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教孩子,一定不能犯4个错误,聪明家长要避免
教育孩子的时候,父母往往容易陷入几个误区,所以导致自己把握不好管教孩子的尺度。

1.不给予孩子合适的关注
生活中很多父母,对孩子良好的行为视而不见,认为那些理所当然(比如,很有创意地用积木搭了农场、专注地看书、自己收拾玩具、洗了手用毛巾擦干)。
相反,只有当孩子出现行为和情绪问题的时候,才给予关注。比如:“不要打弟弟!”“别在床上吃饼干!”“你又忘了冲厕所!”“怎么啦?为什么哭啊?”“告诉妈妈,谁惹你生气啦?”
这种不适当的关注,让孩子习惯于用负面情绪和不良行为来吸引父母的注意力,出现情绪化和各种行为问题(比如,各种违规行为,甚至攻击性行为),哪怕是负面的关注(惩罚、指责)也在所不惜。
正确的做法是:除了威胁安全、伤害环境和他人的行为,暂时忽略孩子不适宜的行为,不与孩子正面对抗,但是,积极寻找机会,对孩子表现出的良好的行为给予高度关注。

2.只注重短期关注效果
格局大的父母,教育孩子,更看重让孩子看到背后的逻辑。让他从根源上去解决问题,言传身教,让孩子从中学会遇事淡定,有力地掌控自己的情绪。
格局小的父母,只追求教育的短期效果,没有看重孩子发展的大局观。能吼就吼,吼不听就打,让孩子逐渐变得暴戾,戒备心重,缺乏信任。
父母常常只关注短期的效果。良好的纪律行为应该讲究长期。一定要记住,孩子是需要某些良好的行为几率来成为一个健康负责人的人。

3.没有建立书面规则
规则感的建立对孩子尤为重要,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家庭中也需要孩子树立起规则感,创建一个正式的书面家庭规则,其中覆盖了你认为是最重要的各种大规则。例如,如果保持房子整洁对你尤为重要的话,那么你应该确定一个规则是“自己整理好房间”或“每天早上整理床铺”。
然后,也会有不那么正式的规则需要被提出。例如,即使你可能没有特别说明反对在餐桌上大声唱歌的规则,也许有些时候你必须告诉你的孩子要更多的关注饮食,少唱出曲调。
当创建你的家庭规则时,富有权威地向孩子讲解,可以帮助孩子们理解制定规则背后的原因和打破规则的负面后果。

4.自由,不是无纪律计划
自由:行动、选择、兴趣、专注的自由,但不是“为所欲为”;自我控制,能做选择的事,而且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任,不要总是想“帮”孩子,让孩子自己学习,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必须给幼儿自由的环境,一个便于操作、乐于接受的环境。
纪律:不是外界的压迫产生的,是孩子的内心产生的,它并非一开始便存在;孩子只能自由地选择有益有用的工作,不能伤害自己、他人、环境。
送给大家一句话:“强调自由的目的是为了个人的发展,强调纪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进个人与社会的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