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的性格多大形成?这个答案令人意想不到……

文 / 贝妈爱饭粒
2019-11-25 23:40

前段时间,给贝爷报了个家门口的乐高课。第一次带他去上课,是可以家长陪同进去的,于是我就在里面呆了一节课,意外地有了个有趣的观察。 整节课有四个孩子,基本上都是3岁左右,三个男孩一个女孩。那节课的主题是「小怪兽」,老师先用图片观察和故事做引导,然后从小怪兽的脚(乐高积木),到怪兽的身体(大块拼板),再到手臂(管状积木),一点一点往上搭。 我观察到,这四个3岁大的小孩,呈现出了完全不同的性格表现

贝爷和其中一个小男孩属于活跃型,老师提出问题,他们回答很积极,但是在拼搭的时候开始天马行空,搭着搭着就忘了老师给的搭建任务,开始天马行空,叽叽喳喳说“我搭的是滑滑梯!”“我这个是隧道”……
其中的小女孩搭建的时候,会一直和老师确认,“老师,我这样搭对吗?”然后按照老师说的调整,最后拍照的时候,很活泼地凑到别的小朋友那儿抢位合拍。 另外一个小男孩,特别让我印象深刻。他看起来小小的,估计是几个孩子中年龄最小的。但是他简直是颠覆了我对男孩「活跃度」的刻板印象。这个孩子几乎全程都没有说话,非常安静地看着老师演示,然后完全按照老师的指令去搭建,规规矩矩,一块乱搭的积木都没有!

3岁,基本上是还没有太经过过多外界环境「塑形」的年纪,但是在性格特征上就会显示出皆然不同的气质表现,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那么,性格不同是从三岁才开始形成的吗,还是更早就有了? 英国BBC在去年的时候出了三集系列儿童纪录片《北鼻的异想世界》(Babies:Their Wonderful World)

这部纪录片邀请了多位英国和美国儿童发展领域的顶尖专家,以英国各地的两千多个家庭为样本,汇集了0~2岁婴儿成长的最新研究成果,全面探讨了婴儿在生命最初两年里的思维变化,以揭示成长的复杂性和神奇

幼儿是在什么时候形成了自己的个性,变成了独特的个体的呢? 纪录片里,他们邀请了心理学家Emily Jones设计了一个实验,她希望能在6个月大宝宝的身上捕捉到不同的性格特征——道具为玩具,仪器为「频谱仪」,测评不同孩子在同一种状况下的不同反应

这个实验设计的也很有趣,用不同的东西测试同一组宝宝的反应,其中包括突然从盒子里蹦出来的小丑,玩具狗以及带着小丑面具的大人。 首先是“jack-in-a-box”会突然跳出的玩偶,用来检验婴儿对惊讶的反应。第一个接受测试的宝宝是鲁本,她的反应是很激动。

而洛根显得很平静,一点都没有觉得这个玩具带来什么不同。

接下来用的道具是「跳跳狗」,同样也是用6个月的不同宝宝来测试反应。丹尼尔看起来也是比较容易激动的宝宝,对跳跳狗的出现很兴奋。

鲁本还是表现的很平静。

在第一个实验中表现得很谨慎的奥利维亚,这次面对跳跳狗害怕地哭了。

最后,试验者带上面具,来测试6个月的宝宝对于陌生事物出现时的不同反应。测试出来的结果基本和前两个玩具测试的结果是一致的。

这个实验的结果惊人地发现,6个月的宝宝给出的不同反应类型和心理学家对成年人的三种气质类型相吻合:易激动、平静、谨慎。科学家认为,我们的个性是由天然气质,也就是对情景的反应决定的,而外界环境给到他们的反馈,又进一步帮助宝宝形成日后的性格

之前贝妈的群里有妈妈提出问题,“贝妈,宝宝在家比较活泼,但是一出门就不同,不喜欢说话,看到其他大人或小孩都是先盯着观察,不愿意开口,除非这个人多出现几次才会表现的稍微熟一些,怎么改善?”

这个问题平时在贝妈早教中心也经常被问到:慢热的宝宝,要怎样才能让他们更活泼?在看了刚刚上面介绍的实验以后,你心里是不是能有个更清晰的答案? 我们通常所说的「慢热」的宝宝,气质类型属于谨慎型。这个很大程度是从出生就存在在DNA里的性格属性。尤其在宝宝小的时候,贝妈的主张是顺应宝宝对外界环境表现出的自然反应。越是谨慎型的宝宝,越需要在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下建立内心的安全感。 有的时候,我们觉得宝宝明明都会的,但是在陌生人前面越是胆小羞怯,是不是更多地来源于自己内心的「社交负担」,担心别人觉得自己孩子不够优秀?

回到文章开头我写的上乐高课的那个故事。 课程结束的时候,家长们进教室看小朋友们的搭建作品,那个我觉得专注力很好的按照老师指令搭建的小男孩的奶奶进来了,看了一眼别的小朋友搭的「天马行空」的作品,和宝宝说,“哎呀,你看看别人怎么搭的那么好,你怎么搭的那么简单呀?” 我觉得如果是观察力更好的老师,这个时候一定要和奶奶沟通:你们家宝宝不是搭的太简单,恰恰是因为他是个很善于观察,指令意识非常强的孩子。 真正好的教育,应该始于观察始于了解,在接纳中不断完善。 你们家娃是属于激动型?冷静型?还是谨慎型?又有什么不同的表现,欢迎在评论区和贝妈分享~ 往期精彩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