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日本孩子的真实童年,才发现动画里的世界有多美好
蜡笔小新、樱桃小丸子、哆啦A梦……相信这些动画里,总有你看过的那一部。整齐的校服、妈妈做好的便当、总是爱欺负人的“胖虎”,这些片段构成了我们对日本孩子童年的想象,然而,真实的日本幼儿教育是怎样的呢?

最近,一部名为《他乡的童年》的纪录片引发了许多家长和教育从业者的思考。
周轶君,曾经的战地记者,如今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她带着对不同国家教育方式的疑问开始了这次他乡之旅。通过与日本、芬兰、印度、日本、以色列、英国等国家的孩子亲密接触,对不同学校的老师和教育工作者进行采访,并深入家庭,和家长们一起探讨孩子的教育,感受不同国家的教育文化。
在关于日本教育的那一集中,许多问题令人深感疑惑,例如:既要保持孩子的个性,又要他们有集体性和一致性,这些在日本的教育中如何做到?日本人对细节的完美追求,来自于怎样的童年教育?
通过5个关键词,我们一起去感受日本孩子的童年。
// 01//
大阪莲花幼儿园的身体教育
在大阪莲花幼儿园,每个早晨老师们都会把一切准备好,等待孩子们的到来。学校中央是掺杂着松土的空地,孩子们会从晨练开始进入一天的学习。在松土上喷点水,就会形成泥巴,和稀泥成为了他们最开心的项目。
其实,这所幼儿园在过去六十年曾经让孩子们赤裸着上身锻炼身体,后来在2019年四月迫于舆论压力中止这种教学传统。这种体力上的挫折教育应该早有耳闻,日本小学生在雪地里赤裸着奔跑的故事至今仍在流传。

园长秋田光彦对这一教学方式的解释是,对孩子们来说,早晨的时间尤为重要,他们应该调整好自己的身体节奏,然后充分发散燃烧自己的能量,感受身体中生命的苏醒,是身体教育的一种。
让孩子大声喊叫是这个幼儿园另一个特色教育。
想要大声喊叫而且不破坏嗓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身体有一个好的体态,气沉丹田,然后把声音向前传递。喊叫不仅仅是单纯的发出声音,更重要的是表达自我的情绪和意识,孩子们需要学会用身体带动自我的表达。这样的喊叫教育,同样在表明日本是一个讲究纪律严格的民族,好的纪律无论在社会还是公司亦或其他组织都是特别重要的秩序和规则。
// 02//
东京藤幼儿园的圆形设计
这个幼儿园的设计构造非常独特,它是一个大的圆形,各个教室就嵌在圆周上,整个中间是大的圆形草坪,空间上没有任何的隔离,重点是在教室的楼顶依旧有装着栏杆的圆周走廊作空间,孩子们可以肆意地玩耍。
对于这一圆形设计,手冢贵晴和手冢由比夫妇的解释是这个圆形接近于禅,禅最重要的理念就是空无,在这个形似禅的空间里,你可以感受到内心的自由。但有意思的是,这一灵感来自于他们女儿喜欢在白纸上不停地画圆,因而受到启发设计了这一幼儿园。
除了在外形上的设计独特,这所幼儿园在很多细节上的设计都充分体现着其优秀的教育理念。

大树种在教室和教室之间,上面铺满了网,方便孩子们可以爬树,当然爬与不爬又是他们个人的选择,充分为孩子提供撒野的场所,并尊重他们的选择。
幼儿园的圆形草坪并不非常规矩地打理,地面本身不平整,会有高有低,园长偶尔还会在中间种植,所以会偶然看到小花从草坪里长出来,这会给孩子们带来不方便。当孩子们面对不方便时,他们就会开始思考,形成自己地理解,并决定如何对待这些不方便。
教室的外面挂着孩子们种的洋葱,基本都是带着土的特别不干净的就直接送到孩子面前让他们自己掰开,充分感受原生态的东西。后院还养着几匹小马,平时孩子们可以去喂草,触摸小马,每当有小朋友过生日,就会把他放在马背上绕着幼儿园骑一圈,作为给他们的庆祝仪式。

