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中国式家长的焦虑毫无意义?看完你就明白了!附解决方法
最近这部《小欢喜》,估计大家都看了吧?
不少网友直呼自己亲妈很像的“文洁”,同时也看到曾经备战高考时的自己。
在引发情感共鸣之外,也不由得感染了“焦虑”。
如今,在大城市养娃成本实在是高,家长在孩子教育上投入的钱没有“最多”只有“更多”。
剧里三个家庭每天过着“烧钱”般的生活,即使有四套房的北京“土著”会为教育感到焦虑。
剧里的三组家庭。
第一组:
方圆,童文洁一家,典型的“虎妈猫爸”。

他们家主要的矛盾,在于儿子方一凡和外甥林磊儿的成绩差异,一个全校倒数第一,一个全校正数第一,成绩的悬殊,让童文洁急得跳脚。
他们家的次要矛盾,方圆遭遇中年失业,董文洁虽然是外企高管,但是办公室“宫心计”让她心力交瘁,于是把怨气撒向家人。

童文洁在剧中教训方一凡的台词,很多网友直呼,简直就是“妈妈本人“。
第二组:
单亲妈妈宋倩买了四套学区房,但孩子才是她最大的痛点。
宋倩把女儿乔英子当成是自己生活的一切,无论在生活还是学习中,总想着把自己认为对的东西强加给孩子。

在各种无缝隙的控制下,本来就紧张母子关系,经常因为一点小事一触即发。
妈妈过强的控制欲,让女儿得了抑郁症,乔英子甚至想跳海。
第三组:
季胜利和刘静一家,因为工作的原因,两人常年在外地工作,儿子从小就跟着舅舅一起生活。
高三的时候,季胜利和刘静因为考虑到季杨杨高考,于是就申请了调回北京工作。奈何这么些年亲情的缺失,使得季杨杨性格叛逆,和父母的关系也变得生疏,一言不合便吵起来。

人淡如菊的刘静圈粉无数,甚至被形容成“妈妈典范”,但是剧中她不幸地得了癌症。
文洁家缺钱、宋倩家缺自由、刘静家缺健康......《小欢喜》简直就是现实家庭的写照!
剧里每个家庭在孩子的教育上都不敢马虎,同样的,在现实生活中,每个家庭在教育方面都会不遗余力。
从前人们常说“再穷不能穷教育”,对于大城市的中产的家庭来说,“再富都是为了富孩子”。
但是给孩子报的培训班,孩子却频繁逃课.....
别人家的孩子永远那么优秀.....
孩子不听话不爱学习.....
孩子太内向.....
想到这些的你,焦虑么?

除了焦虑,家长到底应该做什么?(附焦虑解决方法)给孩子报班的焦虑“6岁之前是学外语的第一敏感期,必须要早点儿开始啊。听说× ×培训机构的外教不错,一起报吧。”
“现在小学都有要求,入学时必须认识100个字,会做10以内的加减法。幼小衔接必须要做啊,一起拼个班吧。”
“奥数要从娃娃抓起,将来小升初的时候可以加分。孩子如果能在奥数比赛中获奖,所有牛校(顶尖的重点学校)都抢着要。去报一个吧。”
“6岁之前是学外语的第一敏感期,必须要早点儿开始啊。听说× ×培训机构的外教不错,一起报吧。”
“现在小学都有要求,入学时必须认识100个字,会做10以内的加减法。幼小衔接必须要做啊,一起拼个班吧。”
“奥数要从娃娃抓起,将来小升初的时候可以加分。孩子如果能在奥数比赛中获奖,所有牛校(顶尖的重点学校)都抢着要。去报一个吧。”
其实报班不是多多益善,重要的是“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是一个经济学概念,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要放弃的其他东西的最大价值。给孩子报很多辅导班,孩子就损失了其他选择的机会,付出了机会成本。
一般来说,成年人哪怕不知道机会成本这个概念,在做选择时也会本能地考虑机会成本。
比如,有人向你求爱、你会想一想其他潜在的追求者,把他们细细比较一番;你去找工作,收到一家公司的offer,还要再等等,看看还有没有其他公司想聘用你;更不用说如果你投资,无论是买股票还是买房子,你都知道,这笔钱买了这个股票或者这套房子,就不能买那个股或者那套房子,所以必须谨慎选择。

