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总顶嘴不听话?家长要换表达方式了,学用“我句式”表达
文章纯属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当你面对孩子讲饼干撒的到处都是时;当孩子坐在地上大哭大闹不肯起来时;当孩子大喊:"我就不要!"时,你是不是也有怒气涌上心头的感觉。
可以当你命令孩子:"你现在马上给我收拾好!"、"你给我起来!"、"赶快把饭都吃了。"但是孩子却不理睬,置若罔闻。
听到你说他不听话的批评,孩子还会顶嘴说你侵犯了他的人身自由,别人的妈妈就不是这样。
总而言之,好像在孩子的世界里,你的话就像耳边风,左耳进右耳出,没有一点分量。
但其实,孩子不听话不完全是他的错,而是家长的表达方式用错了,学会用"我句式"开头,效果可能会更好!

|什么是"你、我句式"正面管教工具?- "你句式"
你现在看上去/听上去/知道_____(事情现实)
你现在是觉得______(孩子的感受)
这都是因为你______(造成前面的感受的原因)
我觉得你应该______(对孩子的要求)
在《P.E.T.父母效能训练》一书中,作者托马斯·戈登博士指出,生活中大多数父母在指出和纠正孩子行为时,都习惯用"你句式",像是"你把地面收拾一下"、"你要懂事点,体谅一下爸爸妈妈"、"你这样做是不对的你知道吗?"
对于家长来说,可能这些话说出来没有毛病,因为都是习以为常的口语,但却极其容易引起孩子的方案,让你的话变成"耳旁风"。

- "我句式"
我看到/听到______(事情现状)
我觉得______(自己的感受)
是因为_______(造成前面感受的原因)
我希望______(启发式提问或相互尊重的解决办法)
我希望我们可以一起寻找解决的方法/我希望我们可以(自己认为可行的办法)/或者你有什么办法吗?
戈登博士认为,让孩子听话最有效的方式是父母用"我句式",做到"自我中心",在同孩子交流时就更容易共情。
比如:"今天太晚了,我很累,明天再跟你玩好吗?"、"你这么晚回家我真的会很担心。"、"我看到你乱扔玩具不听话会感到很难过。"
"我句式"看上去很容易,但其实是一个技术活。

|"你句式"的误区,家长千万要警惕!
我们要了解什么是"我句式",那么就要先了解它的反面,"你句式"的误区在哪里,为什么我们不要用。
"你句式"不一定以"你"开头,但"你"却是重点的讨论对象。
- 在内容上,"你句式"包含的含义有:
1)命令或指示:比如"你现在就马上去睡觉!""快把电视关了,作业都还没写!"
2)警告或威胁:比如"你要是再不好好写作业,明天就不准看电视!""如果你再不吃饭,妈妈就要打你了!"
3)道德说教:比如"你这么做是很没礼貌的,怎让妈妈丢脸。""大人说话你别插嘴。"
4)提建议:比如:"你要不去跑步吧。""我要是你我就不会再刷牙后还吃糖。"
读下来你会发现,这些话都是我们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但是我们再仔细想,我们告诉孩子,但真正做不做还要取决于孩子的态度。
所以我们应该关注的应该是我们的话语回给孩子带来什么感受,是否能共情孩子,改变孩子的态度。
很显然不行,因为这些话语很容易激起孩子的叛逆心理。
如果有人总是告诉你应该怎么做,你会怎么想?如果你看到家里地板脏,正准备起身去拖一拖,但这时你妈突然说:"你看这地板这么脏,也不懂得去扫一扫,年轻人不能这么懒……"我想这时候就算你准备去,你也不想去了。
- 其次,告诉孩子怎么做,还包含了对孩子的贬低:
1)断定和责备:比如"我从来没见过你这么不听话的孩子!""真不知道怎么生出你这么个孩子!"
2)讽刺和挖苦:比如"怎么这么笨,连简单的算数都不会。""跟你说了你不听,现在好了吧。"
3)判定和分析:比如"演的挺好啊,继续演。""你是不是在求关注呢。"
而这种贬低式的"你句式"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和叛逆心理,因为这不仅伤害了孩子自尊心,而且给孩子传递出来的信息就是不信任和不尊重。
长期在这样的"语言暴力"影响下,孩子会产生自卑、焦虑、暴躁、难过等情绪,会觉得不被爱、自我怀疑等,很容易影响到孩子的成长。
|学习用"我句式",让管教更轻松
显而易见的是,当我们面对孩子时,我们很容易用"你句式",而我们在面对客人或者身边同事时,却会更加委婉。
如果有客人到你家里做客,你有洁癖,你希望客人到你家在玄关脱鞋,这时候你当然不会说:"你把鞋脱了。"或者"不要这样进来!",情商正常的人可能会用暗示:"唉不好意思我有洁癖,你可能要换一下鞋"、"我刚拖过地。"

"我句式"在改善孩子行为上要比"你句式"有效得多,是因为"我句式"的重点更多得放在父母身上。
- 首先,父母表达自我感受
这是"我句式"的首先要点,关注自我。
你的孩子在公共场合因为你不肯给他买玩具大吵大闹,回家后你准备和孩子好好谈谈,该怎么开头呢?
"宝宝,看到你在大街上哭成那样,妈妈真的也很难过,妈妈理解你真的很喜欢那个玩具。"
我们最重要的,是要基于事件现状首先表达自己的感受,并传递出"我理解你"的信息,激发孩子的同理心,与孩子共情。
- 给予孩子尊重
在和孩子交谈过程中,要蹲下来,与孩子平视,同时在过程中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
"我理解你这么做的原因,但是世界上并不是所有东西你想要就都能得到,再说了,我们家里还有很多这样的玩具,妈妈知道你喜欢,但是你也要理解妈妈。"
与孩子共情,同时表达你的想法,让孩子明白你的苦心。

- "我句式"提出解决措施
最后一定要让孩子做出积极的回应。
比如可以将问题抛出:"我希望我们可以一起解决这个问题,你有什么好办法?"
或者直接和孩子说:"我有一个解决办法,周末带你出去玩。"
给予一个另外的方式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用提意见的方式说出,可能会让孩子更容易接受,也能感觉到自己被征求意见,有受到尊重的感觉,体会到了平等。
在"我句式"里包含了几大要素:"摆事实、谈感受、说影响,提意见。"
也就是描述孩子的真实行为现状,基于此表述你的感受,与孩子共情,然后说这件事给你造成了什么影响,当然,最后一定不要忘了提意见,做积极的反馈。
总而言之,在"我句式"里,孩子会觉得自己是一个负责并通情达理的人,这种自我认知可以进而鼓励孩子变成一个真正负责且能通情达理的人。
且当父母在孩子面前敞开心扉谈感受时,孩子不会感觉父母那么高高在上了,父母"真正变成"了一个"有情感"的人,这也更加联系了亲子关系。

我是奶果妈妈育儿师,也是4岁宝宝的妈妈,在养育和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可以来问我,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有助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让我们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长!
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们,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
图片源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