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专家钱志亮:钱币教育是数学,财商智商两相悦
到底应不应该对孩子进行钱币教育呢?有部分父母反对进行这类教育,他们认为让孩子小小年纪接触金钱,学习理财,会染一身铜臭,孩子哪里还有心思学习呢?所以,虽然父母为孩子买吃买穿,交学费、培训费,花钱游乐,买保险等,日常生活中钱币无处不在,但有的父母不让孩子知道这一切。
而有的父母认为,小小年纪就让孩子接触金钱、消费,会染上好吃懒做、浪费等坏习气,他们觉得要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孩子不懂花钱才好呢。
大家更为熟悉的一个关于钱币能力的概念是财商。财商,最早由美国作家兼企业家罗伯特·T.清崎在《富爸爸穷爸爸》一书提出。他认为,财商是一个人在财务方面的智力,是理财的智慧,其主要包括两方面的能力:正确认识金钱及其规律的能力;正确使用金钱的能力。
财商是与智商、情商并列的现代社会能力三大不可或缺的素质。钱币教育学前儿童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几乎每天都要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经济现象和经济活动,儿童并不是一张白纸,对于许多事物有他们自己的认识和概念。例如,“钱”这个概念,尽管幼儿园在课程中没有正式教过钱的概念,儿童对钱却并不陌生。
有人对5~6岁儿童对钱的理解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钱对年幼儿童来说并不是一个不熟悉或者不感兴趣的概念。而且儿童对钱这个话题十分感兴趣,因为他们在回答时没有任何犹豫也不需要提示。对年幼儿童来说,钱的意义主要是功能性的——钱与买各种各样需要的商品相联系,对他们来说,钱很少涉及估价性与评价性(如好坏、精明或愚蠢、干净或肮脏)。
数学教学是幼儿园中开展的最主要的教学活动之一。这些教学活动的任务,就是帮助幼儿发展数学思维,并能尽快地掌握该年龄阶段所应当掌握的数学概念和与之相关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教育蕴藏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可以借助许多具体的事物表现出来,金钱系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一些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儿童开始的理财教育,以致渗透到了有关少年儿童与钱财发生关系的一切环节之中。在美国,把理财教育称之为“从3岁开始实现的幸福人生计划”,以让孩子学会赚钱、花钱、存钱、与人分享钱财、借钱和让钱增值为主要内容的理财教育已经融入少年儿童整个教育之中,使孩子生活在一种具有强烈理财意识的环境氛围之中逐渐形成了善于理财的品质和能力。这就为他们培养造就大批的优秀经济管理人才提供了雄厚的人力资源基础。在国内的幼儿园中,涉及钱币的教学活动比较少,在角色游戏中,也只是用雪花片来代替钱币,需要几元钱,就拿几片雪花片。但雪花片并不是真正的钱币,不能体现金钱系统中的各种数量关系。其实,金钱系统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蕴涵着许多简单的数量关系,其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幼儿阶段所能够掌握的。一方面,幼儿对钱币的认知,建立在其数概念发展的基础上;另一方面,通过观察幼儿对钱币的运算与操作,可以检验通幼儿对所涉及的数量关系是否已真正掌握。
西方教育专家认为,对儿童应从3岁开始经济意识教育,之后,不同年龄孩子接受理财教育的重点都不相同:●3岁时辨认钱币,认识币值、纸币和硬币;●4岁学会用钱买简单的用品;
●5岁要明白钱是劳动得到的报酬,并正确进行钱货交换活动;
●6岁要能数较大数目的钱,开始学用攒钱器具,培养“自己的钱”的意识;●7岁能观看商品价格标签,并和自己的钱比较,确认自己有无购买能力;●8岁懂得在银行开户存钱,并想办法自己挣零花钱;●9岁可制订简单的一周开销计划,购物时知道比较价格;●10岁懂得每周节约一点钱,以便有大笔开销时使用;●11岁要知道从电视广告中发现事实;
●12岁能够制订并执行两周开销计划,懂得正确使用一般银行业务中的术语;●13岁至高中毕业这一阶段,要尝试进行股票、债券等投资活动以及商务、打工等赚钱实践。