可是一到孩子教育这件事上,怎么就变成了:
英语、识字、数学,都很重要?手工(锻炼动手能力)、钢琴(接受音乐熏陶,还顺便提升数学能力)、少儿编程(那可是未来最重要的技能)……·好像都应该学?
对孩子成长有益的东西很多,但孩子的时间有限。在有限的时间里,什么是最重要的?
从长远看,决定孩子一生成就的到底是什么?是那些无法量化的能力,比如自主性、社交能力、创造力......这些不比书本知识和考试能力的作用小,而这些能力的培养也需要时间和机会。
别人家的孩子总是那么优秀 的焦虑“你看看,这是她们班一个孩子画的画,多生动!我们家孩子现在只会画圈圈!
这是她们班一个孩子写的日记,人家孩子都会写这么多字了,可我家孩子现在只会写自己的名字!
还有这个视频,你听听,和她一起学钢琴的孩子弹的,才5岁巳经弹得这么好了。我家孩子呢?一叫她上钢琴课就像要杀了她似的!”
“不这么比还怎么比?!难道和不会画画的比画画、不会写字的比写字、不会弹钢琴的比弹钢琴吗?那不成了阿Q了吗?”

今天拿他的成绩和学习尖子比,明天拿他的身体和运动尖子比,后天拿他的情绪和“乖”孩子们比。要知道,这世界上除了“我的孩子”,就全是“别人家的孩子”,这相当于要让孩子一个人打赢全世界。
这样的取样偏差的错误,在家长中经常出现,但是这些错误,你在找老公或者买车的时候不会犯,为什么在孩子身上就会犯呢?

因为你太焦虑了,过于担心那些“素质”、指标对孩子的影响。你对孩子的未来过度焦虑时,会反复检查孩子的各项指标,宁可往上比过了头,也不能往下比松了劲。
其实,这些指标并不会决定孩子的生死,大部分指标甚至都不会对孩子的未来造成重大影响,你不仅不用焦虑,还应该恭喜自己:孩子是我亲生的,不是机器人生的!
请你想象一下,如果孩子3岁就能捧着《唐诗三百首》反复吟诵,4岁就坐在桌前做数学题;你给他报兴趣班,他就欢天喜地地练到钢琴五级、围棋九段;你让他洗澡、刷牙,他就洗澡、刷牙;你让他不吃薯片,他就不吃薯片······那你生的还是人类宝宝吗?

对于一两岁、两三岁的孩子来说,在一起不交流、各玩各的并不是因为孩子性格内向,而是这一年龄段的正常表现,发展心理学称其为“平行游戏阶段”,是从单独游戏到社交类游戏的过渡。
再过一段时间,你就会发现孩子开始和小朋友交流了:“你有红色的乐高吗?我需要1个。”或者“我们一起来搭坦克吧。”父母的很多担心,或者父母眼中的孩子的缺点,很多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大可不必杞人忧天。

为人父母,帮孩子寻找自己喜欢的事儿,支持他们倾尽热情、燃烧生命,这才是好的教育,而这样的教育只能依靠家庭才能提供。
科幻作家郝景芳坦言,她和老公都是清北毕业,但是现在的孩子考清北比他们那个时候困难太多了。
当被问到“能不能接受孩子上一个很普通的大学”时,她的答案是“能接受”。
她对孩子有着更长久的期许:“不管上什么学校,都期待她自立、有喜欢的事情、有自我的追求的路径,能闯出自己的小天地,充实而幸福。我希望她能独立探索人生之路。”
你愿意为了孩子“烧钱”,那么,你是否能看到孩子的“小欢喜”呢?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