还有很多的细节设计令人大开眼界:
教室门设计成多次才可关严实,是为了让孩子们互相体谅,尤其冬天,坐在门边的孩子就会特别冷,所以关门者需要确认好门已经关好才行;
洗手的水龙头直接放在院里,没有水池,出水直接就流在地上,如果不及时关闭水龙头就会溅自己一身,旨在培养孩子们的节约用水的意识;
午餐一桌六个孩子,四名孩子吃学校配餐,两名孩子自带,放在一个桌上,大家可以共享,为了培养孩子们的平等与分享意识。
// 03 //
日本妈妈角色的变化与挑战
在日本,女性成为妈妈之后的传统就是在家带孩子,成为家庭主妇,丈夫在外工作赚钱养家。但随着女权主义的兴起和越来越多的职业女性的诞生,日本妈妈成为家庭主妇的这一传统就面临着挑战,日本女性的角色也在发生着变化。
家庭主妇太和田真知子在孩子两岁左右就给他做了厨房玩具,日本人会认为妈妈做的东西比较好,所以如果全部的玩具都是买的,就会很不好意思,所以会做玩具是这些妈妈的必修课。

除此之外,日本妈妈在开学之前要做很多东西,有专门做好孩子名字的贴纸,用来贴在各种用品上;由于孩子会长的很快,所以给孩子买衣服会买大一点的,然后修改到合适;提前为孩子准备手帕,让他们用来在学校打扫卫生。
曾经有一位日本女议员带着孩子参加会议,却被双双请出会场,她只是想兼顾工作和育儿,却惨遭不友好的待遇。这一度引起日本女性的抗议,在家庭、工作和育儿角色中平衡的问题越来越得到很大关注。
很多日本影视作品涉及了这一题材,日剧《坡道上的家》就反应日本女性成为家庭主妇后遭遇丈夫和其家人的冷漠对待,所以安藤水橞被逼疯进而热水溺婴;松下朝子作为女法官,想和丈夫共同担负照顾孩子的问题,迎来的的却是男同事的冷嘲热讽和丈夫的欺骗;全职工作的丁克女性方贺六实,嘴上说不想,心里却很诚实,到了四十岁却开始迫切想拥有自己的孩子。

不仅日本,中国女性同样面临职场不公,不批孕假让妈妈们被迫离职、因某些工作过失开除孕期妈妈等早已成为一种手段,职场女性的自由、平等和尊重越来越重要。
// 04 //
哭诉教育
日本的人际关系太重视他人的感受,而会使得自己非常压抑,所以催生出像吉田英史一样的感泪疗法师。他通过播放感人的视频短片,鼓励家长和学生们哭诉,把内心的悲伤和委屈释放,这样会大大地减缓个人的压力,达到一种轻松的状态。
有一位西班牙学者已经来听过吉田老师14次课了,在西班牙他们会很容易抒发自己的情绪,表达自己的感情,跟日本文化完全不一样,日本人不会在公共场合表露悲伤,因为这会给他人造成负担,是很不好的事情。

现场一位叫北川阳大的学生说,这是自己第一次在人前哭,因为在别人面前哭是很不好意思的。而且从小爷爷奶奶就告诉他不可以在他人面前流泪,连家人去世都不可以,必须忍耐。
日本是一个太在乎别人感受的一个国家,如此的大环境就会让人感受到生存不易,内心的压抑和生活的艰辛就会特别多,所以哭诉教育的出现,让很多人得到了释怀的机会。
// 05 //
校园霸凌
“几乎不存在没有经历过霸凌环境的孩子。”
面对校园霸凌的问题,日本教育学博士弘田阳介这样说。
日本的霸凌有一种特征,就是学习好的和体育好的学生会抱团,成为强势的一方,不行的孩子会成为弱势团体,从而强势团体对弱势团体的进行霸凌。

因此,日本社会各界包括学校都在反省,在教育中是否过于强调这种人与人之间的集团化和同质化。
过去的日本老师常常会认为孩子们表现出同样的特质是一件很好的事,而如今人们也会开始包容不同的个性,也会把自己的长处和缺点都理解为自己的性格的一部分,坦诚地与他人进行展示和分享。
服从教育、耻感文化的背景之下,日本孩子的童年也常常与很多关键词相连,例如“不给别人添麻烦”、“理解他人的处境”、“不要表现出与众不同”等等,这与我们看过的画风温暖的动画片似乎有着不小的差异。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日本社会对于幼儿教育也有了新的讨论。如何构建亲子关系,也有了许多新的思考,而这样的思考如果凝结成一句话,或许可以用莲花幼儿园园长秋田光彦手写条幅上的这一句来概括:
“孩子是大人的父母”——
父母和孩子之间并不是支配关系,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也获得了成长,从这个角度来看,孩子也是父母的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