教学实践在幼儿园教学实践中,“金钱系统”是美国早期儿童数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美国学者认为,一且幼儿形成了“需要多少钱去买一样东西”的概念时,钱币认知的内容就应当成为幼儿数学教育中的一部分。教师应当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来帮助幼儿学习有关钱币的知识。
在幼儿园阶段,要让孩子认识钱的来源和用途,识别钱币和图案,通过钱币掌握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和人文知识,通过游戏的方式懂得交换的简单道理。比如通过“钱币游戏”,儿童可能会发现有不同面额的钱币,也会很自然的接受计算总额的目标。这为他们处理诸如计算、基数、加减法、基本概念、价位以及将口头数数转换成书写数字等数学问题提供了丰富而有意义的情景。培养孩子在观察、比较、探究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细心、专心、耐心的品质。在游戏中学会数数、计数、统计、分类及加减运算。小学阶段,孩子要懂得挣取和用好零花钱,初步认识财、物,懂得交换、购物、学会赚零花钱,学会积蓄和拥有自己的玩具、图书、文具等财物。伯蒂和博比(Berti&Bombi,1988)在20世纪80年代末做了一系列比较全面的研究,他们研究了儿童对工作、货币、商品和产品等概念的认识,将儿童的经济认知划分为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概念的前运算阶段(3~6岁),这个阶段的儿童缺乏基本的经济学知识,他们的知识受经验的局限;这一阶段的儿童不认为牛、土地或者房子是可以买卖的,认为只有商店的商品才可以买卖。
钱币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有研究表明,儿童钱币认知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在学前阶段。学前儿童的钱币能力主要侧重于钱币辨认能力、钱币面值比较能力、初步的钱币应用能力和兑换能力。小学主要侧重钱币兑换能力的培养。小班到中班阶段中,发展得最快的是幼儿的计算能力,发展速度仅次于计算能力的是幼儿关于钱币辨认的能力,发展较为平缓的是幼儿关于钱币面值比较的能力。发展最慢的是幼儿关于钱币兑换的能力。可见在此阶段幼儿发展的关键在于其计算能力,在正向的计算尚未被完全掌握的情况下,要快速发展类似于钱币兑换这样的逆向计算能力是不现实的。中班到大班阶段,发展最快的是幼儿关于钱币兑换的能力,儿童从中班开始萌发了等价交换的意识,到了大班,已经有一半的儿童具备了初步的等价交换意识,因为只有在正向计算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基础上,逆向计算能力才有可能快速的发展。
强化训练▐ 钱币概念教学大班钱币概念教学主要是巩固孩子对钱币的辨认、面值比较和计算能力,侧重孩子的钱币兑换能力和理财能力的培养。钱币教育可以适当让孩子认识其他国家的钱币和中国古代的钱币。通过识别钱币和图案,通过钱币掌握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和人文知识。通过了解钱币的来源和用途,学会合理消费和理财。
而有的父母认为,小小年纪就让孩子接触金钱、消费,会染上好吃懒做、浪费等坏习气,他们觉得要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孩子不懂花钱才好呢。
大家更为熟悉的一个关于钱币能力的概念是财商。财商,最早由美国作家兼企业家罗伯特·T.清崎在《富爸爸穷爸爸》一书提出。他认为,财商是一个人在财务方面的智力,是理财的智慧,其主要包括两方面的能力:正确认识金钱及其规律的能力;正确使用金钱的能力。
财商是与智商、情商并列的现代社会能力三大不可或缺的素质。钱币教育学前儿童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几乎每天都要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经济现象和经济活动,儿童并不是一张白纸,对于许多事物有他们自己的认识和概念。例如,“钱”这个概念,尽管幼儿园在课程中没有正式教过钱的概念,儿童对钱却并不陌生。
