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唤醒孩子内驱力,他才能主动并坚持学习

文 / 涵涵妈聊绘本01
2019-08-21 16:10

涵涵马上就要上小学了,暑假除了鸡娃,带娃出去玩,培养学习习惯之外,我又开始思考关于内驱力的问题。

因为无论是读书生涯,还是终身学习,包括工作中的不懈努力,都跟内驱力有关系。

为什么有的孩子能够主动学习,有的孩子非得大人逼着学呢?

主动学习的学的还轻松快乐,能够体味到学习的乐趣,被逼着学的,却不一定能学的好,甚至会痛苦。

靠外驱力驱动的孩子学习是为了获得父母的认可,让父母高兴。

外驱力也能驱动一个人,但难以持久,甚至会出现问题,比如一些孩子以好大学为人生最终目标,考完大学就觉得不需要再奋斗了,从而沉迷于游戏,最终挂科。

那么内驱力究竟要怎么培养呢?

1970 年的时候,美国的两位心理学大咖爱德华·德西(Edward L. Deci)与理查德·瑞安(Richard Ryan),提出了一个备受瞩目的理论——自我决定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这套理论提出了三个与生俱来的需求:

● 自主感 autonomy:是否发自内心,以及能否自我决策不受他人影响

● 胜任感 competence:是否有能力做到,以及可能达到的效果

● 关联感 relatedness:是否有与人互动的机会

关于如何唤醒孩子的内驱力,我在之前的文章里,曾谈过一些自己的看法:

01. 找准兴趣,建立好氛围

每个孩子都有他自己所钟爱的事。

所谓有爱才有才华,其实也讲的是内驱力的事儿。因为热爱,才愿意在这件事上下功夫,爱觉不累,最终通过刻意练习,一步步晋级。

比如,你读的越多知道的越多,知道的越多,越爱读也是内驱力的问题。

兴趣有了,氛围也很重要。

接触更优秀的人,总能够相互促进着走向更好的平台。你身边的朋友的习惯、爱好,你的圈子是什么样的,对一个人并非毫无影响。

上面第三点提到关联感,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喜欢和群体交流,是一起交流吃鸡,还是一起探讨学习,长久积累下来,对人影响深刻。

所以,找准兴趣后,要给孩子提供积极向上的氛围,最好能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进步起来会更快。

02. 具体而诚恳的称赞能激发孩子的内驱力

具体的称赞是父母用赞赏的语气来描述自己所看到的和所感受到的,而不是泛泛的、笼统的、无差别的一句:你真棒!你真聪明!

比如在涵涵上游泳课的一个小时里,我虽然没有陪她下水,但会认真在看台上观看。

下课后,对于她那些诸如一遍遍练习的好表现,我会及时给予鼓励。

而我这些具体的称赞,让涵涵能够感受到妈妈对她的关注,以及对她所付出的努力的认可,从而内心升起自豪感。并且明确自己身上的闪光点,进而强化这种好行为。

具体而真诚的称赞激发了孩子内在的驱动力,而我们在称赞的过程中,肯定了孩子努力的过程,这又用了“成长型思维”对孩子进行了鼓励,这将决定孩子在今后的人生中能否获得持续的自信和进步。

所谓具有成长性思维,就是能这样看待问题:

·我总是能比现在做得更好

·遇到困难,我能坚持

·我能从错误中学习

·我能去学任何我想学的东西

·别人的成功能给我带来启发

·我觉得努力和态度非常重要

·我喜欢挑战自我……

03. 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小王子》中有一句话:

“如果你想造一艘船,不要抓一批人来搜集材料,不要指挥他们做这做那,你只要教他们如何渴望大海就够了。”

面对孩子的学习也是一样。父母不需要强硬地灌输,不需要不停地要求,只要激发出孩子内心的渴望,就足够了。

对世界的好奇心,对未知事物的求知欲,就足以引导孩子,主动地去发现和学习。

关于这点,我们在文章《聪明的父母,能让孩子主动爱上学习和读书》已经详细说过了,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直接点击标题查看。

04. 让孩子感受到无条件的爱

上周游完泳,在回家的车上,涵涵问我:“妈妈,你是不是现在很喜欢我啊?”

我说:“不管是以前不敢跳水的你,还是现在老师让给大家做示范动作的你,不管是做错事情的你,还是值得表扬的你,妈妈都喜欢,只因为你是我的女儿,只因为你是你,所以妈妈喜欢你,爱你。”

哈哈哈,现在写下这段话时,觉得自己好煽情,也终于明白,涵涵的煽情遗传自哪里了。

细细想来,我跟涵涵相处的过程中,我俩经常这样煽情。所以,无论谁给她开玩笑说:“你妈妈不要你了”之类的话时,她永远都知道,我妈妈很爱我,无论怎样她都爱我,更不会不要我。

我们对孩子的这种无条件的爱,将促使孩子对自己的看重,让他们爱上自己。一个自尊自爱的人,才能够有动力积极向上,不然她只会首先寻找被爱的感觉,完全没动力做其他。

05. 让孩子有自主感

比如有一次玩穿绳游戏的时候,我小侄女穿了几下,感觉比较难穿,就打算放弃了。

这个时候,我弟弟他们,在听我了说的穿绳的好处的前提下,就着急了。

弟弟说:“快点,给姑姑穿完。”

弟妹说:“快点,你听姑姑的话,穿完我给你买好吃的。”

我妈说:“你不穿完,我们今天就不回家。”

这个时候,小侄女已经没有做事的自主感了,无论是谁,都不喜欢被别人逼迫着做事,自然穿绳也就没有继续。

所以,无论是阅读,还是玩耍,我们都有给孩子自主感,根据孩子的节奏来,不要用我们的焦虑去胡思乱想,进而转嫁到孩子身上,觉得他必须如何做。

想想咱们的孩子小时候,是不是都对万事万物感到好奇,走出家门,问这个是为什么,那个是咋回事。多么地热爱学习呀。

所以,内驱力天生就是有的,只要我们引导得当,就能让它持久地驱动孩子,这就需要我们做父母的有界限感,才能给足孩子自主感,在自主感的驱使下,不断地挑战自我,然后积累胜任感。

不焦虑、不盲从,不把自己的期待强加于孩子身上,让孩子听从内心的召唤。

我们可以引导,可以轻推,但不主导,不包办。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