,孩子反倒嫌她啰嗦,不愿和她多呆一分钟。

孩子的爸爸不着家,平常也不管娃,娃娃却和爸爸亲,一见到爸爸就满心欢喜,非要凑上前去。

两相对比,朋友心里装满了酸涩滋味。

妈妈带的娃,和爸爸更亲

生活中,这种现象其实非常普遍。

绝大多数家庭里,都是妈妈在陪伴孩子成长。

妈妈的朋友圈里,写满了孩子的成长点滴;学校的家长会上,放眼看去都是妈妈的身影;课后作业本上,多是妈妈的辅导与签字……

爸爸们则很少参与孩子的成长。

然而,随着年纪的增长,有些孩子越来越不喜欢和妈妈亲近,反而偏心于爸爸。

孩子的这种表现,妈妈们看在眼里,难受在心里。

这种现象,背后有何缘故?

为了更好地对症下药,我们首先要明白症结所在。

孩子不愿再和妈妈亲,一点一点地变得疏离,其实是孩子长大的必然结果。

对于幼小的婴儿来说,他们离不开父母细致入微的抚养,而到了五、六岁之后,孩子有了明确的自主意识,对父母的依赖程度也在降低,不再如小时候一般需要妈妈了。

而很多妈妈在这时,却没有及时调整过来。她们仍然管得多,形成了啰嗦的性格、操心的习惯,或许还会有些暴躁脾气。

这样子管束过度的妈妈,成了孩子不喜欢的模样。

爸爸呢,在孩子眼里,意味着更多的宽容与自由,在爸爸那里,他们可以发现新天地,富有新奇感与趣味性。

爸爸的放手与阔达,正是孩子所追寻的存在。

我们要知道,每一个孩子都想要赶快长大,想要和大人一样。

妈妈要孩子待在安全的小屋里面;而爸爸则乐意带孩子去外面冒险。

妈妈面前,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而爸爸面前,是一名无拘束的伙伴。

你说,孩子会更亲近谁呢?

聪明的妈妈,这样爱孩子

常言道“谁付出的多,孩子就和谁亲”,这句话并不完全正确。

爱孩子,需要有正确的方法。过度的管束,低质量的陪伴,包办一切的付出,都是无效的爱,只会适得其反。

心理学家西尔维亚说过:“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

妈妈爱孩子,这种爱从最初,就预示着放手的那一天。

我的侄女就不爱听她妈妈念叨,母女俩的关系也不融洽。

我尝试开解她,侄女沉默了许久,对我说:“我妈妈管得太多了,她就是在以爱的名义绑架我,这种爱我一点儿也不需要。”

所以说,妈妈过度管教,只会把孩子推得越来越远。适当地放手,剩下的路交给孩子来走,才是明智之举。

在“孩子爱谁”这个问题上,不要让孩子做选择。有些父母非要较劲,问孩子:“更爱爸爸还是更爱妈妈?”

对孩子来说,父母是生命中无可替代的存在,爸爸妈妈都一样重要。

爸爸不能常陪孩子玩,孩子主动和爸爸亲近,其实是在弥补缺失的父爱。

我们作为妈妈,要坦然接受,乐于看见孩子与爸爸亲近。在这种家庭氛围里,孩子才能健全的成长。

父母爱孩子,爱的方式各有千秋。

愿每一个家庭,都有一个爱的循环圈,让爱流淌。

爸爸爱妈妈,妈妈爱爸爸!爸妈爱孩子,孩子也爱爸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