有人对5~6岁儿童对钱的理解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钱对年幼儿童来说并不是一个不熟悉或者不感兴趣的概念。而且儿童对钱这个话题十分感兴趣,因为他们在回答时没有任何犹豫也不需要提示。对年幼儿童来说,钱的意义主要是功能性的——钱与买各种各样需要的商品相联系,对他们来说,钱很少涉及估价性与评价性(如好坏、精明或愚蠢、干净或肮脏)。
数学教学是幼儿园中开展的最主要的教学活动之一。这些教学活动的任务,就是帮助幼儿发展数学思维,并能尽快地掌握该年龄阶段所应当掌握的数学概念和与之相关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教育蕴藏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可以借助许多具体的事物表现出来,金钱系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一些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儿童开始的理财教育,以致渗透到了有关少年儿童与钱财发生关系的一切环节之中。在美国,把理财教育称之为“从3岁开始实现的幸福人生计划”,以让孩子学会赚钱、花钱、存钱、与人分享钱财、借钱和让钱增值为主要内容的理财教育已经融入少年儿童整个教育之中,使孩子生活在一种具有强烈理财意识的环境氛围之中逐渐形成了善于理财的品质和能力。这就为他们培养造就大批的优秀经济管理人才提供了雄厚的人力资源基础。在国内的幼儿园中,涉及钱币的教学活动比较少,在角色游戏中,也只是用雪花片来代替钱币,需要几元钱,就拿几片雪花片。但雪花片并不是真正的钱币,不能体现金钱系统中的各种数量关系。其实,金钱系统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蕴涵着许多简单的数量关系,其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幼儿阶段所能够掌握的。一方面,幼儿对钱币的认知,建立在其数概念发展的基础上;另一方面,通过观察幼儿对钱币的运算与操作,可以检验通幼儿对所涉及的数量关系是否已真正掌握。
西方教育专家认为,对儿童应从3岁开始经济意识教育,之后,不同年龄孩子接受理财教育的重点都不相同:●3岁时辨认钱币,认识币值、纸币和硬币;●4岁学会用钱买简单的用品;
●5岁要明白钱是劳动得到的报酬,并正确进行钱货交换活动;
●6岁要能数较大数目的钱,开始学用攒钱器具,培养“自己的钱”的意识;●7岁能观看商品价格标签,并和自己的钱比较,确认自己有无购买能力;●8岁懂得在银行开户存钱,并想办法自己挣零花钱;●9岁可制订简单的一周开销计划,购物时知道比较价格;●10岁懂得每周节约一点钱,以便有大笔开销时使用;●11岁要知道从电视广告中发现事实;
●12岁能够制订并执行两周开销计划,懂得正确使用一般银行业务中的术语;●13岁至高中毕业这一阶段,要尝试进行股票、债券等投资活动以及商务、打工等赚钱实践。

在幼儿园阶段,要让孩子认识钱的来源和用途,识别钱币和图案,通过钱币掌握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和人文知识,通过游戏的方式懂得交换的简单道理。比如通过“钱币游戏”,儿童可能会发现有不同面额的钱币,也会很自然的接受计算总额的目标。这为他们处理诸如计算、基数、加减法、基本概念、价位以及将口头数数转换成书写数字等数学问题提供了丰富而有意义的情景。培养孩子在观察、比较、探究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细心、专心、耐心的品质。在游戏中学会数数、计数、统计、分类及加减运算。小学阶段,孩子要懂得挣取和用好零花钱,初步认识财、物,懂得交换、购物、学会赚零花钱,学会积蓄和拥有自己的玩具、图书、文具等财物。伯蒂和博比(Berti&Bombi,1988)在20世纪80年代末做了一系列比较全面的研究,他们研究了儿童对工作、货币、商品和产品等概念的认识,将儿童的经济认知划分为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概念的前运算阶段(3~6岁),这个阶段的儿童缺乏基本的经济学知识,他们的知识受经验的局限;这一阶段的儿童不认为牛、土地或者房子是可以买卖的,认为只有商店的商品才可以买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