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被要求退学到亚洲第一位亲善大使,她是如何做到的?

文 / 金龟子好奇瓢虫早教
2019-09-07 14:16
"

这是一个在日本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神奇的老婆婆--黑柳彻子。

从被要求退学到亚洲第一位亲善大使,她是如何做到的?

黑柳彻子还有一个更被中国人知道的作品,就是以自己亲身经历为故事原型的《窗边的小豆豆》以及跟小豆豆相关的一系列童书,相信很多朋友小时候都看过。

小豆豆只是一个一年级的小学生,但是才一年级就被退学了!为什么呢?

因为在班主任老师的眼里,她就是一个"问题学生"!当豆豆妈来到学校的时候,老师跟妈妈说了孩⼦的"诸多罪状"!

但是妈妈却在家里听到了小豆豆这样的描述:"哎,学校就是了不起!家里桌⼦的抽屉是这样往外拉。可是学校的桌子,却是把盖子往上提。就像垃圾箱的盖子那样,不过要光滑的多。桌子里装得下好多东西,棒极了!"

其实妈妈心理在想,豆豆只是觉得特别有趣,才会不停的开开关关,等到她对桌子慢慢习惯了,就不会再这样了。

用现在的话说,小豆豆是一个有学习障碍(LD)的小孩。

LD(learning disabilities)学习障碍的习惯省略用语,意思是指儿童在语言、说话、阅读和社会交往技能方面的发育障碍。一般认为,这是由脑功能的轻微障碍所造成的。

父母不得已把她送到了全校学生只有50多名的"巴学园",巴学园里有一些小儿麻痹或先天疾病的小朋友。

从被要求退学到亚洲第一位亲善大使,她是如何做到的?

第一次来到巴学园时,小豆豆就觉得校长很让人放心。校长先生说:"把想说的话,全部说给老师听!"小豆豆很开心地打开了话匣子,一口气讲了4个小时!

这个时候,小豆豆感到,生平第一次遇到了真正喜欢自己的人!因为,从小豆豆出生以后直到现在,还从来没有一个人这么长时间地听她说话呢。而且,这么长的时间里,校长先生一次也没有打哈欠,一次也没有露出不耐烦的样子。他也像小豆豆那样,把身体探出来,专注地听着……

1、 以儿童为中心

巴学园充分以孩⼦们的想法为中⼼,考虑孩⼦们不同年龄阶段的需求。⽐如,进⼊到巴学园⾥⾯,根本看不到楼房,只有6辆停着的电⻋。⽽⼩学⽣学习的地⽅,就是这6辆电⻋教室。电⻋教室充分满足了孩⼦发挥想象⼒、爱模仿的年龄特点。

从被要求退学到亚洲第一位亲善大使,她是如何做到的?

2、 翻转式学习

不同于传统教育,上什么课孩子们就必须全都学习这门课。在巴学园,每天孩子们上课没有固定的位置,可以根据每个人当天的兴趣来决定自己应该坐哪里。

这其实是当今最前沿的中小学教育理念——就是提倡打破课程表安排,打破年级分组,老师只有在孩子们需要的时候才出现。这就是21世纪的教育思想革命——翻转式学习。

这种教育方式不但可以让孩子们学习得更开心,而且学业成绩比传统学校的学生更好。

3、 通过课外活动培养孩子自信

要说到美好的回忆,就不能不说⼀说巴学园里面安排的各种课外活动和暑假体验啦。但其实在每⼀个活动背后,都隐含着小林校长的教育深意。比如小林校长会让残疾的孩子一起参加游泳活动,让孩子适应身体的不同,明⽩所有的身体都是美的;小林校长还会为侏儒症的孩子特别设计游戏,让矮小的孩子也能经常得到第一,培养孩子们的自信。

从被要求退学到亚洲第一位亲善大使,她是如何做到的?

4、 贴标签的暗示力量

在巴学园里面,校长小林先生就特别会运用贴标签给孩子的暗示力量。他会经常对小豆豆说"你真是个好孩子",结果,在别的老师眼里的"刺头小豆豆",竟然变成了巴学园最听老师话的孩子之一。

让孩子自己去思考,最好的教育,都是不教而教的。

我们父母、老师,不断的在耳边说:"你应该这样,你应该那样!"这样不但效果不好,而且父母会觉得很累。因为你说的这些并不是孩子们自己的思考,不具备内部动力。需要让我们的孩子养成懂规则、互助互爱、负责任的好习惯。

从被要求退学到亚洲第一位亲善大使,她是如何做到的?

除了小林校长,豆豆的妈妈也算得上是教育的高手。

4-7岁的儿童,很容易撒一些"微不足道"的小谎。其实这是孩子们认知能力发展的表现,儿童会通过用一些小的谎言,比如说明明没有刷牙,却跟妈妈说我刷过了。以此来证实爸妈是不是还可以掌控我生活的⼀切,这是⼀种想要独立的表现。

而如果我们的父母,因为这样的谎言去严厉的批评他们,甚至说:"你这个骗子!"这反而会给孩子贴上父母的标签,让他们觉得:原来妈妈说我是个骗子。那以后骗⼈的行为就是符合别人对我的定义了。他们再骗人的时候反而会没有心理压力。

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早就证实过,当我们给一个孩子预设了某个标签,他就会往与标签相符合的方向去发展。

就这样小豆豆好好地长大成人,还考上了刚刚建立的NHK电视台,成为日本出现在电视上的第一批女演员,变成了日本最有名的主持人,最畅销的作家。1984年,出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

从被要求退学到亚洲第一位亲善大使,她是如何做到的?

教育是什么,是站在我们成⼈的角度去帮孩子们指点未来;还是蹲下来,看着他们的眼睛,问问他们需要什么,再来为儿童设计呢?

想⼀想,我们童年的时候最喜欢什么,还有什么样的梦幻没有在⼩时候实现。会不会因为自己小时候的童真被父母粗暴的对待以后,我们长大了会觉得这种粗暴是理所应当呢?

有人可能会问,养育孩子,真的挺麻烦而且漫长。能不能告诉我一些更加轻松和高效的方法呢?我认为有,也没有!有,是因为我们可以不断的学习,了解孩⼦的内心。没有,是因为,世界上⼀切美好的事情,都是不讲求效率的。养育这件事情,更是如此。

每个人的童年只有一次,作为父母给孩子一个更快乐的童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就是我们重新去体会一次童年生活吗?愿每⼀位父母、教育者都成为你孩子的小林先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