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打后,比打回去更重要的是这个

很多时候,孩子在外面玩的时候经常会碰到一些喜欢动手的小朋友,有事没事就过来推一下,打一下,自家孩子也不知道还手,只会傻站在那里。
孩子都是爸妈的心头肉,打在孩子身疼在爸妈心,尤其是看到孩子被打还不会还手,更着急。
曾经看到这么一篇文章,通篇宣称的就是“孩子有人打你,你就要打他”的理论。
作者认为“几岁的小孩子能有什么暴力?有小孩推你,你还手推他,有小孩踢你,你还踢之,伤不了的。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总之要回击。有人侵犯你,你不还手,委曲求全,小孩子就容易陷入不安和郁闷的境地。
如果受到侵犯,或者受到冒犯,当时当地就予以还击,既可以凭实力与同伴建立平等的关系,又在当下就宣泄了坏情绪,保证心理健康。”

喵姐并不完全认同这种看法。
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就直接告诉孩子打回去,这种方式太简单太粗暴了,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孩子以后变成了主动打人的那一个,到时候父母会更头疼孩子打人怎么办。
问题的关键在于,别的孩子打你,不一定是故意的,而你在挨打后反击,是故意的。在欧美发展心理学界和幼教界,故意打人、人身伤害都是零容忍行为,在幼儿园和中小学必然会受到惩罚。
可以理解,孩子挨了打,亲爹亲妈特心疼。别说是几岁的孩子,就是几十岁的孩子,也没有哪个爹妈愿意自己的孩子挨打啊!但是在挨打这件事上,父母们又纠结了。
有的父母坚决主张: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打我我必打人!就是主张谁打你你就打回去。有的父母觉得让孩子打回去的方法实在暴力,但是看着孩子忍气吞声又心有不甘。
那孩子挨打了到底该不该还手呢????

1.孩子挨打了,你别强出头
有的父母看到自己孩子挨打了战斗数值立马爆表。不狠狠教训那熊孩子一顿枉为亲妈!
因此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形:两个孩子干架了,双方父母即刻开始火拼。然而就在双方父母飞沙走石的时候,刚才打架的两个孩子早就和好如初拉上小手了。这时候父母只有大写的“尴尬”。
其实,孩子们发生冲突时,大人首先要保持冷静的头脑和清醒的意识,只要没有发生什么危险,就不要出手干涉。
你得记住:这是孩子的小江湖,你眼中的打架有时仅仅是他们的一种社交方式。
在你可控的范围内,训练孩子解决冲突的能力,才是制胜高招。

2.你要教会孩子的不是必须还手
孩子在挨打的时候,躲避或者找大人寻求帮助不见得就代表无能。相反,我倒觉得是一种睿智的表现。
人只有在没有其他解决方法的时候才会选择硬碰硬。就算真要还手也要估计一下对方的实力,如果本身实力悬殊硬冲上去当炮灰那才是真正傻呢!
在家里,要教会孩子根据欺负方的情况,用不同的应对方法来保护自己。如果欺负方小于等于自己,先用语言威慑他,把他说懵:住手!你凭什么打人?声音一定要洪亮,有气势,听到的人越多越好。
如果对方还不罢休,可以向大人求救,如果还不行,可以还手!
如果欺负方大于自己,可以试着用语言威慑,最好的办法向老师或者大人求救,如果周围没有人可以求救,那就快跑!
如果欺负方太强大,跑得越快越好!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一点都不怂,保护自己是最重要的!

3.如果孩子被欺负了,
那最重要的是安慰他
有的父母看到孩子被打不由分说上来就一通咆哮:你怎么那么没用啊,他打你你不会打他啊!孩子都已经那么伤心了,你这个时候还吼他,不是让他痛上加痛吗?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轻轻地抱着孩子,安慰孩子,消除孩子的不安,告诉孩子你知道他很难过很委屈。还要让孩子明白被人欺负不是因为自己没用,每个人都有被欺负的时候,妈妈像你这么小的时候也受过欺负啊。
温柔的安慰,可以让孩子尽快摆脱气馁和自我否定的情绪。

4.父母要多带孩子社会交往、锻炼身体
多带孩子出去,增加社会交往的机会,进行户外运动,锻炼孩子的身体素质,提升勇气,自信和胆量,让孩子的身体和社交能力都得到提高,被欺负的机会自然就少了。
别忘了熊孩子们都精着呢,柿子都是拣软的捏!
比如,可以在家跟孩子玩情景模拟的游戏,在游戏中教会孩子被打时如何躲开,如何抓住对方的手,还可以模拟被什么人打了应该怎么办,教会孩子处理不同情况下的问题。
还可以陪孩子多看一些关于孩子打架的绘本,比如《咬人大王布奇奇》《真正的朋友》《青蛙头上的包》等等。
加强锻炼孩子的体质,以免被他人恶意欺负,现在的世界自己强大才是王道。

父母不可能陪伴小孩一辈子,老师不可能时刻在小孩身边,孩子遭遇人际方面的麻烦,迟早得自己去应对。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大人对孩子最好的保护,就是教会孩子自我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