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慈母多败儿”?这几类“慈母”看似宠儿,实则害儿
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天才少年魏永康,很多人甚至将其称为“神”,他的学习成长之路可以说惊呆了很多人,比如两岁时就已掌握了一千多个汉字,四岁时完成了所有小学到初中的课程,八岁进入初中学习,十三岁以602的高分考入湖南湘潭大学,十七岁成为中科院最年轻的硕士生,可以说至此魏永康的成长之路非常顺畅,实非常人所能拿及。

而就在其进入中科院的第三年,由于其长期缺乏生活自理能力,无法适应学校的生活而遭到中科院的劝退。这一切的背后推手都是他的母亲,一个典型的“慈母”。
由于她对魏永康寄予厚望,于是她全心全意照顾着魏永康的衣食起居,可谓是“尽心尽力”。魏永康虽然在母亲的照顾下取得了傲人的学习成绩,可与此同时他失去了独立生活以及抗挫折的能力。这不得不让我们想起过去那句“慈母多败儿”,如今细想来的确有几分道理。
如果一个母亲在以下这几方面过于“仁慈”“慈爱”,其实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我们接下来一一分析一下。
1.生活上大包大揽,使孩子失去独立生活能力
这种案例其实非常多,就算我们日常生活中也经常能看到一些“巨婴”,一些三十多岁的人依然事事依赖母亲,吃饭穿衣都要母亲事事亲力亲为,人虽然长大了,可生活能力却不及一个幼儿。
如果一个母亲在生活上过于宠溺孩子,使其失去了独立生活的能力,那对孩子的独立成长是非常不利的,母亲们可千万别在这方面“仁慈”,该放手时一定要放手。

2.习惯替孩子解决困难,使其失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孩子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比如两岁时无法独立吃饭,三岁时不能独立搭好积木,四岁时在幼儿园和小朋友发生争执……孩子所面对的每个困难,家长需要做的是引导,而不是替他们去完成。
很多“慈母”都会犯一个错误,那就是不忍心看着孩子面对困难束手无策、解决困难时坎坷波折,索性替孩子解决了,以至于孩子失去了锻炼解决问题能力的机会,变得越来越懦弱无能。要知道孩子的一生很长,不是所有困难都能由父母帮忙解决,他需要具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那才是长久之计。

3.干涉孩子的所有决定,使孩子失去独立决策能力
这种母亲在生活中也经常遇到,小到孩子穿什么衣服,再到孩子上什么兴趣班,再往后孩子学什么专业、做什么工作、和什么人结婚,她们都事无巨细地“关心”着,看似关心,实则控制能力太强,使孩子失去了独立决策的能力。
如果一个母亲长期替孩子做任何决定,不只会让孩子失去独立决策的能力,更会使其情感、能力长期被压制,对其健康身心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4.习惯于忍让,使孩子失去明辨是非的能力
记得之前在看电视时,有一些孩子甚至会对母亲出言不逊,甚至大打出手,而母亲却没有任何反抗,甚至已经习惯了孩子这样。虽然这些母亲对孩子投入了全身心的爱,无论孩子怎么对他们不恭敬,她们依然表现得大爱无私、无怨无悔,这其实不仅毁了自己,也毁了孩子,养成了一个缺乏是非观的孩子。

5.过分满足孩子的需求,使其不懂知足感恩
母亲都不忍心看着自己的孩子吃苦,这是人的本性,是人之常情,但如果你长期的满足换来的是孩子越来越过分的要求,那就需要节制和管理。当一个母亲无限地满足孩子的欲望时,会让孩子不懂得珍惜,同时也不懂得感恩,当真养成了“白眼狼”。
如果你真的爱你的孩子,请学会克制这种爱,要给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让他明白任何东西的得到都要付出代价,面对别人的给予要懂得知足感恩才对。
我是幼教咖,幼儿园园长、早教师,传播更好育儿干货。欢迎关注,您的点赞、转发,是对我们最好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