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拷问:为什么只要妈妈在,孩子就不乖?

文丨功夫妈咪
“为什么孩子这么难带???!!!”消失了许久的老同学突然发了这样一条朋友圈。
她说,只要她在家,孩子就各种“作妖”,一点都不乖,但她不在家的时候,孩子又特别好带。
更气人的是,孩子还当着她的面说:“妈妈,你在我就是不乖了哦!”
“为什么只要妈妈在,孩子就不乖?”这是老同学的一个灵魂拷问,这样的困惑我之前也有过,直到看到了《美国育儿百科》中一句话:
当妈妈不在的时候,家人或者保姆告诉你,孩子表现得像个天使,千万不要急着高兴,这只是因为孩子对其他人信任不足,所以才不敢去试探他们的底线。
这句话让我顿时豁然开朗,孩子在妈妈面前表现出来的各种不乖,恰好说明了孩子对妈妈的亲密依恋,只有在妈妈面前,他们才能做最真实的自己。
在孩子不乖现象的背后,隐藏着他们对妈妈的需求。面对孩子各种“作妖”,我们不需要急于否定自己,更不要责骂孩子,而是要耐心了解孩子真正的需求。
不乖是因为安全感受到了挑战
这更多见于0-3岁的孩子,因为这个时期是他们安全感建立的最重要的时期。当他们表现出各种不乖的时候,多半是内心的安全感受到了挑战。
对于0-3岁的孩子来说,妈妈是他们获取安全感最重要的来源。
安全感的建立,是一个需要不断巩固的过程,当孩子发现妈妈对他的关注少了或者安全感不足的时候,他们就会通过哭闹、黏人等各种方式,来吸引妈妈的注意,让妈妈把更多的精力用在自己的身上。
应对方法:
(1)不要推开孩子
面对一个需要安全感的孩子,最怕的就是大人任由孩子哭闹,或者说一些“你不乖,妈妈就不要你了”类似威胁孩子的话,这种把孩子推开的动作,反而会让孩子产生分离焦虑,内心会更加不安稳。
(2)给孩子一个大大的拥抱
当孩子表现出各种“求关注”的时候,可以直接忽略问题,直接满足他的需求,给他一个大大的拥抱,亲亲他,陪他待一会儿。
(3)提前告知孩子你的安排
如果妈妈要去上班,或者经常出差,在出发之前应该告诉孩子你的安排,比如什么时候,回来之后带孩子去做什么等等,让孩子有一个心理准备,能够减少他的分离焦虑。

不乖是在试探妈妈的底线
3岁之后,孩子的自我意识日益强烈,他们会开始试探一些规则和底线,试探的对象自然还是妈妈,因为妈妈是他们最信赖的人,他们知道,即使做错事了,妈妈也不会伤害他们。
应对方法:
树立规则和底线。
在孩子试探底线的时候,也是我们给孩子树立规则和底线的最佳时机。今天给大家介绍美国家庭中比较流行的树立规则和底线的方法,“独处”和“限时”。
(1)独处
其核心在于,当孩子触碰到底线之后,大人把孩子带离现场,清晰指出孩子的错误,然后让他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独处。如果是年龄较大的孩子,还要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
到了规定的时间之后,大人再次和孩子谈话,告诉孩子让他独处是因为他做错事了,这样孩子才明白,只有避免犯同样的错误,才不会再被要求独处。
需要注意的几点:
独处不是把孩子关小黑屋,地点要安全;
父母要控制好情绪,不可吼叫或打骂孩子;
独处时间不宜太长,可以使用计时器,让孩子看到时间;
如果孩子中途跑了,告诉他必须重新计时。

(2)限时
限时是一种限制孩子无限使用权利的规则,大人提前制定游戏或任务的时间点,并告知一旦时间截止了,孩子就要遵守约定,停止正在做的事情,这样才能有下一次的机会。
相比于独处,限时更适合对自己的行为有一定控制力的孩子,一般是5岁以上,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能够比较好的理解父母所制定的规则。
在使用限时的时候,
同样需要注意几点:
在限时到达之前要提醒孩子,让他有一个心理准备来结束正在做的事情;
规则必须要坚持,面对满地打滚的孩子不应轻易妥协;
执行过程中可以有一些灵活度,但不能为了让孩子完成这次行为而答应他另一个愿望。
功夫妈咪说:
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科恩说:每一个孩子都拿着自己的杯子,希望爸妈蓄满安全感和爱。而且,这个杯子需要无数次的被蓄满。
当孩子开始哭闹,开始不乖的时候,需要大人们去了解不乖背后隐藏的各种心理需求,再往杯子里蓄不同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